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南诺·马瑞那托斯的《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种近东文化的共同体》,文章的视角、论述及资料的梳理均可给人诸多教益。叶舒宪《〈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导言》是对编撰《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的缘由,撰写的过程、框架、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辞书研究》上,刊登了朱方同志写的《“嵌”与“赤嵌”》的文章。文章对台湾的地名“赤崁”还是“赤嵌”的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摆出了很多确凿的资料,指出台湾无“赤崁”而只有“赤嵌”,其说甚是。文章又说:“‘墈’、‘坎’都是实有的汉字,字典里都查得到。以‘赤坎’为地名的,广东、福建沿海就有几个。‘崁’,却是个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统治时五十年(1895—1945)中造出来的字,我怀疑这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法,自造的汉字。”  相似文献   

3.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4.
1972年2月底,《上海公报》中美国声明“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则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上海公报》中美国的“认识到”和《建交公报》中美国的“承认”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于强 《世界知识》2013,(4):58-59
由台湾知名导演周美玲执导,两岸三地著名电影人共同打造的合拍片《花漾》于2012年12月28日在台上映,并将于今年3月在大陆上映。这部电影自开拍以来一直备受瞩目,不仅因为此片由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亲自担任出品人,“综艺教父”王伟忠担任创意总监,还因为其是台湾10年来首部古装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该片上映后掀起了一股本不属于电影的政治风波。  相似文献   

6.
《康熙来了》是一档台湾电视谈话性综艺节目,由金星制作公司制作,于2004年1月5日在中天电视台开播,至今已播出1000多集。节目名字中的“康熙”二字是由主持人蔡康永的“康”和徐熙娣(小S)的“熙”拼凑而来。由于节目内容新颖独特,搞笑风趣,将“全民娱乐”理念发挥到极致,《康熙来了》每晚收视率为1.2%左右,是台湾同时间段...  相似文献   

7.
1950年出生 1971年台湾地区“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 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 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年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 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3月16日,台湾半导体企业龙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接受台湾《天下》杂志采访时表示,支持美国减缓大陆发展半导体的产业政策。同时,张忠谋还特别指出,美国将台湾称为最危险的地方,这是台湾的一种困境。语出惊人!2018年以来,半导体产业被逐步塑造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一个符号。通过建立排华半导体产业链和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美国既能充分发挥自身“长臂管辖”机制优势,  相似文献   

9.
林正秋教授参加海峡两岸饮食文化交流1995年3月228至27日,“杭州──台湾饮食文化技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我院林正秋教授作为专家被特聘参加该会,并作了发言。《杭州日报》以整版篇幅报导了该会,并刊登了林正秋先生的《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一文;《江...  相似文献   

10.
读编往来     
我看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清华大学学生问布什:为什么美国总是讲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不讲和平统一!布什不作明确回答,只是把“和平解决”解释为和平对话,既不讲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对话,也不讲海峡两岸的统一,这是因为美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美国从未讲过“反对台湾独立、支持中国统一”的话,从《上海公报》到以后的所有文件、声明,美国一直表示台湾问题要“和平解决”。所谓“和平解决”,无非是两条:一是和平统一,一是和平独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美国的对台政策是支持台湾当局走…  相似文献   

11.
杨晶华 《世界知识》2011,(19):48-49
王雪红,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并未在父辈的余荫中洋洋自得,而是白手起家,在台湾IT界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成为台湾的新首富。在《福布斯》杂志8月24日公布的2011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女性排行榜中,王雪红首度进榜并高居第20位,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女性。  相似文献   

12.
再谈英语“曲线翻译”张庆路笔者的《英语“曲线翻译”探索》一文在《中国翻译》1992年第1期上刊登后,许建平先生在同刊第6期上发表了《“曲线翻译”不宜提倡》的文章,认为笔者的三个“曲线翻译”实例是错误的,从而得出“曲线翻译”不宜提倡的结论。我很高兴看到...  相似文献   

13.
《社戏》作为《呐喊》的最后一篇,与一个多月后所作的《自序》相合在何处?重读借镜日本文章与五四戏剧改良的《社戏》,叙述者在对中国戏的文化建构中,呈现出和《自序》在“寂寞”的“梦”的“幻化”与“经验”的“反省”之间态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台湾学者陈益源博士的《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一书已于2001年12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陈益源博士现任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在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民俗学和域外汉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民间文学图像》一书是作者最新结集的一部专门研究台湾民间文学的专著,收有《明清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中国大陆整理出版的台湾民间文学》等10篇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在近年新作。该书作为由徐杰舜、周大鸣主编的《人类学文库》之一种,为读者了解台湾民间文化及其研究现状打开了一个通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注意力经济”是近几年最时髦的流行语之一,可也只是流行在概念上,除了《软件》杂志1997年从国外《连线》杂志翻译了Gold-haber介绍性的文章外,国内对此还没有真正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作者Goldhaber是注意力经济最热心的推波助澜者,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许多观点新颖独到,颇具启迪。 “注意力经济”一词究竟最早由谁提出,已不得而知。但在1988年,W.Thorngate就开始出台有关 “注意力经济”的文章,RichardLanham也于1994年发表了《注意力经济》一文。但只有聪明的Gold…  相似文献   

16.
台湾科技政策规划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爱国 《科技潮》2005,(3):9-10
20世纪50年代,台湾科技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主要是从海外引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及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改遣技术,自行研究也主要放在农业应用技术方面,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1959年,台湾制定了《长期发展科学计划纲领》,首次成立了科技发展的专职机构“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标志着台湾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发展科技的时期。为适应加工业的发展,引进外商投资与技术合作,台湾于20世纪60年代初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和《技术合作条例》,对吸引外资和技术合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首次正式会晤,“张王会”(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的会面)甫一上演,便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但白宫、国务院等官方机构同步发声,高调表态,就是《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媒体也给予了罕见的持续跟踪报道,而《纽约时报》2月11日更是以“张王会”为其网站首页头条新闻,有意重点宣传。美国究竟是如何看待“张王会”的?  相似文献   

18.
“这部戏讲的就是我们的故事,真要谢谢他们。”《宝岛一村》的大幕缓缓落下,年近花甲的美籍台湾画家刘黎芬擦干眼角的泪,非常认真地说。对于刘黎芬这一代台湾人来说,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迁徙与漂泊。她的童年在上海的花园洋房中度过,1949年跟随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她说:“码头上密密麻麻都是人,我和妹妹当时荒张得直哭,母亲只是安慰我们说,我们去台湾岛上住一阵子就回来,好伐?”  相似文献   

19.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正当人们以无限怀恋之情沉迷在赣文化的盛况唐宋之时,黄秋园奇迹般地被发现,使全国人民的视觉再次指向了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的当代南昌,紧接着迅速形成的“秋园热”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八年来《黄秋园画集》(赣美版)一版、二版、三版,随后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台湾绵秀出版社又联合出版了《黄秋园画集》,香港大业公司出版了《黄秋园中国画集》,台湾长流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中国十大名家画集》,其中便有黄秋园。  相似文献   

20.
《明良论》是龚自珍早年一组议政之作,收入其自刻本《少作》。这组文章的写作,与嘉庆十八年的“禁门之变”以及河南、山东天理教起义有关。它作于整个事变完全平定之后,嘉庆十九年的春夏间。“明良”二字,出自《尚书》,意思是“君明臣良”。龚自珍以“君明臣良”为中心议题,针对“今病”,开出“古方”,强调“君明”则“臣良”,要求君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士大夫,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理想。他对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的批判,是尖锐的、有力的;他提出的“共治”理想,虽然大胆、难得,却是不切实际的。《明良论》展现了青年时代龚自珍的政治抱负与议政风采,当时有人把它比作贾谊的《治安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