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卫士”——浅谈生物土壤结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虽然今年的主题还未确定,但关注荒漠化、号召人们积极投身于治理荒漠化和防治土地退化一直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重点。近年来,生物土壤结皮以其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生物土壤结皮呢?  相似文献   

2.
生态脆弱带面临的荒漠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联合国对荒漠化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荒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综合机理和环境的脆弱特征,并联系生态脆弱带理论阐释了生态脆弱性和荒漠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土地的脆弱性是荒漠化的基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是荒漠化的诱因,而荒漠化进一步使环境更加脆弱。最后给出了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是困挠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强调研究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性,并对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 扭转荒漠化态势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防治荒漠化需要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这些地区的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要遵循植被演替和生态学规律,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要适度开发利用,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包括沙漠)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关注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与谈判,1994年10月14日—15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气候的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形成荒漠化。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4560万平方公里,同时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宁夏。它主要分布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约为  相似文献   

6.
使用MODIS和TRMM遥感资料定量研究荒漠化两大驱动因素的相对作用,得到以下结果:近些年荒漠化加重区域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零星地分布在阿拉善右旗,荒漠化加重区域占阿拉善盟土地总面积的22.6%;在荒漠化加重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负面的,即人类活动促进了该区域荒漠化加重.将2000-2012年分为3个时段:第1时段(2000-2004年)、第2时段(2005-2008年)和第3时段(2009-2012年),第1-2时段和第2-3时段,人类活动是引起阿拉善荒漠化加重的主导诱因,相对作用达到60.6%~62.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中国西部内陆干旱盆地及周缘绿洲、中部高原荒漠化区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及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进行荒漠化调查,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对荒漠化的影响.方法 在广泛开展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环境与构造背景的内在联系.结果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并奠定了第四纪环境的空间格局.中国北方日益干旱,三北地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基于这样的大地质背景,并自始至终受大地质背景控制;荒漠化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 荒漠化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岩土性质、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动力学条件以及生物群落等等,与荒漠化形成、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始终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中进行,人类在荒漠化过程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是塔克拉玛干南部地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荒漠化问题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荒漠化的土地又反作用于荒漠化发展过程,继续加速荒漠化过程。这一人与自然的叠加反促作用,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荒漠化加重。文章通过利用大量的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对研究区的环境特征变化成因分析,为荒漠化治理、环境管理与生态调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汪永红  刘学录 《甘肃科技》2010,26(9):166-169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地的荒漠化过程和防治中有许多构成要素,从小尺度而言,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主要的,但是人类活动又抑制着土地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北地区历史文献和沉积纪录中绿洲化和荒漠化之间变化现象的分析,印证了该地区绿洲化——荒漠化的演变过程,认为其是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必然后果;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趋于绿洲化、避免荒漠化的唯一道路是协调人地关系、加强区域地理建设,由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针对山西省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结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蒸发量、水蚀模数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山西省荒漠化动态变化的原因与现状。  相似文献   

12.
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荒漠化与沙漠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沙漠化与土地退化却有很大的不同。沙漠化主要是指在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自然因素(风)的影响,沙进人退,耕地或其他用地被风沙覆盖的过程,而土地退化则主要是指在沙漠边缘以外的其他地区,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营活动,导致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的生产潜力下降、服务功能逐渐丧失的土地变化过程。在国内的学术界,荒漠化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时髦的热点词汇。一些专家把原来的沙漠化改为荒漠化,另一些专家则把土地退化说成是荒漠化。实际上,把沙漠化改为荒漠化没有必要,而把土地退化说成是荒漠化,更是十分不妥。  相似文献   

13.
我国荒漠化防治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荒漠化,也就是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赋予它明确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是人类世界面临的十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近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威胁,1.35亿人口将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4560万km2,几乎相当于俄、加、中、美4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并且每年以5~7万km2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或一个比利时加一个丹…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2002,(4)
沙尘暴、荒漠化是近些年里一直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当国家林业局在今年初公布“我国荒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土地沙化正在加速扩展”的消息后,又一次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的反响。沙尘暴吹走了春天的明媚,荒漠化的扩展则留给人们更多的疑惑、担忧和深思。面对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地理、气象、生态等学科以及自然保护方面的学者却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了几篇专稿,就荒漠化问题,请专家们各抒己见,希望能为广大读者认识荒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帮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名词,如荒漠化、沙漠化、沙化土地等的不同提法属学术领域里专家学者之间的各自认识和见解,这丝毫不会影响读者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且我们在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给予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杜学智 《科技信息》2011,(36):I0036-I0037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早在1977年联合国内罗毕国际荒漠化会议就把北京列为荒漠化边缘化城市之一。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而且困扰现代城市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然而,目前我们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现状、成因、扩展趋势及其如何防治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必须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荒漠化及其治理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北方地区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全球变化现象使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 ,严重影响动物、植物、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这一生命摇篮,提供着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适宜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人类的健康发展;而大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及荒漠化、干旱等恶劣的自然灾变,会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18.
河北坝上及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是环首都生态圈的一部分,也是荒漠化研究的关键区域。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风沙活动大约始于6000年前。虽然这一地区人类开发的历史较短,但近50年来的植被退化速度非常迅速。坝上地区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退化与北京地区沙尘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但详细机理仍有待探讨。作者提出了本区植被退化与荒漠化研究的3个方向:(1)生态样带综合研究;(2)植被演化与风沙活动关系的模型研究;(3)荒漠化时空格局研究。  相似文献   

19.
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风蚀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较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总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内容大都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而基于土壤质量特征影响因素的系统总结还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变化基本过程的系统分析,从风力侵蚀、荒漠植物、荒漠动物和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构建和丰富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体系,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认为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应在土壤质量变化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土壤质量与荒漠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耦合关系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荒漠化动力系统熵理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荒漠化系统的不同演变状态,指出决定荒漠化状态演变的4个熵阀值和荒漠化发展中的2次突变,圈定出荒漠化良性发展的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荒漠化动力系统的熵理论模式.该模式为进一步量化分析荒漠化以及进行荒漠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