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人们的美丽被“蚕食”了、“盗窃”了,这些“盗贼”往往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日用品和一些室内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将这些话挂在嘴上,“我还没办法赶完,再给我一些时间,好不好?”“我知道时间快到了,可是我真的  相似文献   

5.
杨洁 《科技信息》2009,(2):273-273
电磁辐射在当今社会已经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磁辐射”只是一个名词,并不知道身边到底有哪些电磁辐射,有多少,对人体有多大伤害。而另一些人又对“电磁辐射”谈虎色变。本论文将通过对“电磁辐射”的初浅介绍,对“电磁辐射”的来源进行分析,探讨“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日常生活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些商场的家电上开始出现“模糊”字样,什么模糊洗衣机、模糊空调、模糊高级音响等,这预示着在家用电器领域正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模糊革命”。何谓“模糊”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其意义往往是十分模糊的,但听者或读者能够不知不觉地依靠经验作出正确的判断。然而,要是钻起牛角尖来,这些语言的模糊性是无  相似文献   

7.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科技园地》2005,(2):40-40
一、合成清洁剂,归根到底为化工产品 随着科技进步,洗衣粉、洗洁精、洁厕精、空气清新剂等家庭清洁用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洗衣、洗碗、擦灶、洁厕似乎都离不开这些形形色色的合成清洁剂。由于这些清洁剂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销量也大,为了显示产品的“独特”功效,一些厂家别出心裁地推出“不伤手的洗衣粉”、“不伤手的洗洁精”,意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到巴黎一年多的时间里,逛了几处巴黎市场,虽然对巴黎市场的全面情况了解得很有限,却也获得了一些零星的感性知识。阿拉伯市场刚到巴黎我就忙着采购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我住的地方正好是靠近埃菲尔铁塔的“富人区”,房地产贵,商品价格也高。有人告诉我,买吃的,尤其是蔬菜、水果等,要到“阿拉伯市场”去。  相似文献   

11.
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指人们在观察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获得初步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终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的活动过程.“求异思维”就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些“异常现象”中受到启发,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搞出新的发明创造来.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无理性的“继承”、“弘扬”上,也不可仅仅因其“失时”而一概否决。文化研究关键要深入地发掘传统文化外在形态下的隐秘结构,由此来审视、调整我们当下的行为策略。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把研究视角定位于日常生活层面,在系统考察中国人日常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孙氏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包括他的研究进路,对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里,日常生活形态的审美正逐渐成为技术人员而不是“思想家”的领地,曾很长时间肩负着“载道”和“启蒙”重任的文艺界所感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数字化语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原始的窥视癖、及时行乐的消费需要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表演欲望,日常审美的能指与所指产生了分离,文字的意义与符号成为麦当劳一样一吃就上瘾的垃圾快餐。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文艺界弥漫出一种失落、压抑、无措和浮燥情绪,一些人故作清高,对出现的新情况视而不见,仍然躲在象牙之塔内做着从文本到文本的诠释工作;一些人脱离当下生活,一厢情…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做饭、喝汽水、开啤酒、乘火车、上飞机、寄信、买日用品……都能遇到雷蒙·洛埃维的设计。他在交通工具外观设计方面的影响特别著名:肯尼迪总统的“空军一号”专机、协和式飞机、空间实验室、水翼船、乃至一些未来派汽车,等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洛埃维美化和改观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具,诸如留声机、电钟、冰箱、收音机、烤面包机、缝纫机、餐具、可口可乐瓶子等等,总之,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被洛埃维的设  相似文献   

15.
徐瑛 《科技信息》2011,(33):I0413-I0414
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提升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社会心理在引导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堂堂节冬展罂,把“和谐”灌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地体现出社会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除了在作业和考试中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自觉、熟练地应用。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设计方案,总结出了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重点是举例介绍了实施过程中的技巧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读书、信息化,看似毫无关联,但一经抽象到哲学层面,其背后潜藏的道理都是互通的。通过与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读书”过程相类比,来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雨帆 《青年科学》2011,(3):59-59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的确有几分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举止常常是无意的,但这无意的一举一动,往往显露了你的性格特点,让有心人得以窥探到你的内心。比如,从打电话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不少玄机。打电话时,有人是典型的“一心二用型”。他们在通话的同时,常常要做一些琐碎的工作,比如整理文具、擦抹桌子等,这样的人富有进取心,珍惜时间,分秒必争。还有的人属于“悠闲舒适型”。  相似文献   

19.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  相似文献   

20.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