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至于我,对于其个人的喜欢较之其作品似乎要更甚,而在此还是要关注他的作品,这样的一种关注只是一种关注,并无其他!作品《迁徙的鸟》其所引发的人类对于我们身边环境的思考是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启发的。本文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化自由、多义性平等等特点进行分析,并深入到人文范畴去解渎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影视艺术作品和广告作品后期作业所占比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影视创作后期作业的研究与探讨很有意义。本文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广告作品后期创作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突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去设计导致学生对作品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使其自然而然的受到灵魂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由于学生的主体经验不同,他们理解作品的程度也不一样,况且作品本身还有多方面的含义,不能用单一  相似文献   

4.
庚信的学作品,特别是他后期所撰写的神道碑,墓志铭,具有相当主的史料价值,可以从某些方面补,正正史记载的阙,误,对于认识历史其作用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批评:让作品存在——关于艺术诠释学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曾经主宰艺术诠释学的批评理论,对当今的审美文化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其症结所在是一种以逻辑概念为中心的理论主义。这种学说将批评与作品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状态,无视诗性文化所特有的感性品质。为此当代文论有必要重申这样的思想:批评的意义是让作品存在,而不是取而代之地,将作品当作理论建构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元末诗人卢琦作品的著作权。自明末以来就存在着争议。笔者结合国内现存卢琦文集,就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二种清抄本详加考察,认为其中据洪武本而抄写的《卢圭峰先生集七卷》乃天下孤本,对于考辨其版本源流和作品真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在他的作品中,存在主义所宣扬的荒诞感构成了他描写世界的基色,而能够与荒诞相抗衡的悲剧式英雄也成为他成熟时期作品的主人公。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所著《谈艺录》、《管锥编》中共有36次提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钱先生对莎作的阐释,意义在于通过莎作阐明中西文化、艺术、文学之间的异同和共有的文心诗心,对于中国莎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塞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包含许多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因素,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我充分利用和把握空白的艺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空白”美、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美。  相似文献   

11.
英语矛盾修辞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通过大量莎士比亚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实例,总结了英语矛盾修辞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构成方式,对其在各种模式下作品所表达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说明了研究此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特定时期钱钟书所遭遇的“围城”人生困境对其“怨诗”《围城》的创作的深层影响,探讨作者对作品的寄寓及作品所承载的精神与思想,并做出解释,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老残游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不断向更深层次掘进。我们这里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来挖掘《老残游记》中的“夸父逐日”的文学原型以及所体现的意义,探讨作品的深层次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歌唱者准确、全面地把握住作品所蕴寓的情感内涵,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体验,经过再创造,并通过自己的歌唱表现出作品所赋予的情感,感染听众,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为此,作为歌唱者,除练就发声、共鸣、呼吸等歌唱的基本功外,更要功外之“功”,通过丰富自身的学识和加强艺术实践,深刻地发掘作品思想感情的内涵,来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准确地驾驭作品的音乐性、形象性及动作性等,创造出完美的声乐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作品《肖莎》中,通过对主人公艾伦在自我身份的认知上所经历的从迷失到回归的分析,反映了辛格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态度,并揭示出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兴安作品《县长们》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究其因,并不全在于他独特的叙述视角,以及他新颖的结构、鲜明的个性形式,更在于他作品的社会意义。贾兴安作品《县长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县长们正名,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还在于助新指路,为青年创作群体指明了方向;同时,还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方法,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所以"说略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主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有些东西,常常被人认为是契诃夫所独有的创作特色,其实,这些东西在其同代作索的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存在着。如果我们认真地将其区分开来,弄清楚什么东西才是契诃夫真正的独特性,从中便可以看到契诃夫对俄国文学真正的、伟大的贡献。这无疑是极为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末节“大团圆”的设计,不但具有很高的审关价值,而且使作品富有持久的影响力。形象的组接,未定性结构的创设,反差心理效应的运用,促使读者挖掘作品深藏的意蕴。作家与读者的思维交流潜于作品又出于作品,这种成功的交流既实现了作家的创作意愿,又达到接受美学所定义的作品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20.
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有关文学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了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叙述视角,探讨了作品中的空白对读者的启示意义,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同时揭示了"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形成个人见解和探寻小说深层主题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