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学将《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和《史记》《资治通鉴》作为自己的"二史三经",侧重的是传承方式,因为它们构成了中原学研究的思想文化土壤.《道德经》研究了人类和宇宙的根本性问题,被称为"万经之王",是中原学的"智慧"宝藏的源头活水,在中原学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原学的思想框架和核心范畴的搭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所宣扬的“守和”“守柔”“守中”重要思想,内涵相通,都是道性的体现。太极拳技理、技法的总纲是“阴阳相济”,深受《道德经》的影响,其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劲道、从战术的运用到实战时机的把握等,都是《道德经》“守和”“守柔”“守中”思想的具体运用。用《道德经》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可利于太极拳回归技击、修炼、道德教化及文化传承等本来价值。  相似文献   

3.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4.
陈廷焯的《向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涛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郭晶晶 《科技信息》2010,(25):164-164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理想的文人就是"圣人",本文从"圣人的内涵"、"圣人"的修身之道、"圣人"的治世之道三个方面阐述了老子的这一看法,表现了老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和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6.
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论学的基本范畴,对这一范畴,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存在着所谓“三方面”和“四环节”之争。前者直接援引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论问题》中的定义,后者则往往诉诸马克思的权威,从《“政治经论学批判”导言》中引伸出自己的论点。我们认为,“三方面”论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生产关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体系确定应该是“四环节”的统一,即必须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角度加以把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持有“四环节”观点的同志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动态体系的思想,因而不可能真正击中“三方面”论的要害,也不可能进一步深化生产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7.
卢旭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7-168
为复兴儒学,李翱首推《中庸》作为经典依据,试图重构儒家心性理论。《复性书》中,李翱以"诚"论"性"、以"诚"论"情"、以"诚"论"道"、以"诚"论"明"等,归旨于"天人合一"之境。本文以《中庸》"诚"的观念为红线,从性、情、道、明等角度,考察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的相承性,以回溯思想源流的方式梳理和反观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的渊源和脉络。  相似文献   

8.
"妙"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本源性特征。美学史上的"传神"说、"妙悟"说、"澄心"说、"象外"说等,都与道家美学所标举的"妙"这一审美范畴密不可开。正是对"妙"的追求,才使得中国美学的"超旷空灵"与特有的"有""无""虚实"等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美学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把握方式,也显示出中国美学从有限中获得无限,从瞬间获得永恒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方法以《道德经》为例,应用文献材料分析解析方法,探究《道德经》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结果《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太极拳自然会受到《道德经》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舍己从人之悟,天人合一之悟,静笃观复之悟及有无与耗散之悟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德经》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结论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的养生修行实践又正好印证了舍己从人、天人合一、静笃观复、有无与耗散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1,(12):8-9
【事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On China(论中国)》,在华盛顿的新书发布会上,基辛格说:"很荣幸它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我们能够共同把握将来,正如我们过去作为朋友携手一路走来。"虽然这本书取名为《论中国》,但当年为尼克松总统担任首席翻译的傅立民表示:"这本书不是关于中国的。而是他对中国战略文化的评价。"当年陪同基辛格访华的前驻华大使洛德认为,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应当尊重人类认识的感性领域、应当与哲学中研究理性事务的完善(真)一样,为研究感性事务的完善(美)开辟道路。用"想象逻辑"把必然与本体对立、知性与理性对立、知识与信仰对立;用知、情、意探讨人类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感知事物的美和完善,提出"纯粹美"(形式美)和"依存美"(自由美)的判断原则;用"反思判断"的情感形式逻辑,将音乐推到自由情感艺术的最高位,为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注入深刻内涵,开辟了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太康之英"陆机的《辩亡论》与《五等论》在西晋论坛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西晋文风发展的新倾向,表现出对绮丽华赡、藻饰雅化的自觉追求,正体现了其在《文赋》中提出的"论精微而朗畅"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性情论史的学术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论话题,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既不断地发展深化,而又长期地变动不居。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性情论,一方面以"情"激活了传统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如礼乐、人性论等;一方面又十分警惕非理性的情、欲可能走向自由无限性的倾向。对于性情论这一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存在,过去哲学史、思想史界对它的研究,受到两种情况的制约,一是西方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先秦之"情"无"情感"义的陈见;二是反映先秦诸子性情论思想之文献的缺乏。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等先秦文献的被发现,使先秦儒家的重情思想和性情论思考浮出水面,并受到格外关注。准此,中国性情论史研究特别拈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先秦及后世性情论的基本形态,尝试对它们作一学术流变史的会通贯释。这有助于促动学者重新检视传统人性论内部结构的变化,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础重新定位,并包孕了平衡当代新儒家学者过度集中在心、性等概念上的诠释策略。从学科及学术思想的视野,中国性情论史研究在学术思路上应十分注重哲学伦理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性与规约性,同时又注意从学科、学术交融中形成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面世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东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它做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经典著作。1891年,苏格兰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的译作历来是海内外翻译家重译《道德经》的重要参考,在翻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著为案例,简述《道德经》的地位、影响和语言特色,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通过细致的研读提出了理雅各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处理的三种方式。最后,文章总结理雅各的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以期为今后英译中国古代经典提供可资借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F0003
《真美在民间》(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成了他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通行证。1992年以来,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达23次之多,并宣读和发表论文《古朴新奇,美善相乐——论桂东南乡傩艺术》(被称为"填补空白之作")、《客家民俗文化美——从桂东南客家说起》(被称为"新的突破之作")、《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引发全国学界1995年以来关于“中国古代义论的现代转换”的长期热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后殖民视角研究《道德经》英译所经历的三个高潮时期。《道德经》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归化到异化,从西方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化时期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探寻像《道德经》这样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古典文本翻译的历史轨迹,既展现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中国文化殖民行径,也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对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修养论等综合论述的经典。船山认为,《中庸》不是脱离现实且空虚的哲学理论或者迂腐的谈论,《中庸》是切实表达人们日常真面貌的圣贤之道,他并努力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真理,将《中庸》具体地阐述为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的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中庸》作为实践哲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中庸》首章的首句中提出人本性的道德根源就是天命,而王夫之以人为本解释了"命"字,从而突出中庸作为实践哲学具有的特征。对于《中庸》提到的"性",则界定为人的本性,而不是事物,规定修道其"性"的"道"也是只有人才追求的最高价值。修这些"道"的过程就是"教",而且与"中庸"或"道"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成为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实践的目标。但人作为实践目标的"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或与日常生活无关的自然之理,而是存在可实践的事情。对此,船山解释为"礼",以强调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关系网的实质性实践道德规范,人必需做出实质性努力才能实现,从而突出强调在《中庸》首章的首三句中《中庸》的实践性质,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中庸》的总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儒家实践哲学的宏观方向。  相似文献   

18.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19.
本体范畴是关于"是"的范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作为认识的基石,厘清本体范畴的基本类型抑或基本内容至关重要。本体范畴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但通过类型化的认知方法可以探知其基本形态。通过本体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范畴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范围。基于此,本体范畴的类型主要包括"是什么"、"存在"和"本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中的公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道德经》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关策划学论著据司马迁《史记·老子》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守藏室的史官,曾经“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众所周知,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是可以与孔孟之道相提并论的。因此,研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的《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