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白     
《艺窗琐记》受到读者好评 我校中文科副教授赖丹同志所著《艺窗琐记》今年年初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许多专家,学者及赖丹好友纷纷致函表示祝贺。厦大中文系教授应锦襄写道:“也许我们的时代比较接近吧,你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历史风情,使我恍然回忆起了四十年代的文艺界那种充满了刚毅的干劲、诚挚的感情、磊落的胸怀的情景,读来特感趣味盎  相似文献   

2.
我在拙著《艺窗琐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收入评介张惟同志的创作历程及其获致成果的《北去南飞雁》一文,文末我曾题赠了一首对他寄期望于未来的小诗,“北去南飞雁,征程往复还;纵横千万里,朱墨染春山。”这篇文章,原刊在1983年左右的福州晚报《兰花圃》副刊,其中评介了他于一九五九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芦沟桥畔》,一九八二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雁行集》,及与陈耕合作编剧拍摄的闽西第一部彩色影片《血与火的洗礼》等成果。时隔多年,他笔耕不辍,除多篇散文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外,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新近辑印出版了第三本散  相似文献   

3.
本书作者赖丹副教授是一九四九年在香港文艺界“五四”纪念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青年朋友。说来已是相识整整四十年之久的老友了,直到三年前绀弩久病逝世后,我们才有幸在北京见第二次面,可以说来往不多,但却神交久矣!又可以说,赖丹教授通过作品,过去对我的认识与理解比我对他的认识与理解是多一些,且也深一些。虽说作者当时在香港《华商报》副刊已经发表散文及杂记了,而我真正阅读教授的文字,实际还是从八十年代之初那篇《从“山区收购站”看作家与生活》的评论开始,在这之后关于聂绀弩小说的评论:《写  相似文献   

4.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唐徑的《琐忆》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是讴歌鲁迅先生的两篇纪念文章。两文在主题、体裁和人称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两文在构思、语言、结构及表现手法诸多方面却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一、“设置主线,串连玑珠”与“聚焦动情点,多角度表现”在构思上,《琐忆》设置了一条主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全文把所要表现的这一主题的材料统统串连于这根主线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材料是一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如果没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就会显得散漫。作者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翟崽 《世界知识》2013,(23):64-64
差不多习惯于将每年最后一篇专栏作为年底总结了。“我的92013:《泰国民主政治论》的合缘之作”是篇我主动要写的书评。之前曾写过一些,这一篇别具意义。作者之一是我的老师,北大教授张锡镇。张老师考取北大时,我刚好一岁。我其实没有上过张老师的课。但他的《当代东南亚政治》却是我们年轻一代东南亚研究人员极少的、也是最好的入门书。想想,哪位做东南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没有受益于张老师这本书呢。仅此,张老师已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7.
苏询的《六国论》,一直是被公认的传统名篇,六国为秦所亡的问题,又是历代史家们最善研究的课题,光以“六国论”为题的论史文章就有三篇之多。苏询一篇,其子苏辙一篇,清代学者李桢也写了一篇。三篇文章论述对象相同,但观点各异,都能言之成理,论证清楚,为了把教材选的苏询的《六国论》讲好,我在备课中同漾中语文教研组长肖万鹏老师,指导教师孙廷科老师作了商量,觉得有必要为同学提供以下两方面的材料,以利打开思路,开阔眼界。 一、学习《六国论》涉及一些历史知  相似文献   

8.
2006年第二期《大自然》杂志刊登了杨岚的一篇《勐腊“野人”考察记》,读过以后勾起了我一连串相关的记忆。我亲身经历了1962年春季那次针对  相似文献   

9.
雍国泰老师八十大寿时自编自印一本诗文集《野鹤集》,命我给他写一篇序言。我既感激又惶恐,感激雍老师二十多年来一直关心着我,看着我成长,要我这个学生来给老师作序;惶恐的是雍老师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是一位智者,而我才疏学浅,如何写这篇序,真让我踌躇费神,不敢下笔,生怕这次“作业”及不了格,若吃个“鸭蛋”,岂不愧对老师厚爱?相来思去,雍老师对我极为宽容,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大起胆子写吧。我是七七年恢复高考进入达县师院的。七八年三月我们入校,雍老师也调入达县师院。他教我们中文系的《中国通史》,听了他学富五车、如数家珍、侃侃而…  相似文献   

10.
四年级下学期的一次习作题目是《“我想对您说》,这次作文学生写的富有真情实感,把自己心灵深处最想说的话倾吐了出来。在众多《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有一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1.
一 前记 一九七九年我曾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寄过两篇“报告”,首篇名“关于‘金文新考’的报告”(简称“报告甲”),第二篇名《夏禹婚宴青铜礼器于殷墟出土的报告》(简称“报告乙”)都已先后发表。“报告甲”于《学习与研究》发表后,曾由《新华月报》文摘版(1981年)作过专题简介,“报告乙”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后受到据说是某大学  相似文献   

12.
现在写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越写越别扭。首先说读后感。我们的老师每学一篇课文,就让我们写篇读后感。学了《桂林山水》,我就得写我特别喜欢桂林山水。到了《索溪峪的“野”》,里面又说桂林“家化”了。我天,到底哪篇是真情实感?这篇说好,那篇说不好,我要怎么写?我们写的作文总是很虚伪。举几个例子:例1《难忘的童年小事》。我们的童年有什么好难忘的?几乎全都忘光了。老师还要求看好不好玩、有不有趣、难不难忘。都忘光了还难忘?晕死!例2《快乐的我》。快乐?我晕。快乐个鬼啊。成天闻书香做功课,有什么好快乐的。我现在最快乐的时候,就是上下…  相似文献   

13.
最近,老师引导我们学习了《峨眉道上》一文。峨眉山上那些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的铺路人的品格深深感动了我。读罢《峨眉道上》,不禁使我想起我们爱戴的英语老师——徐志宏。他不也是一位铺路人吗? 我们喊他徐老师,其实他并不是我们学校的正式老师。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才是他的工作单位,他是院里的一位工程师。2002年来到我们浦口村,负责村河对面那一段徽杭高速公路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有建材的文学史家;他不仅在小说和杂文创作方面起到了新文学的奠基石作用,而且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一生涉猎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且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水浒传》就是他比较关注的一部作品。 纵观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有关评论,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杂文创作中。鲁迅先生的杂文,大量运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材料,以增加杂文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更好地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鲁迅杂文中,涉及到《水浒传》的主要文章有:《流氓的变迁》、《谈金圣叹》、《看书琐记》、《“大雪纷飞”》等。其中前两篇主要论及的是《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流氓的变迁》中,鲁迅指出,宋江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  相似文献   

15.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读了一篇很“残忍”的日记。这篇日记是一老师“推荐”给我的,题目是《给青蛙做“手术”》。日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16.
我院政史系最近举办了两期“地方志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的六十多位干部一边学习,一边坚持业余搞科研。在我院“地方史研究室”林正秋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半年的努力,撰写了一百五十多篇方志学家的生平传略,汇编成《中国方志学家传略》一书。今选录其中四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五亭记》全名为《白蘋洲五亭记》,是白居易六十八岁“得风痹之疾”那年,在洛阳应友人湖州刺史杨汉公之请,根据杨汉公送去的五亭图而写的一篇记文。全文刊载在明《万历湖州府志》卷四第十三、十四页。  相似文献   

18.
《庞阿》、《离魂记》、《阿宝》是三篇古代离魂型小说,其魂去——魂归的结构模式是这三篇小说的基本模式。三篇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形象在这一模式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主要应用避实就虚的创作手法来加以表现的,从中反映了圆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花瓣飘香     
这是一束美丽的鲜花。 上午的语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大束鲜花,是生日那天朋友送的。每次走进办公室,都能闻到一股清香,那是花瓣飘出的香味。那么,我们看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花瓣飘香》所描述的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孩子们开始了读课文……下课后,沈星对我说:“李老师,那束鲜花能不能拿到教室里呀?”我想:是呀,或许上课能派上用场呢!  相似文献   

20.
巴金先生在《爱情三部曲》的前记里写道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样的两句话 :‘我不怕……我有信仰。’”反复阅读巴金先生自己亦喜爱的小说《电》 ,我感觉这句话就是对这篇小说最贴切而精辟的注脚。换言之 ,《电》的灵魂即为信仰。小说从始至终给我的最深感受是“人的神化”。看这篇文章 ,有时觉得像是在读一篇神话。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怀着无限高尚的理想和纯正无邪的信仰 ,为之“六亲不认”(篇末佩珠毅然坚持不去S地料理父亲之事 )、“抛妻弃子”(雄与同居仅两个月的碧的生离死别 )、“舍生忘死”(此例更是不胜枚举 )、前仆后继。我不禁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