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MgO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硝酸镁为反应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MgO超细粉体,详细探究了表面活性剂、酸碱性和热处理等因素对制备氧化镁超细粉体的影响,找到较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XRD、AFM、IR和DTA等表征。结果表明,立方晶系的MgO粉体只有(200)和(220)两组衍射峰,粒子尺寸大小约12nm,比表面积为78.02g·m-2,表面活性剂不仅抑制了晶粒长大,降低烧结温度,而且使MgO纳米晶有择优取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一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为分散剂,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考察了反应时间(t)、氯金酸与树形分子的摩尔比(n)、溶液pH以及还原剂用量对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室温搅拌下,氯金酸根离子可与聚酰胺-胺形成稳定络合物,再加入还原剂原位合成了纳米金复合物,复合物呈三维有序网状结构.合成方法简便,有望用于生化分子及生物传感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温和的条件下合成高产量的、均匀的、单分散的硫化银纳米粒子的方法.该化学方法采用硫脲作硫源和稳定剂,室温下与硝酸银反应一步即可获得Ag2S纳米粒子,因而不需采用任何模板和基底.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手段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产物为单斜相的硫化银,TEM可以看出产物为直径约为50±10 nm左右的球状纳米粒子.XPS分析表明产物中Ag为 1价而S为-2价,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AgS = 10.489.UV-Vis观察到合成的硫化银纳米粒子在292 nm处有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摩尔比的氯化镉与硫代乙酰胺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应用电沉积技术,在表面活性剂与电解液的液/液界面之间制备CdS纳米薄膜。采用SEM、XRD及XPS等方法对纳米膜的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dS纳米膜在可见光范围内有良好的透过率,适合做太阳光谱的响应器件。荧光光谱测试表明:当用320nm的光激发时,在373nm和536nm出现两个发射峰。在光照条件下,此纳米膜电极能够产生阳极光电流,说明光生电流主要靠空穴导电。 相似文献
5.
6.
7.
8.
在低温条件下,利用化学溶液沉积法(CBD)成功在ITO导电玻璃衬底上生长出近一维ZnO纳米棒.本文不仅研究了生长条件,如Zn^2+摩尔浓度和生长时间对纳米棒结构和形貌的影响,还利用不同衬底(Si衬底、ITO导电玻璃和玻璃)进行实验,从而研究了同一生长条件下,衬底对样品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n^2+摩尔浓度的增大,纳米棒的尺寸也随着增大;当Zn^2+摩尔浓度为0.1M时,纳米棒的纵横比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衬底对样品的形貌和光学特性有一定影响.PL测试表明硅衬底上生长的纳米棒有较好的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张伟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18(4):16-19
本文报道了利用低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LP-MOCVD)技术生长ZnS薄膜,然后,将ZnS薄膜在氧气中于不同温度下进行热氧化制备高质量的纳米ZnO薄膜。采用有效的手段对榈的质量表征: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纳米ZnO薄膜具有六角纤锌矿多晶结构。喇曼光谱观测到典型的多声子共振过程。在光致发光(PL)光谱中,自由激子(FE)和束缚激了(BE)发射都很明显。低温下,束缚激子(BE)复合发射占主要地位,而自由激子(FE)复合发射也容易观察到。这些结果都说明我们制备的样品是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采用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对氨基苯磺酸为掺杂剂合成聚苯胺,解析了不同氧化剂用量下样品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结果表明,样品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DMSO、THF和DMF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3.
周立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合成了二种新的5-取代1,10-菲咯啉化合物phen-NHCO(CH2)nBr(n=9,11),它们是高效的分析化学试剂、钌(Ⅱ)类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活性材料的配体。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确证了其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取向关系分别为45°[100]和66°[011]的MgO/Cu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界面附近由于MgO与Cu相互重叠而出现Moiré条纹,两种不同取向关系所对应的Moiré条纹分别为平行和旋转条纹,对两种Moiré条纹的取向及间距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两种单氨基取代不对称酞菁锌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统计缩合法合成了两种单氨基取代的不对称金属酞菁配合物、2-氨基-9,10,16,17,23,24-六烷氧基酞菁锌(Ⅱ)[(RO)6(NH2)PcZn(Ⅱ)](R=n-C4H9,n-C10H21),同时合成了两种对称酞菁配合物、β-八烷氧基酞菁锌(Ⅱ)[(RO)8PcZn(Ⅱ)](R=n-C4H9;n-C10H21)。用UV-vis、元素分析、IR和TOF-MS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取代基、溶剂的性质等因素对Q带λmax的影响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