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考虑天然水流模式的多目标水库优化调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考虑水流条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将水流模式作为河流生态要求的重要目标进行量化。根据水流模式与常规水库兴利要求对水流的不同利用方式,从天然水流模式和水库的配水方式2个方面设立目标函数,建立兼顾水库兴利要求和河流生态环境要求的多目标水库调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丹江口水库中,采用非劣解分类遗传算法(NSGA-II)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对河流水流模式进行仿天然性优化后,可以有效改善水文模式中变化较大的指标,使其值尽量贴近天然流量的变化范围,进而降低河流生态环境所受水库调蓄作用的负面影响。优化结果对水库兴利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大,偏好于生态环境目标的调度方式更有利于南水北调实施调水。  相似文献   

2.
桂林青狮潭水库补水对漓江岸边带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岸边带植被演变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在类型、强度、历时、空间以及可预测性上往往远超过自然变化的范围,并且大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包括水库运行、防洪堤坝建设、导流工程等水工建筑都可能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累积性影响,因此,研究岸边带植被动态,对于河流生态修复和规避水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青狮潭水库为背景,研究水库补水对漓江下游岸边带植被的影响,对几个典型水文情势下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官厅水库入库口复合湿地系统建设以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地功能、保障供水安全、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对水库水源水质进行全面调查、监测、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技术经验,采用并建设了前置库自然湿地和人工构造湿地的入库口复合湿地系统,突破了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与难点技术,成功实施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形成了适宜于北方低温干旱地区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水库水质保护和生态恢复探索了一条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4.
官厅水库入库口复合湿地系统建设以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地功能、保障供水安全、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对水库水源水质进行全面调杳、监测、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技术经验,采用并建设了前置库自然湿地和人工构造湿地的入库口复合湿地系统,突破了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与难点技术,成功实施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形成了适宜于北方低温干旱地区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水库水质保护和生态恢复探索了一条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5.
尹晓煜 《山西科技》2007,(4):128-129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原理对山西省石膏山水库评价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何爱兰  朱圣潮 《河南科学》2004,22(6):879-881
紧水滩水库是浙江省重要的水利工程,其生态环境建设无疑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浙江省紧水滩水库流域水质状况监测和植被分布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该流域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水库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是缓解水资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水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用Delphi开发了可视化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8.
泥沙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维持水环境平衡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宽级配泥沙是山区河流河床组成的主要类型,与平原河流级配较窄的泥沙相比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加之山区河流中大规模梯级水库建设运行等人类活动愈加强烈,宽级配泥沙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系统梳理了山区河流宽级配泥沙在污染物吸附、解吸和输移等方面的环境效应,以及对水生微生物、动植物的生态效应,分析了梯级水库影响下山区河流宽级配泥沙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山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金筑镇阿哈水库为例,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贵阳市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结合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了金筑镇阿哈水库区的土地覆盖现状及不同坡度等级下的旱地、草地分布的生态环境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将15~25°的旱地与10~15°的草地交换种植和20°以上的居民地迁入平坦地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库型湿地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构成的特殊的复杂生态系统,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出现了对水库型湿地的过度开发,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问题.通过对滹沱河岗黄段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分析,提出了水库型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生态保护的规划设计要求,并为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中生态保护章节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核心地下空间规划,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生态保护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对济南市及其地下空间开发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构成要素,结合案例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环境振动、植被的影响等。据此,进一步论述了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核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包括地下水保护、大气环境治理、环境振动与噪音控制以及城市的绿化建设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十四五”保护与发展的生态关系角度,探讨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十大生态关系,阐述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的一系列有关生态关系的生态智慧及生态技术,并对长江、黄河等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内外已取得的“生态区”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途径——实施生态区划、加强生态区保护,结合21世纪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提出了对生态保护的进一步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淹水区生态型护坡设计及抗冻融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淹水区坡面进行护坡的必要性和传统护坡技法的缺陷,提出了应用生态型护坡技法——中日植生材料(一种新型生态植生材料)、生态混凝土(多孔、透水性混凝土)、卵石(自然石)等近自然界材料的组合,进行设计、护坡.国家863专项“镇江水环境处理”中的生态堤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法进行设计,通过对该技法中组成材料的分析和生态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冻融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所提出的生态护坡技法不仅能充分保证护坡工程安全性、经济性,还可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谋求与生态系统的调和或共生,创造舒适的环境,而且所用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融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开展栅格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评价,集成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林芝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林芝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水平整体较高,极重要区、重要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2.6%和28.1%;2)林芝市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较高,应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3)以乡镇为单元,将林芝市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并阐释了生态保护重点方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状况研究的功能区划方案,有助于生态保护实施分区、分类管理,为推进林芝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述目前边坡生态防护的各种技术方法,介绍生态护坡的主要机理,并建议以生态护坡技术与圬工措施相结合作为生态护坡领域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历史经验表明恰当的城市旅游开发是时古城建设性的保护,符合生态城市的旅游建设是时历史古城的最好保护。因此,基于生态景观学的生态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是时苏州古城进行城市保护和城市旅游开发的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护坡与生态护坡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传统的护坡工程一般以水泥、石料、混凝土等硬性材料为主要建材,在设计上以力学的角度去思考边坡稳定,通常都以安全、经济为优先,忽略了生态修复,使边坡的生态功能恢复更加困难.生态防护技术的诞生顺应了人与自然共生的要求,提升了护坡工程建设的内涵.通过分析传统护坡和生态护坡的特点,对两种护坡形式进行了归纳分类,指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提出了传统护坡向生态护坡转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个案分析,提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两个认识误区,即文化遗产保护并不等同于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不是一项孤立的文化保护工作;认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实现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就需要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此营造一个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同时也可为辽东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最后从文化整体保护视角提出了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