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述了四川省鱼类寄生绦虫13种,分隶4目、4科、8属。  相似文献   

2.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3.
吸虫和绦虫两者种类繁多,寄生广泛,常对人、畜、鸟禽和鱼类等动物造成危害和广泛漫延。严重时可造成宿主大批死亡。其中尤以淡水鱼类和鸟禽类受害较深。例如矛形剑带绦虫是鹅的主要敌害,常使饲养的雏鹅大批死亡。九江头槽绦虫是鲩鱼等的主要致病和死亡的原因。吸虫寄生于各种脊椎动物,对各组织、器官都可造成危害,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减低产卵量和肉质低劣,重者亦可造成死亡。因此,这些寄生虫给养殖  相似文献   

4.
寄生在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腹腔内的舌状绦虫(Ligulid tapeworams)引起鱼类血液病理学的变化,前人已作过一些研究。近年来,Hoole,D.和Arme,C.(1982)对寄生舌状绦虫裂头蚴的拟鲤(R.rutilus)的血细胞作了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本文就双线绦虫(Digramma sp.)裂头蚴侵入鲫鱼腹腔以后,使寄主血相产生病变,出现贫血症兆,依据血液参数的改变确定本病的诊断特征.  相似文献   

5.
突吻纽带绦虫记述及幼虫发育研究(绦虫纲:纽带绦虫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寄生于福建省龙海市郊池塘淡水鱼类胡子鲶(Clarias fuscus)肠道内的突吻纽带绦虫(Lytocestus adhaerens)的成虫形态进行详细的显微镜观察、测量和描述;从虫卵发育到六钩蚴期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研究。虫卵在26-30℃的淡水温度中发育6d后六钩蚴形成,成熟的六钩蚴体表未见纤毛,六钩蚴在卵内发育成熟的15d后幼虫还不能自行从卵盖处逸出。  相似文献   

6.
细粒棘球蚴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和牛、马、羊、猪、骆驼等家畜以及多种野生有啼动物的内脏,发生棘球蚴病,成为世界上一个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成虫寄生于狗、狼、豺、狐等多种食肉兽的消化道内,为世界性的分布。由于宿主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虫体往往产生个体或种内形态学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牛肉绦虫病为一世界性寄生虫病,以亚洲和非洲较多见,亦是我国主要人体寄生绦虫之一,发现早在公元前167年在我国湖北江陵古尸内就有人体绦虫的寄生。现在,在新疆、内蒙、西藏、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均有流行。虽然,无论男女老幼皆能受牛肉绦虫感染,但在流行地区患者以青壮年为多,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众所周知,人是唯一终末宿主。牛如吞食其孕节片或成熟的虫卵,卵内六钩蚴逸出,经血循环至横纹肌肉中约60~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南省不同洞穴蝙蝠的调查,发现有1属3种绦虫寄生于2种蝙蝠消化道内.商城县和桐柏县普通长翼蝠消化道内寄生的是台湾蝙蝠绦虫,济源市和桐柏县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寄生的分别是蝙垦丁蝠绦虫和东北蝙蝠绦虫.该3种蝙蝠绦虫是河南省的首次报道,其中东北蝙蝠绦虫为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9.
寄生于海水鱼类体内锥吻目绦虫有犁头鳐尼柏绦虫新种、达氏尼柏绦虫、等齿四吻绦虫、多氏古历罗绦虫(幼虫)和林氏耳槽绦虫(胚囊蚴)五种,后四种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扩张莫氏绦虫Monjczia expansa(Rudolphi,1810)是牛羊重要的寄生绦虫,特别对犊牛和羔羊产生严重的病害并有致命的危险。当虫体大量寄生一定肠管部位时,引起宿主肠堵塞,肠套迭,肠纽结和肠破裂。虫体大量的代谢产物常使宿主产生内中毒(enterotoxaemia),导致牺畜发育迟缓、贫血,减低宿主对各种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1.
棘盘双睾绦虫 Diorchis stefanskii Czaplinskii,1956,.与冠双盔绦虫 Dicranutaeniacoronula Railliet,1892,.均隶于膜壳料,是家鸭肠中常见的寄生虫。苏联 Jarecka(1958),研究过它们的生活史,但对它们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各期尚未明瞭。1980年作者在福州进行棘盘双睾绦虫生活史研究时,发现冠双盔绦虫的拟囊尾蚴与棘盘  相似文献   

12.
剖检厦门,龙海和福州三地区淡,海水鱼类25种970尾,其中7种164尾有绦虫感染,感染率16.90%,经鉴定有11种绦虫,隶于5目6科9属,含1新种,寄生在鲤鱼肠道中定为厦门曾氏绦虫,并对其描述,有3个未定种,虫体标本保存在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选择寄生于刺鲳中的日本棘叶绦虫(Echinophallus ja ponicus)(假叶目;棘叶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史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观察。通过对成虫子宫中虫卵及体外培养虫卵的观察发现.其虫卵为完全卵裂、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在子宫外完成,为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鱼类寄生蠕虫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自1975年至1981年,对鄱阳湖的鱼类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研究,所获得的鱼类计9目13科49种.从这些鱼中所得到的寄生蠕虫是:吸虫——20科78种;绦虫——6科23种;线虫——9科19种;棘头虫——5科13种,共计40科65属133种,少数蠕虫因资料不全或数量不够未能定种.在这些蠕虫中有25个新种、8种系国内新记录(均已在各种学报或刊物上发表过)和91种系江西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柞蚕寄生线虫,在辽宁省分布较广,蔓延亦快,是部分蚕区(如丹东、凤城、东沟、岫岩、……)秋蚕的主要虫害之一。其致害特点是使宿主(柞蚕)在晚期(Ⅲ、Ⅳ令甚至Ⅴ令)大量倒毙于旦夕之间,结果蚕农整个秋蚕期的辛勤劳动,在功到垂成之际大部或全部化为乌有,给发展柞蚕业及活跃山区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柞蚕寄生线虫属索科(Mermithidae),成虫自由生活在土中,幼虫寄生在柞蚕或其他昆虫幼虫体内,至老熟幼虫时离开宿主潜入土中,蚕农称其为“线蛟”。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脏寄生虫链尾蚴的发生与控制李昭明广东省卫生厅医用实验动物场巨颈绦虫(Taeniataeniaformis)的成虫寄生于猫的小肠,猫是其最终宿主。其幼虫片(带)状囊尾蚴(Cysticercusfasiolaris)常见寄生于大小鼠及其它野生啮齿动...  相似文献   

17.
<正> 引言吡喹酮(Praziguantel,Droncit,Biltricide,Cesol,EMBAY 8440)是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物,也是广谱抗吸虫药。抗绦虫成虫和幼虫具有高效,首先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微小膜壳绦虫与吡喹酮接触后,很快引起虫体表膜的液泡形成及气球样肿胀,且这一变化只限于颈部表膜,而后头节顶端表膜随之破坏。  相似文献   

18.
福建假叶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绦虫中的假叶绦虫目(Pseudophyllidea Carus 1863)的代表种类在早期欧洲生物学者著述中已有记录。林那氏(1758)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已记有阔节裂头绦虫,称为 Taenialata.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本类绦虫增至五属。一百多年以来,学者们又增加许多新种属,到了现在本目已含有七科,成为绦虫纲中重要组成的部分了。本目绦虫在形态及宿主适应方面是多样的。有自单节片演化为多节片的中间形式,有寄生在水生脊椎动物和寄生在陆生脊椎动物的各种类,形态生活史的比较可看出该类蠕虫演化的各阶段,在绦虫系统发生的问题上是富有意义的。假叶绦虫的  相似文献   

19.
叶形吸虫(PhyHodistomum Braun,1899)属于蛇颈科[Gorgoderidae(Looss,1899)],叶形亚科[Phyllodistominae(Nybelin,1926)]。其种类很多,已知有100多种,主要寄生于鱼类的膀胱中,进行为害,少数寄生于丽栖类。我国巳报道的鱼类叶形吸虫有21种,见表一。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地进行鱼类寄生蠕虫调查,检得叶形吸虫有13种,其中有6种是新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报道检获于厦门海域赤虹(Dasyatis akajei)肠道中的四叶目叶槽科蔷薇属叶枕蔷薇绦虫Rhodobothrium pulvinatum Linton 1889,经鉴定比较。为我国鱼类绦虫属的新记录.本次共剖检赤虹46尾.阳性2尾.感染率为4.3%。感染强度为5~7条/尾.并对所获虫体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