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鹏  李星楠  梁杰 《河南科学》2024,(1):106-114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企业创新同群效应基础上构建同群压力指标,分析同群压力与企业持续创新之间的关系和创新韧性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这些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同群压力能够正向显著影响企业持续创新,其中均值同群压力的影响较大.(2)相对于后发型企业,同群压力对领先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更大.(3)创新政策实施后,同群压力能显著促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4)在同群压力对持续创新的影响中,创新韧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科技天生全球化企业后危机时代创新对其业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进行跨案例研究,构建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创新模型.指出创新对企业持续成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技术、产品和管理3个维度共同促进业绩增长:管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产品创新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企业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更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途径。企业创新 ,就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为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企业的存在方式、经营观念、制度安排、经济行为及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过程或行为。这是一种系统协调的创新行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 ,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检验创新是否出现 ,以及实现程度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4.
张真 《科技智囊》2000,(5):33-36
技术创新是它们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机制创新是它们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心环节; 观念创新是它们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1持续创新机遇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2006年,为实现我国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该项工作旨在推动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企业家发现并捕捉机遇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陈蕾  李锋 《科技与经济》2017,30(6):61-65
基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持续信任的研究视角,构建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在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化电子商务自身特征和优势,引入社会互动、社会推荐两个潜在变量建立新的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社会化特征对社会化电子商务信任的建立、保持和交易达成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持续信任建立之后消费者不仅能够形成持续购买意愿,还能够形成推荐意愿——愿意将自己购买商品的信息推荐给好友进而形成更多的关注和潜在购买。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阐释高职院校文化场域的逻辑;其次分析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路径;最后就我国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田慧  谢志伟 《科技信息》2011,(10):221-222
本文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的演化自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集成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系统性、多层次以及模块化特征,而且产业集群的集成演化主要反映在地理、组织、技术、知识以及功能等方面。并且以珠三角产业群为例,介绍了其基本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及其以后要面临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胡新宇 《今日科技》2009,(11):24-25
浙江省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那么作为主体的企业是如何扮演创新中的角色的呢?日前,记者走访了浙江几家较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  相似文献   

10.
在有机融合资源基础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将创新资源、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整合到同一个框架内,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研究开放式、动态环境中创新资源和动态能力两大核心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调节机理。结果显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经济,才是根本出路,本文就技术创新学说的“创新樾入要素”分析“SPT”电脑测配色系统走向市场的过程。认为这是成果高质量增长的过程,也是高校这科建设高质量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庄群华 《科技资讯》2012,(13):217-218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应积极将文化繁荣与科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布迪厄理论中,场域与惯习以实践为中介形成了紧密相关的互动结构。校园作为一个场域,对场域中学生主体的惯习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场域、实习实践场域、组织场域三类校园的子场域以实现校园创新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草山 《华东科技》2004,(4):32-34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竞争客观要求的不断强烈,全球企业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新潮,呈现日新月异发展态势,特别是引领世界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大企业,更是不断鼎新革故,大胆变革传统技术创新模式,在创新技术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解读他们技术创新发展特点,清楚凸现以下模式变革轨迹: 模仿创造——青出于蓝胜于蓝 变革传统模仿型创新模式,从强化企业研发机构作用出发,重视原创性、独创性技术创新模仿创新并非中小企业“专利”,许多国际大企业,包括一些跨国企业集团,在多年的技  相似文献   

14.
创新决策过程中的技术机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决策是创新决策主体对整个创新过程涉及的创新目标及创新活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择并付诸实施的行为过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决策,可以说,创新决策是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的首要的根本的环节,成为技术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对技术创新决策过程进行深人分析。技术机会是技术创新决策活动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任何一个技术创新项目的确立,都必须考察其技术机会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过程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 ,是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成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到创新构思的产生、创新源的开发与激励、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傅家骥 ,1998)。这些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 ,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成败和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同时依据创新系统的观点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是孤立进行 ,而是在创新系统中完成 ,企业技术创新各个阶段都受到创新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 ,在回顾各种技术创新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研究企…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03,(11):173-177
智囊观点有效实施知识创新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持续创新是企业成为百年名企的必不可少的基石。持续创新需要有一套完整完善的体系作保障,需要有人才作保障,需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长时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是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和实现者: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激励的重点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激励。本文从制度激励层面分析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企业家激励机制,构建了企业家绿色持续创新的激励体系,其中认为产权制度激励在整个企业家激励机制中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企业工艺创新的源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艺创新是世界技术竞争取胜的关键。但是在传统的创新研究中往往以R&D经费、R&D人员和专利作为创新指标来表示创新,很少对工艺创新内在规律的个性进行研究。该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工艺创新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江浙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提出了不同于“产品为龙头”特征的工艺创新过程模型与不同于Uttertback与Abernathy的工艺创新动态模式,分析了制造技术的发展,工艺创新内在规律的变化,为中国工艺创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场域视角出发,以新闻媒体对“李一事件”的报道为例,通过对该事件所呈现的新闻场域和宗教场域的关系分析,揭示出媒体的传播逻辑,即新闻场的商业化逻辑、宗教场的大众化逻辑、媒体借力构建新闻场的营销逻辑.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动态网络DEA的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如何增加附加值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动态网络DEA方法,本文计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结果发现,基于产值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断提升,而基于专利申请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较低,与前者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国际垂直分工,进口中间产品在中国加工组装以后再出口,核心技术掌握程度较低,这就需要中国进一步鼓励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