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蜀生 《科学通报》1989,34(10):799-799
骨髓移植是治疗血液病、放射病及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手段。由于组织相容性基因完全相配的个体很少,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  相似文献   

2.
纽约市血液中心一项首创研究显示,新生儿脐带血治疗癌症可比常规骨髓移植治疗效果可能更好。脐带血和骨髓中都含有大量干细胞,它们源源不断地分裂和生成新的血液细胞。骨髓移植通常用于治疗白血病以及其它血液疾病和癌症。医生采用放疗和化疗协助免疫系统杀灭病原体,然后再用新生于细胞无实免疫系统。外源替代骨髓必须与接受移植者骨髓相匹配,以便避免排斥反应或一种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严重免疫反应,这种疾病一旦出现就是致命的。但是寻找合适的骨髓捐献者确实困难,一般来说,一个人有25%的机遇在同胞兄弟姐妹中找到完全匹配的骨髓…  相似文献   

3.
骨髓移植     
西德基尔大学有一项研究多年的抗癌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尔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者成功地发展了一种抗血清,使骨髓移植时不必担心危险的抗异反应。据米勒—鲁赫霍尔茨(Mülle-Ruchholtz)教授介绍,他们用大白鼠进行了一项与人体状态类似的模拟试验,从中发展了一种血清,用它把要移植的骨髓在植入受体鼠之前处理45分钟,便不会出现任何可怕的术后反应。骨髓移植术中的抗异反应问题,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病者的骨  相似文献   

4.
1988年,有两个不幸的小婴儿带着一身重病降临到人世。由于基因的缺损,他们丧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只能呆在经过完全消毒的隔离室内。由于找不到骨髓移植的提供者,只有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即从外部引入正常的基因,使患者的体内能够生成免疫系统。 这两个婴儿患的是X连锁重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骨髓源学说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奚正德  马宝骊 《自然杂志》1998,20(6):318-32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只局限于关节的自身免疫病,T细胞的功能变化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近来,一系列研究显示骨髓来源的成纤维样和巨噬细胞样滑膜细胞在关节翳的形成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另外,在RA中很早出现具有自身免疫特性的B细胞,滑膜组织的有些方面与骨髓有相似之处,有利于B细胞免疫应答的发生.鉴于RA中同时有骨髓的异常,加上其特有的滑膜生发中心,RA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B细胞应答的微环境疾病.RA的整个发病过程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异常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大多数与RA发病相关的病毒都有嗜骨髓倾向(tropism).RA的骨髓源理论很好地解释了RA经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良性淋巴细胞增生(如大颗粒T淋巴细胞症)相互交叉的原因.已有报道证实:RA可通过骨髓移植获得缓解,这一治疗手段的风湿病学价值有待深入探讨.RA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需经骨髓移植等方法治疗的干细胞疾病.  相似文献   

6.
最近的研究表明,和人类相似,动物也有辨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者的能力。辨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者的背景有二:一是回避近亲婚配。和人类一样,近亲婚配不仅在遗传学上板为不利;而且非近亲婚配,乃是进化过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患者的希望一项新的实验技术有可能使更多的白血病患者通过骨髓移植疗法而获得新生。对于绝大多数患有白血病的成年人来说,骨髓移植疗法也许是最后一线希望。因为在常规剂量的化疗无法控制癌变白细胞生长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高剂量的化疗或放疗来破坏骨髓这...  相似文献   

8.
正梅尔文·科恩是索尔克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基因调控和免疫系统研究的领导者,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遗产。梅尔文·科恩(Melvin Cohn)是索尔克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凭借免疫学和基因调控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他于2018年10月23日在圣地亚哥去世,享年96岁。索尔克研究所负责人拉斯蒂·盖奇(Rusty Gag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自成立之日起,科恩就一直与索尔克荣辱与共。他一直是研究所的中流  相似文献   

9.
或是立法的形式促进器官捐献,以满足移植和研究的需要。尽管几十年来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科学进步显而易见,但现实是,来自于自愿捐献的配型器官仍然很少,而且,器官捐献者必须在生前明确表示愿意捐献。例如,在威尔士进行的调查显示,虽然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人表示,很希望看到自己死后的心脏、肝脏、肺和其他组织能得到重新利用,但这些人中只有一半会去器官捐献登记处注册。在威  相似文献   

10.
8个小麦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的生化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二明 《科学通报》1995,40(20):1889-1889
生化标记系统作为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近年来在小麦遗传研究中得到迅速发展.作为生化标记的同工酶及非同工酶形式的蛋白质,可以用来研究小麦族内染色体组间部分同源关系,分析小麦染色体组成以及探测小麦背景中异源遗传成分,从而分离和筛选遗传种质.黑麦染色体1R是小麦远缘杂交工作中应用最多的染色体,其具有与品质有关的胚乳蛋白基因,而巨兼具抗白粉和三锈的多个抗性基因.利用M27(1R/1D代换系)和小麦品种杂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13,(8):19
引发白血病的基因与引起另一组疾病的基因存在重叠,这些疾病就是,骨髓要么无法产生健康的血细胞,要么产生大量错误类型的血细胞。这些状况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一种非侵蚀性癌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大约1/3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都会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而这些患者都没有良好的预后。若能更好地了解MDS的基因,或许不仅可以提高其诊断率,同时对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亦有所帮助。牵涉到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很多基因,同样出现在MDS病例中。研究人员发现,MDS病  相似文献   

12.
许正博士,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1991年旅居美国之前已开始涉及生物抗癌药物"亲细胞非均质分子脂质(简称CHHL)的研究,并于1993年以中国学者个人身份在美国获得癌症药物专利商标和美国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目前,许正等研究的新药已由美国高立食品药品有限公司批量生产.最近,译者收到许正博士寄来的一篇他们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合作发表在国际抗癌研究杂志(Anticancer Research 27:1593-1600(2007))上的论文,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有些年轻人一旦吸烟很快就发展成终身成瘾者,而其他人却能较容易地戒烟,放弃已形成的习惯。为探讨其可能机理,美国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的科学家观察了遗传因素对吸烟的影响,从1967年到1969年,1983年到1985年两次调查了4775对孪生兄弟,他们均在1917年到1927年之间出生,其中包括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者和基因有所不同的异卵双生者。这些人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的蓬勃发展的需要,1986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投资,开始筹建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年10月通过了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植物分子遗传实验室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植物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有关课题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研究实体,依托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39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3人,另有客座人员15人.现任实验室主任:许智宏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主任:洪国藩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洪孟民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含有基因,且越是高级动物,其细胞内所含的基因数目就越多。有的细菌只有几个基因,而一个人体则会拥有大约10万个基因。人的生长、发育、健康以及学习、创造的智能等全部信息,都贮藏在这大约10万个基因中。基因是人类生命的密码,深藏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中,控制着人的高矮、肤色、发质及骨骼、神经等器官的生长、发育,记录着所有个体特征的遗传信息。每个人都分别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半密码。因此,可以说,基因是遗传的血缘关系的最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陈忠才  张朝晖  朱星  翟中和  唐孝威 《科学通报》2003,48(18):1940-1943
非细胞体系是研究有丝分裂中核重建过程的重要方法. 原子力显微镜以其高分辨成像的功能已成为观察生物体系的有力工具, 但目前原子力显微镜在非细胞体系研究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空气干燥样品制备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过程, 得到了高分辨、高质量的非细胞体系核重建过程的形貌像, 并且清晰地分辨出直径为100 nm的膜泡和它在接近染色质表面的形态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核膜的重建机理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植物激素与生理活性物质诱发根瘤的机制、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诱发根瘤固氮的研究,目前十分活跃。用2,4-D诱发根瘤的发现者聂延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聂的工作已得到了他人的重复,也逐步为微生物学界的同道们所接受。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植物激素与生理活性化学物质诱发根瘤的非结瘤基因的拟基因理论,简称“基因外拟基因理论”。此理论能否成立,当需更多实践的检验。读者若有兴趣,可在“探索与假说”栏里找到此文。  相似文献   

18.
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的沃尔德曼博士和黑尔博士最近研制出一种新药,这种新药可以消除在移植骨髓时出现的异体排斥现象。这种新药叫“Campath-1”。沃尔德曼博士说,“Campath-1”是一种单克隆抗体,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成功地消除异体排斥现象。已经在英国各医疗中心和西德的两家医院里对各种年龄的骨髓移植者试用  相似文献   

19.
MADS29是控制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饱满程度的基因,它通过调控母体组织细胞退化和维持体内激素平衡来影响种子发育.水稻异倍性杂交往往产生败育种子,为了探讨MADS29等种子发育相关基因是否参与其调控,本研究以4份水稻材料(2个二倍体;2个四倍体)构建4个自交组合(对照)和8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对花粉粒育性、花粉管萌发及伸长、种子发育及MADS29等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异倍性杂交均可正常受精,但杂交种子败育;(2)石蜡切片结果显示,授粉后3 d(3 day after pollination,3 DAP),与对照相比,4n×2n胚乳已进入细胞化时期,但细胞数量较少;而2n×4n胚乳处于合胞体时期,游离核周围未形成细胞壁,胚乳细胞化时期滞后;(3)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表明,6 DAP和8 DAP,MADS29、生长素基因和母体组织细胞程序化死亡(PCD)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杂交种子中均明显高于对照;淀粉合成基因在杂交种子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异倍性杂交中,MADS29高表达,生长素基因和母体组织PCD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导致胚乳发育异常、种子败育,说明MADS29的高表达导致异倍性杂交种子败育,是一种有别于二倍体水稻种子发育的新型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梅  吕有勇 《科学通报》1996,41(9):825-828
p53基因在细胞增殖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p53基因可使DNA受损的细胞增殖周期阻断在G1期以进行DNA修复,或启动细胞凋亡程序清除受损细胞,若p53基因缺失或突变,损伤后的细胞便会发生恶性增殖而形成肿瘤.约50%的人类肿瘤均有p53基因的异常改变.其中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中p53基因的突变频率达50%~70%以上.基于这一原理,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区,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因此,阐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变异规律,探索胃癌治疗的有效方法,成为肿瘤研究的当务之急.研究表明胃癌中有较高频率p53基因缺失及突变,认为p53基因异常与胃癌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本项研究即是采用p53基因体外转染有缺陷的人胃癌细胞系,得到生长及致瘤性均有部分抑制的细胞,以探索采用p53基因治疗胃癌的可行性.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培养及p53基因鉴定细胞:人胃癌BGC823细胞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建立,培养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染色体G带分析及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显示有17号染色体部分缺失,Northern杂交分析也表明该细胞有p53基因表达水平下调.1.2 DNA转染通过脂质体介导将构建有野生型p53基因、突变型p53基因及无p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