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Pushover分析法被引入我国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结构设计人员的关注,这种方法适合被用来分析结构静力非线性特性.在EATBS2013程序中,Pushover法主要是基于国外规范提及的FEMA440法,拟利用ETABS2013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经过程序自动优化截面后的三维K型偏心支撑组合高强钢框架模型,分析其在静力作用下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变形及塑性铰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Pushover方法在双柱桥墩抗震性能评估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研究应用,是评价结构抗震能力的新方法.Pushover分析方法多用于建筑结构,但在桥梁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结果表达方式与建筑中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客运专线的双柱桥墩,归纳与总结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及原理,结合能力谱法确定了结构在指定强度下的目标位移,并通过地震需求曲线和结构能力曲线的叠加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侧向加载模式分布下Pushover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客运专线双柱桥墩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横向抗震性能均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方法。本文论述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对10层网格式框架在8度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塑性铰首先出现在层间梁上,然后向楼面梁和柱上发展,能够较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4.
Pushover法的独柱墩桥梁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ushover方法作为一种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以其简单、方便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简要介绍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结合工程实例对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指明Pushover分析方法对于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底盘多塔连体结构的发展情况,总结了该类体系的静力和动力方面的研究状况.动力方面的研究包括建立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分析对称和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方法主要有静力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动力时程分析法、随机分析法、能量分析法和静力推覆法(Static Pushover Analysis)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7层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为例,通过统计分析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地震分组的平面框架在不同抗震设防水准条件下的Pushover分析性能点的概率分布,探讨Pushover分析方法的保证率和适用性.研究表明,Pushover分析方法是一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结构弹性抗震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7.
对结构进行弹塑性静力分析代替复杂的时程分析,采用了静力弹塑性方法对防屈曲支撑框架进行Pushover研究,揭示了防屈曲支撑结构从屈服到达到极限状态时,结构的整个破坏过程及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利用SAP2000n(7.12)分析程序,结合我国抗震规范反应谱的计算步骤,对某一框架结构进行考虑PΔ效应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并与不考虑PΔ效应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ushover方法是目前对结构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PΔ效应随着结构屈服和结构刚度退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鉴于曲线桥每个墩柱的最大反应依赖于不同的地震输入角度,运用时程分析工作量大,本文基于Pushover法基本原理,考虑曲线桥墩柱底部曲率与地震动力反应的关系,提出了曲线桥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最不利角度的简化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曲线桥动力反应分析算例,采用非线性静力Pushover分析方法,计算了曲线桥的地震动最不利输入角度;同时结合0~180°区间内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方法在确定曲线桥地震反应最不利输入角度方面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刘忠臣 《科技信息》2011,(19):38-38,87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即Pushover分析,作为一种评价结构抗震性能和计算结构弹塑性变形的简化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相应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可以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使整体结构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一下Pushover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思路,然后用一个4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算例,研究Pushover分析在SAP2000中的实现以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11.
MPA法与Pushover法的准确性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多模态Pushover法(MPA法)考虑了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Pushover法只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不足.为了对MPA法与传统Pushover法的准确性进行对比,文中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为基准,基于两个普通的六层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纤维模型,对MPA法和不同侧力模式的Pushover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与Pushover法相比,MPA法对中短周期结构最大弹塑性位移响应的预测具有较高精度,但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的预测误差仍较大.  相似文献   

12.
Pushover分析方法是一种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评价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已被引入我国抗震规范。本文介绍了Pushover分析在Sap2000程序中的实施步骤,举出农村木柱木梁结构Pushover分析实例,表明Sap2000程序可以较方便的实现木结构的Pushover分析,Pushover方法也可以对农村木柱木梁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作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钢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SAP2000n程序进行适合我国地震烈度分析的计算步骤,并对一框架结构进行分析,表明Pushover方法是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Pushover分析方法是一种逐渐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的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已经被我国现行GB50111-2010《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采纳,可直接用于对多层结构进行评估计算。为使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一步推广到高层结构,通过对某高层算例采用PKPM2010版PUSH&EPDA进行计算,将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并提出优化建议,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关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利用SAP2000程序进行大底盘结构分析的例子,表明了大底盘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结构体型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同时也表明Pushover方法是目前对结构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个不同配箍率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模型的Pushover和拟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式、整体变形的特征及抗剪过程中钢筋的应变情况。从而得出配箍率、加载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桥墩抗剪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Pushover方法作为一种简化的评价结构抗震性能和验算结构弹塑性变形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Pushover方法只考虑第一振型,无法反映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因此又发展了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多模态Pushover方法(Modal Pushover Analysis,MPA),但MPA方法与Pushover方法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对比研究目前没有见到。为合理采用MPA方法与Pushover方法,本文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为基准,通过两个普通的六层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MPA方法和不同侧力模式的Pushover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与Pushover方法相比,MPA方法对结构最大弹塑性顶点位移响应的预测具有较高精度,但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的预测误差仍较大,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谊 《科技信息》2009,(36):I0358-I0359
本文应用某大型有限元软件,对某一高层结构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采用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法,进行地震作用下结构行为的模拟,计算出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了结构塑性铰的形成过程和对结构的影响 最后对高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Conventional Pushover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固定侧向力加栽模式的缺陷:由于Adaptive Pushover分析法考虑了结构刚度退化、高阶振型的影响、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及SRSS或CQC振型组合的综合作用,同固定侧向力加栽模式相比,对结构受力状态的模拟更加准确。指出Pushover分析法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工程实例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采用Pushover方法分析抗震性能及计算结果,比照现行规范是否满足要求,求得结构在弹塑性分析下的静力弹塑性曲线及性能点,并对加强层和薄弱层2种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等进行分析。结果证明,模型能较好地响应地震作用下整体结构的反应规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