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分析现有的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将近红外在线分析技术引入两相流测量领域,通过Fluent实验仿真分析导光管对流场的影响,构建基于近红外吸收技术的液膜参数测量传感器。根据近红外光谱吸收原理、功率谱测频和互相关测速算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现气液两相环状流液膜厚度及波动参数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量传感器具有非接触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可以有效反映局部液膜厚度随采样时间的变化,以及准确测量液膜波动参数,为研究气液两相环状流传质传热以及流动特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实验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流体雾化喷嘴出口的气液流动可认为是非充分发展的环状流动,借助已有的气液两相流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液膜形成过程。为此,该文基于环状流假设,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的滑移比模型对液膜厚度和液体质量流率的预测特性,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滑移模型对液膜厚度的预测值偏低;而基于充分发展环状流假定的Ishii经验关联式模型对液膜厚度的预测值偏高;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的滑移比模型,考虑了环状流不充分发展的特征、气液质量比(gas to liquid mass ratio,GLR)和入口压力的影响,能够准确预测喷嘴的流量特性及液膜厚度。  相似文献   

3.
水平管内气液环状流液膜及扰动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力引起的水平环状流液膜厚度沿周向分布的不对称性,用5组双平行电导探针测量了周向5个角度处的瞬态液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平均液膜厚度沿周向的分布及其随气、液折算速度的变化特性.运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环状流扰动波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概率分布函数、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以及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基本特征,揭示了扰动波的特性及其沿周向的频率分布规律,为水平环状流液膜厚度的预测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管道中距离U型管不同位置处的竖直向上环状流轴向液膜分布,基于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设计并搭建了内径为25 mm的气液两相流循环装置,采用高速摄影获取距离U型管不同位置处的液膜荧光图像,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特征提取.结果表明:当距离U型管达到25倍管径时,U型管对液膜发展及分布影响显著降低;将获得的平均液膜厚度数据与液膜厚度经典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在此距离时竖直向上环状流液膜发展及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5.
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二次流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空气-水为介质,通过可视化实验的方法,对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截面通道内空气-水垂直上升流动的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表观气速为0.04~100 m/s,表观水速为0.001~6 m/s.观察到了正方形截面通道内两相流动的典型流型,通过管外可视化及内视镜伸入管道内拍摄到清晰的环状流和爬动流流型,证实了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存在"二次流"现象,且对气-液两相流动的相分布有较大影响.将正方形截面爬动流与圆通道内的溪状流进行了比较,由于其中的作用力不同,它们在发生条件、流动形态及液膜形状上有很多异同点,圆通道内溪状流的液膜是随机出现和分布的,数条液带、液丝的位置不确定,尺寸相差悬殊.利用单能γ射线传感器测量了正方形通道内爬动流及环状流的液膜厚度,得到壁面上液膜厚度的分布图,证明了正方形通道内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二次流作用逐渐增强,使得壁面上液膜分布的不均匀,壁面中心处液膜最厚.  相似文献   

6.
气液两相钝体绕流现象广泛存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其中气相中含少量液体是常见的两相流现象.通过实验,研究了常压下50,mm口径水平圆管中低含液率气液两相钝体绕流的涡街现象,就含液率对涡街信号的频率与幅值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消除趋势波动法(DFA)对涡街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液相体积含率0.1%,左右是本实验条件下能产生稳定涡街的分界点.对实验流型——环状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到气、液相惯性力之比和液相韦伯数随含液率的变化规律,并从液相的分布与运动及气相夹带液滴对漩涡能量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涡街失稳的机理.最后利用拟合的两相斯特劳哈尔数和含液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使涡街在湿气及低含液率下的测量误差从6.37%,减小到2.03%,,对实际工程测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液膜厚度测量方法会干扰液膜流动进而引发测量偏差,为了克服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采用超声多普勒进行非介入式测量液膜厚度的新方法,通过超声多普勒流速仪测量气液界面回波信号,通过反射回波识别气液界面测得液膜厚度,通过对液膜速度分布曲线进行积分,还可获得液相质量流量。在气液两相流实验环道上开展了测试,液相折算速度范围为0.027~0.066 m/s,气相折算速度范围4.85~15.81 m/s。实验表明:液膜厚度的分辨率0.01 mm,液膜厚度最大测量误差4.32%,液膜质量流量最大误差5.0%。  相似文献   

8.
两相流的辨识技术较为困难。用热膜测速仪测量得到气液两相流信号,提出用子波分析的方法从气液两相湍流瞬时脉动速度信号中识别气泡结构的条件采样方法。利用子波能谱分析的能量最大准则,得到了一种用子波分析自动识别气液两相流中气液两相的新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人为确定阂值对经验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垂直管中向上气液两相环状流流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相流理论及Wallis相关经验公式,推导出了垂直管中上升两相环流参数的计算公式.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对比,此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环状流重要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吻合.该分析计算方法简单易行,可通过简单的计算机编程实现.该方法可用于天然气井的排水采气生产以及油井生产中环状流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0.
采用观察法和光纤探针信号识别流型,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环状流形成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用表示气液两相惯性力之比无量纲准则数K和液相韦伯数来关联实验数据,得到了分层流和间歇流向环状流转变的准则关系式.结果表明。环状流可分别由分层流和间歇流转化而成,但其转化机理各不相同.分层流转化为环状流是帆船机理与二次流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间歇流转化为环状流则是气相对液相的冲穿机理作用的结果.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小波与信号     
小波分析被认为是Fourier分析的重大突破,它已成为当今从应用数学到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小波分析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知识,论述了小波分年与信号分析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的工业行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中,利用R-型因子分析将6个变量综合成了3个因子(即总量因子、经济效益因子、销售因子),利用Q-型因子分析对山西省的36个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2002年以来顺序注射分析在环境分析和生物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展望了顺序注射分析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环太平洋地区53个与斑岩钼、铜矿床有成因联系的侵入岩体的控矿专属性进行了研究。对矿化类型与岩石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从而阐明了矿化类型与岩浆演化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传统的岩石化学研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应用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提取有用信息。并从应用角度,运用模糊集合论中隶属函数的概念,研究已知控矿岩体矿化类型的划分,建立评价矿化岩体矿化类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近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与其中一年的试卷抽样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天津市中学数学教学的某些薄弱环节,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评述了电位溶出分析和计时电位溶出分析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产生的新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山西省工业中34个产业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反映各产业经济效益、产业规模情况的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并对各个产业进行排序,得到山西省的工业中各个产业发展情况和各产业发展层次的分布情况,为制定山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主分量分析(PCA)、相互平均法(RA)及去趋势对应分析(DCA)方法对取自广西不同地区的30个常绿阔叶林的样地资料进行排序分析,并将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另外还对这三种排序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黄浦江上游地区的工业污染防治对于保护取水口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克服通常单凭污染排放量决定污染治理对象的单因素决策方法在理论上的不足,本文力图通过多层次(宏观分析——中观分析——微观分析)、多因素(自然、经济、污染、人工干预等等)的系统过程分析,逐步筛选出在各层次处于突出前位的某些工业污染源,进一步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在整个上游地区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从管理与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上游地区工业污染的整治方案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主分量分析(PCA)、相互平均法(BA)及去趋势对应分析(DCA)方法对取自广西不同地区的30个常绿阔叶林的样地资料进行排序分析,并将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另外还对这三种排序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