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长期以来,编纂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是中国科技史学者共同的心愿。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于1987年酝酿,后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截至2011年,共出版了26卷。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团结全国科技史研究力量,凝聚一百多位学者之心血共同撰写,是中国学界60多年来完成的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巨著。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Geoffrey 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进而阐发对思考“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及“李约瑟难题”等相关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 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2007年1月15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1988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内外交流空前活跃。2005年7月“第廿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进一步走向国外。在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术语,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便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学者和相关机构的面前。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改进以往之不足,尽快形成一个稳定、行之有效且高效率的编辑机制和渠道,填补我国科技史名词的空白,展现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在中国的再建制化问题之探讨(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关于科学史在中国发生建制化的早期过程出于一种巧合.大约就在科学史于美国开始发生职业化的同时,我国分别于1954年及1957年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隶属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当时隶属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26(2):F0003-F0003
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1、4、7、10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一书史料引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郭都、李约瑟、成庆泰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639页由郭郛、李约瑟(J0sephNeedham)和成庆泰三位学者撰写的《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本年初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她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中首次先以中文出版(准备译成英文)的一卷。三位作者中的一位已经作古,另二位也已年逾古稀,他们以渊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巨大的精力撰成此书,读来使人受益匪浅。对于她的成就和价值一定会得到表彰。作为科学史著作,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原始史料的正确引用、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24~30日,在北京最炎热的日子里,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顺利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主要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天文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等.来自70多个国家的约1200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7月24日,在友谊宾馆友谊宫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等领导,英国驻华公使,国际科学史学会(DHS)主席团成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知名学者吴文俊、李学勤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祝贺会议顺利召开,表达对科学史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9.
李迪先生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教授(1927.10.6—2006.10.30)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他从研究数学史开始,逐渐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科技史的众多方向上,对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和科学仪器史研究贡献显著,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在物理学史、地学史、医学史、机械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通史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李迪先生以博学著称于科学史界,不仅长于发掘古代科技史料,而且也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史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1、4、7、10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文学史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1]终于出版了.编著此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出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计划的一部分.陈美东既是"大书"计划的主持人,又承担天文学卷的编著工作.陈美东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30多年,此书可以说是他的研究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同时此书还吸收了这几十年来国内外中国天文史研究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旨趣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它叫做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科技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世界》、编纂科学书籍、召开年会、举办演讲等途径,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科学的体制化。与此同时,就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科学研究路径、科学大众化等问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一些观点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1990-1995年)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西方学者。他为学严谨,在可级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他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李约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促进科技史界认识到科技不是单一文化的产品,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品。因此,李约瑟不仅在中华科技研究上享有不朽的地位,在人类科技史研究上也应享有同样不朽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李约瑟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并商榷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皇 皇巨著。对于科技史知识给予了充分重视,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历史学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书中的科技史部分也存在着诸如叙述不准确、概念不清楚、对科学原理理解有误、 对古代科技文献解读有偏差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损于该书所享有的崇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科考团体。从合作一开始就展现了双方较高的智慧,他们围绕西北考察这一共同目标达成共识。最终瑞方达到为“开辟航线”收集气象、地理、地磁等各种资料的目的,中方达到维护主权,考察西部边陲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书写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2月,10卷本的《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科学史出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纵观国际上与科学相关的出版物,许多著名科学家大多有纪念性的文集留传于世,而一些顶级的科学大师,或是在某一国地位突出的科学家,亦可见有全集出版。与近代科学的发展相比,科学史是一个诞生较晚的学科,也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且至今规模仍相当有限的小学科。虽然在科学史的历史上,也像其它学科一样有著名的奠基者或大师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