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比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与居住地得出,迁入北京人口的来源地相对分散,集中度不及上海.中心城区仍然是迁入人口的重要目的地.迁入上海城镇占16.55%,乡村占12.58%,迁入北京城镇占6.71%,乡村占9.97%,说明上海城镇和乡村拥有更好的岗位适应性.经济成因是大城市人口迁入的最主要成因;社会成因以随迁投靠为主,是经济迁入的伴随性迁移.  相似文献   

2.
由新时期大城市地名的变化特点 ,提出城市地名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郑州市为研究案例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探讨了以居住区名为中心点、街路名为线、区片名和地名组团为面的城市地名网络体系建设途径 .  相似文献   

3.
由新时期大城市地名的变化特点,提出城市地名建设的基本原则.以郑州市为研究案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以居住区名为中心点、街路名为线、区片名和地名组团为面的城市地名网络体系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城市化背景,指出边缘区的重要性;借用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分析成都市作为西部统筹规划试验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 1) 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 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 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属性认识为出发点,分析了大城市核心区战略规划面临的新要求;以成都市青羊区的规划实践为例,总结提炼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城市核心城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从竞争性分析方法入手,探索大城市核心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方法路径,以期为相关规划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成为GLP的研究热点.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因变化剧烈而特殊,一直都是LUCC研究的重点领域.本研究采用国际前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空间建模方法——CLUE-S模型,基于GIS分析和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运用1996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CLUE-S模型,对2007—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政策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得到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模拟图.结果表明:(1)专门针对中小尺度区域的CLUE-S模型能够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较好的模拟和预测,其中对分布相对集中的林地和建设用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好,而对比较分散的园地、耕地和城市绿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2)在Markov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最为明显;粮食安全情景下,山前平原区质量比较好的耕地没有转换为建设用地;而生态安全情景下,林地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并且林地的增加在靠近城区和高速公路的两侧最为明显.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由于我国城中村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但是传统改造有诸多弊病,在改造过程中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来切入城中村的改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合理地解决城中村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限购、限贷、限价和限售等4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国29个大城市2016年2月—2018年5月商品住房价格的调控效果.采用政策打分法建立政策强度指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聚焦一线、二线两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分析政策的调控效果,通过传导机制分析政策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限购政策与限贷政策对两类城市可起到较好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城市边缘物质空间的演化研究,以武汉市光谷地区为例,运用基于知识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利用ENVI与Arc GIS分析了武汉市光谷地区的物质空间,结果表明:(1)从2013—2017年武汉市光谷地区的低矮建筑的用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高层住宅以及高层商业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从2013—2017年,高层商业楼从光谷转盘周围,沿着交通要道进行扩张;高层住宅楼也主要从光谷转盘向四周扩张,从2014年开始部分的高层住宅楼周围出现了高层商业楼;2013—2017年,整体来说建筑用地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扩张,2015年与2017年西部开发较完善,东部出现大量建设用地。(3)从2013—2017年建设用地主要是在光谷地区西部发生了用地的转变;高层住宅和高层商业楼都主要是在光谷地区西部发生变化,且都主要在光谷大转盘四周以及沿着珞瑜路、砺志路、鲁磨路、珞雄路、民族大道等主要交通要道发生变化。反映出光谷地区变化较大且变化进程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在快速城镇化与房价高企的双重作用之下,各地政府大量兴建保障房社区,动辄数千户保障房集聚,塑造了极具规模的均质化城市社会空间景观.相对于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包含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几种类型.此类社区的"邻里互动"情况如何?是否与普通商品房社区有所差异?该文采用2013年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居民需求调查的580份问卷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及深度访谈法,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比其他类型的城市社区,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频率,但情感认同度低.同时,在居民邻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回广州"、"一元一平方"、"洲民"等地方性文化符号,进而形成"回迁房居民阶层"、"经济适用房居民阶层"及"廉租房居民阶层"及其社会网络.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的邻里互动主要受到"住房类型"和"社区因素"(社区及周边公服满意度、居民异质性)影响,与"居民自身个人家庭特征"及"社会经济条件"关系不大,说明保障房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有其特殊性.建议在此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异质化特征并针对性地提供配套设施,促进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邻里互动及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商丘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城市居民对不同类型商品的购物偏好及其购物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上海、深圳、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相似,购物活动双休日明显多于工作日;大型超市受欢迎;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其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存在差异.与它们不同的是,商丘市居民夜间购物不十分活跃,一天中的购物高峰期在冬季出现于下午,夏季则出现在晚上;商品购物圈并不明显,但不同类型商品的出行距离有差异;步行是商丘居民外出购物的首选方式,公交车作为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所占比例很小.  相似文献   

15.
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是流动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根据实地调查,分析了济南市主要从事商业、建筑业已有子女的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探讨了其对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方法 用系统观、区域观将小城镇放到一定的区域中.对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及发展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周边小城镇处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中,受到大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特殊的经济、空间发展特征和动力机制。结论 在由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大的经济区域中,周边小城镇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目前高架桥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方案,如:兴建更多的高架桥、拓宽高架桥路面等,但均未见有效的方案付诸实施.本研究以上海南北高架桥为例,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方法,从交通、环境、沿线商业发展、城市景观、人文交流和文化辐射等角度,对大城市中心区高架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把高架桥改造为桥上慢行交通系统、桥下快行交通系统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把高架桥改造为桥上慢行交通系统、桥下快行交通系统的方案,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而且改善了原有高架桥环境、沿线商业发展、城市景观和文化辐射等,为中西部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并结合BRT系统的特性,分析了大城市发展BRT系统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年8月11日的Landsat8TIRS热红外数据,基于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定性分析南京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利用缓冲区分析、剖面分析,定量分析河流、湖泊等城市水体在周边不同范围内对城市热岛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利用大气校正法可准确反演出南京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南京市热岛主要出现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城市水体在300m范围内可以显著消减城市热岛现象,地表温度由水体向周围递增;城市河流比湖泊对城市热岛的消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