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初传与道教初兴时期,这一时期佛道二教相互竞争、排斥而又相互吸收、融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时期佛教与道教争论的几个问题及二者的相通之处来研究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3.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2,(12):44-46
泱泱天朝虽然在诸多问题上唯我独尊,不过在饮食上,倒是一向都是善于吸收外来精髓,为我所用的。其中荦荦大者如对西亚(胡萝卜)、中亚(黄瓜)、美洲地区农作物(西红柿)的移植,对蒙古族和佛教饮食文化的吸收等等。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此时,佛教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东传日本具有其历史必然,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交流。同时,佛教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更是对日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与沟通,基本上贯穿于自唐代以来汉藏两地佛教的始终。唐初,即藏传佛教前弘期,汉地佛教传播到了吐蕃,曾一度成为吐蕃佛教的主流。因此,藏传佛教前弘期,主要是汉地佛教影响了藏传佛教。宋元以来,即藏传佛教后弘期,特别是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西藏地方统治者和中央王朝的密切接触,藏传佛教便大量流传到了内地,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了汉地佛教的诸多层面,并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亦得到了汉地许多人士的青睐。据此,藏传佛教后弘期,主要是藏传佛教影响了汉地佛教.  相似文献   

6.
江南吴地早期的佛教工艺美术品主要以铜镜和魂瓶为大宗,在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它反映了佛教在早期的吴地民间传播过程中的地域特征。同时,佛教像在铜镜和魂瓶上的装饰运用,成为当时的汉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和的一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广大的傣族群众对小乘佛保持着最虔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小乘佛教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小乘佛教的教义、教规、禁忌影响着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义促使傣族思想意识,日常习俗了发生了变化。本就小乘佛教对德宏傣族习俗所产生的影响作一下探索。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千年博采众长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汉唐时期我国佛学、哲学以及多种文化形式对古印度佛教的吸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进行有选择并加以改造的吸收;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其规律是选择———实践———改造———创新。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经验是我们今天在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更加广泛的信息交流中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毛娜 《科技信息》2008,(5):192-192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反常的情势中,而且这种反常性尤为鲜明地表现在它的艺术审美中;佛教善于吸收那些信奉其教义的民族的审美传统,并将之有机地纳入自己的结构中。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以前,五台山森林覆盖良好,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植被锐减、灾害频仍,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过程。究其因,文章认为一方面是气候转寒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佛教空前繁荣引致人类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阈限,后者是主要原因。期望关于佛教发展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能为目前五台山佛教旅游业开发提供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1.
三昧: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中国古代学创作和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问题。而在感应外物的心理知觉上与学审美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及区别,则又大多语焉不详,或详而无纲、油水分离。笔从佛教教义中拈出“三昧”两个字,深入探寻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方式,分析它与庄子“心斋”及俗人梦幻的同异,这对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梳理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佛教化对中华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大藏经的翻译和传播,对我国古代很多少数民族字的创制、发展和成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多种民族字大藏经的形成及其对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字创制所起的催化作用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德"以及所引发的关于古人心理学思想之思考,并借此对比了儒道佛三大学派之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从他的佛学思想和儒学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痕迹。通过对梁漱溟早期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思维始终是梁漱溟思想的根基,他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柏格森哲学进行解读与吸收。  相似文献   

15.
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及年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日历史文献分析,输入佛教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日本遣隋使先后于600、607、608、610、614年分5次来华.遣隋使在中日关系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  相似文献   

16.
古印度的天文思想与当时的宗教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吠陀时代的天文学已经以大梵天不断再生宇宙的神话认识到宇宙的永恒循环,并提出了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27或28月站的星座体系;耆那教对于构成宇宙的元素作出了精细的宗教哲学思辨,佛教立足于生命的永恒轮回,建立了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地心世界模型,推测无边无际的永恒循环宇宙具有高度的自相似结构,但不太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宇宙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五种可比较的中美主流文化模式被揭示并得到阐释。中国模式的历史根源分别来自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道教和佛教(本土化了的外来宗教)占主流地位,儒教占统治地位(被历代政权力量所支持的缘故);而美国模式则起源于早期移民的Pilgrims和Quakers,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  相似文献   

18.
尚“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巫术风水文化、农耕文化和道儒禅尚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士人具有浓厚的尚清意识,并把尚清意识融入到生活中,逐渐衍生出清居的文化现象。《长物志》是明清之际清居思想的完善和总结,渗透着中国传统士人尚清的理想境界,把中国的尚清审美趣味推向高潮。书中“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审美原则对当代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汉字、儒学、佛教的东传以及古籍和艺术的传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日本文化正是在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叶后的文化圈内出现了一股整合会通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从而打通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既带有传统天人合一的因子,更融进了外来佛教学说的血液。佛禅思想对整合会通的新思潮尤其是文艺思潮起到了催化和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