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名诗回放】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名片】王昌龄,字少伯,陕西太源人,唐开元十一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考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县尉,后贬为江宁丞,再贬为龙标尉。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明代王世贞曾经评价: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几乎不分高下,都是"神品"。  相似文献   

2.
浅论王昌龄七绝诗中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而王昌龄七绝中最成功的意象则是“月亮”。文章分析了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认为征人月因包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显得悲壮空旷,宫人月因体现幽愁哀怨的宫女情而显得凄冷孤寂,友人月因寄托真挚深厚的友人情谊而显得真挚旷达。因此王昌龄创造出的以月亮为中心意象的“意境”,拓深了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诗家夫子王昌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者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文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4.
七绝,由于其体制短小,刚一开头即已结束,因此在篇意的完整以及布局安排上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初唐及其之前的一些诗人也曾为此做过努力,如采用问句或固定语词搭配等方法作结,使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结构的固定化和程式化。“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则另辟蹊径,他通过大力创作乐府七绝、七绝组诗,以及巧妙地运用转折艺术等方法,成功地破解了七绝在律化过程中出现的篇意较难完整和不易布局谋篇的难题。这一大胆而成功的艺术探索,为七绝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白、王昌龄两人宫怨诗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借宫怨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又存在很大差异,王昌龄宫怨诗的艺术风格是含蓄的,李白诗则倾向于直抒胸臆;李白宫怨诗多采用代言体,而王昌龄则通过塑造幽囚宫女的形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要表达的感情.前者注重声音方面,后者则侧重画面效果,这跟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诗家夫子王晶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许多名篇在当时已成为旗亭乐宫争唱的歌曲,时人戏称他为“诗家天子”。他的七绝也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誉为“神品”。《采莲曲》就是“神品”之一。《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是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生活。写采莲的诗很多,但  相似文献   

8.
浅论李益的七言绝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历诗坛上,李益是成就较高的诗人。而在李益诗中,他的七言绝句最受人推崇。清代沈德潜曾说过:“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李慈铭也说:“若论绝句,则李十郎(益)之雄浑奇;,不特冠冕十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这些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李益的七言绝句虽无李白、王昌龄的那样壮阔宏大,然其雄浑深婉、音律韵致可与之相颔颃。确实具有盛唐气象。正如明代杨慎所言:“马戴、李益不坠盛唐风格;不可以晚唐目之”。现笔者再对李益的七言绝句试作探讨,以品味一下盛唐之音的余韵。  相似文献   

9.
逯阳 《科技咨询导报》2008,(23):223-223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历代对刘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综观20世纪以来对刘禹锡散文创作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专门对刘禹锡散文创作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其哲学思想和贬谪历程的研究,而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刘禹锡那种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七绝,本为来自民间的七言诗,经永明体而为近体诗之一种诗体;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自刘禹锡以降.历代文人多有仿作,所仿作者为文人竹枝词;而客家山歌,则是自明清客家民系形成以来,至今犹传承于客地的鲜活民歌。从这三种诗歌中,可发现雅俗文学之间的交融、碰撞而嬗变的文学雅俗互动的有趣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诗歌创作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生活在禅宗火盛的开元天宝之际的诗人,王昌龄所受禅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极少论及。本文从王昌龄的交游经历、其讨论专著《诗格》所吸收的禅宗思维方式对意境说的影响和其诗歌创作中部分蕴含诗情禅意诗作的特色等方面论述王昌龄是“达到了禅境的诗人”(日·加地哲定之说),并认为这类诗作在艺术风格上接近于王孟派近禅诗人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与佛教及其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作为中唐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其受佛教思想及禅宗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颇为显著的。本文结合刘禹锡的生平事迹,阐述了他在不同阶段上接受佛教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具体事实,探究了其诗论在意境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和在思维方式上与禅宗认识思维方面的内在联系,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刘禹锡思想及创作全貌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诗歌的感情豪迈、深沉,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人格魅力、执着精神、智慧力量。但是,由于情感的表现内敛而有节制,讲究蕴藉含蓄,重视向诗歌深层意蕴方面开掘,刘禹锡诗歌的情感力度又不表现为因重气势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这种情感力度特征及其形成对他的诗风形成有较大影响,使得刘禹锡以峻朗的诗歌风格在中唐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字频熵的分析,提出了通俗性的数学定义,为总量4万余首的《全唐诗》一一计算了通俗性指数;定义了6种基本组合字征描述关系符,用于表示语料库或作品中出现的Unicode未支持的冷僻字;比较分析了李白、白居易、王维、温庭筠、柳宗元、刘禹锡,韦庄、李商隐等作者的作品,获得了不同作者作品之间以及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为诗人写作风格做出了一个数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独占鳌头的代表性诗作。他们二人的咏史诗既有联系,即李商隐对刘禹锡的继承发展,同时,二人在诗体、选题、立意等方面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建安诗歌词藻丰润,刚健清新,壮思与文采并举,为后代文人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气象的一脉,其诗作清淡中见深意,澄澈中显道壮,与建安诗歌多有相似之处。但学术界对于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关系,多注重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风去溯源,而对王、孟派与建安诗风之间的关系,则关注不够。其实,王、孟清淡派诗歌与建安传统既有继承、贯通的一面,又有发展变易的一面,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中心论点:“三峡情结”是李白思想感情和诗文创作的重要情结之一,它对李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论证:首先着眼于事实,叙述李白自志学之年开始直到暮年,在漫长的生活、创作历程中与三峡结下的不解之缘,尤其是李白三经三峡的独特经历,从而证明其“三峡情结”乃事由天成。接着从宏观上剖析李白三峡情结构成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与主体的辩证统一方面阐明:三峡的自然美和三峡民情风俗与文化积淀,形成了李白独特感悟的三峡情结和三峡精神。论证的主体是第三部分,以李白的大量诗文(25)篇分七个方面证明三峡情结对…  相似文献   

18.
从苏轼的创作和一些诗话的记载、评论来看,苏轼熟悉并喜爱刘禹锡的作品。从苏轼的创作中,我们能发现苏轼受到了刘禹锡讽刺诗的影响。刘、苏二人在经历、思想、性格上存在某种一致性,这使苏轼能接受刘禹锡讽刺诗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是我国中唐时代一位多才而独特的诗人.在“韩柳倡其端’的古文运动中,刘禹锡提出文为“见志之具”,“非笃好其章句”的主张.并以其”巧丽洲泳属辞比事.’达辞晓畅的文风博得“一代之宏才”以旧唐书》)的高度评价.然使刘禹锡名载史册的是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作为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刘禹锡在诗歌的创作中坚持了不断发展创新的进步精神,除创作出大量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诗作外.最重要成就在于更大胆地、成功地直取神形于民歌,开辟了一条与前人殊途而同归的探索道路,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新诗体—一仿民联体诗.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刘禹锡的诗歌,一般人多偏重于他的绝句、七律或仿乐府民歌的研究,对于他的五言律诗,几乎无人问津,而笔者认为他的五言律诗也有相当成就,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刘禹锡五律的全面探讨,将其怀古、写景写情之妙句、晚年所作之精切老成等方面的成就置于整个唐代的五律中加以比较,揭示他在唐代五律诗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