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生物多样性、居民参与意愿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一种适合喀斯特石漠化区的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水质检测方法对黔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的饮用水现状进行调查。区内农户饮水水源为泉水和雨水,缺水现象严重。储水小水窖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指标都大幅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几乎所有雨水小水窖水的感官性状指标均超标,泉水小水窖则在雨季超标严重;这都与集、储水的设备及操作管理均过于粗放有直接关系。受黔西北铅锌矿产业污染影响,该区域水质中铅、汞含量超标;紧邻示范区的煤矿可能是致使区内饮水硫化物超标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村民具有强烈的净化水质意愿。针对以上污染形成原因,建议控制污染源头,在集雨过程中和用水终端进行水处理,保护黔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饮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高效开发利用喀斯特水资源,解决石漠化农村地区干旱缺水问题。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理论,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朝营小流域为例,通过野外勘察与定点监测,分析小流域水资源赋存状况以及干旱情景下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水资源总体丰富,年平均降雨量892.5mm,折合降雨量7 699.5万m3。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498.2mm,全年地表径流量约4 298.1万m3。流域内大小泉点共118处,全年流量达81.57万m3;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5—9月降水总量占年降水总量57.6~87.3%,10—4月降水偏少,仅占12.7%~42.7%,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泉水雨季总流量为45.64L/s,枯季仅12.35L/s,两者相差3.7倍。空间上以流域北部地区(茅坪村)泉点出露数量较多且流量最大,占整个流域水资源总量35%左右,中部地区(朝营村等地)出露泉点数量较少;极度干旱情景下,流域内67%泉点断流,水池(水窖)干涸,水利工程失效,部分地区人均日可用量仅为2L,与有关部门规定的人均日用水量35L的最低标准相差达94.3%。极度干旱环境下作物需水缺口为28.37万m3。因此,采取屋面集雨、屋檐集雨、收集坡面径流以及表层岩溶水综合开发利用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调度,建立基于时间以及空间尺度的极度干旱水资源应急调控机制,是保障地区用水安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黔西北地区经济贫困、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质能源过量消费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对贵州省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的实地调查显示,户均生活能源消费量4072.239kgce,人均消费1018.060kgce,农户对薪柴的依赖程度高,部分村寨耗薪量占人均能耗的80%以上;煤炭作为辅助能源,其消费量也达1656.42kg。在喀斯特特殊环境背景下,大量的生物质能和煤的消耗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和村寨空气污染,加重了农户经济负担。在今后能源建设中应积极推广省柴节能灶具、开发替代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根据石漠化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政策管理、生产经营和效益评价等理论,参照国际产业分类标准(ISIC Rev.4),采用中国产业划分规定和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划分标准,对喀斯特石漠化产业概念、产业体系结构与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喀斯特石漠化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科学调控,形成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多时序与多层次开发,林、牧、农、中药材、微生物、渔、副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产业模式。按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构成石漠化产业体系的一级产业结构;一级产业下按行业划分标准,建立农业、林业、牧业、中药材种植业、渔业、种养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矿产及加工业、水资源及水能开发、建筑业、其他服务业等二级产业结构;在二级产业下,根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构成石漠化产业体系的三级产业。  相似文献   

6.
2012—2013年,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农村生活能源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针对研究区农民收入低,能源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结合示范区条件,立足种养,发展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构建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模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能源结构,加强薪炭林建设,进行宣传、引导,使优化能源结构与当地的石漠化治理相结合,做到两者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区域反贫困理论为基础,结合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运用层次分析评价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进行发展潜力分析,弄清喀斯特地区各县存在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选取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为样区,以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土壤效应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2007年实地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表明:通过治理,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温度日较差减小;需要增加土壤中氮素和磷素的投入;土壤酸碱度得到改善,更偏向中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侵蚀线法、谷坝监测法对花江示范区的土壤侵蚀量作监测,同时就土壤侵蚀因子进行系统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研究,进行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的土壤侵蚀因子的对比,归纳各土壤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指出林—草结构的保土保水能力优于单一林地的保土保水能力;从潜在石漠化到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层根系量与侵蚀量呈负相关;从潜在、无明显、强度、轻度、直至中度石漠化,其侵蚀厚度依次增加,中度和轻度这两种等级的石漠化现存的土层较厚,土壤侵蚀模数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险性分析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石漠化危险度进行判别,并以都安县的石漠化危险度的判别为例子,进行运用.其结果证明是合理的,可以作为石漠化防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贾申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10,28(3):29-33,55
本文针对兴义市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内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种岩石发育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岩石发育的土壤在全磷、交换钙、土壤含水量、石砾含量、土壤容重及岩石裸露率,差异显著。石灰岩区除了全钾与速效钾之外,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均略优于白云岩区。白云岩区土壤pH与全氮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交换钙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全氮和速效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石灰岩区土壤pH与全钾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氮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全氮和速效氮为正相关关系。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特征表明,白云岩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厚度的平均值自上而下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而其在土壤容重、石砾含量和岩石裸露率的平均值自上而下则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石灰岩区仅在土壤含水量方面自上而下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从"顶坛"模式引发的思考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的提出,论述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入参与式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在贵州花江示范区实施的概况,并针对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促进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本研究以广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指标评价法,从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筛选出11个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空间加权叠加的方法定量计算出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大小,同时使用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为0.35-0.71,整体为中等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表现出南北低、西中高的分布状况,特别是北部和南部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的恢复力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降雨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贵州省关岭-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2018年雨季17次侵蚀性降雨的产流产沙数据为例,对水土流失监测径流小区的次降雨特征、降雨产流产沙特征及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次降雨径流系数平均值为0. 175,降雨大部分入渗。不同径流小区降雨产流产沙存在显著差异,5块样地产流大小为柚木(Tectona grandis)地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地裸地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地荒草地,产沙大小为柚木地火龙果地裸地荒草地花椒地。植被覆盖度、土壤厚度对坡面降雨产流、产沙均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方式及植被类型对坡面降雨产沙影响次之,对降雨产流影响较小。对径流小区的次降雨径流深、次降雨产沙模数及描述次降雨特征的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降雨产流与次降雨量之间相关性最好,5块样地平均相关系数为0. 864;降雨产沙与降雨总动能之间相关性最好,5块样地平均相关系数为0. 785。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表征,喀斯特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指示,对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石漠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研究,是地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3S”技术对典型喀斯特地区关岭县2010-2015年石漠化演变过程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发现:①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80.68 km2,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50.5 km2和 78.61 km2,石漠化治理工程初见成效,但石漠化演化是一个双向反复的转化过程。②水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54.4 km2、59.05 km2、15.39 km2和302.82 k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70.82 km2、145.38 km2和13.37 km2,农户生计资本转变致使耕地撂荒,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③土地利用的变化是石漠化演变方向的指示剂,植被的正向演替区域与石漠化减轻区域吻合,耕地和聚落分布区域与石漠化恶化区域吻合。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则是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所有的点号应.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建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应用协调度函数评价法,对都安县2001—2005年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论:都安县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在评价期间内不断上升;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的变化呈阶段性;影响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变化的因素中包括积极因素,也有较为明显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2004年ASTER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在GPS野外调研和G IS软件支持下,对贵州省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进行遥感解译,结果表明ASTER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影像相比能为对地观测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源,能较好地满足1∶5万石漠化成图的需要,为制定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高原和峡谷的土地利用在气候、地质地貌、土壤等自然背景下进行的对比,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空间结构的对比分析,表明了高原区农业生态环境优于峡谷区、水土流失弱于峡谷区,两示范区耕地面积差别不大、结构明显不同,并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集中分散程度分析对比、土地利用结构的匀质性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文中运用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密度来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密度,反应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破碎程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镇宁县2004年的ASTER遥感影像,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措施研究,对该地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3S"技术为技术背景,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为遥感数据源,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喀斯特石漠化进行遥感解译,基于最佳指数波段选择法推算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实验表明,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不但可以替代具有相似空间分辨率和光谱波段设计的国外遥感影像TM和SPOT,作为喀斯特石漠化监测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的信息源,而且能够较好地满足大比例尺石漠化成图的需要,为制定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