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在市场中的激烈竞争,迫使商家不得不思考竞争中的战略与战术问题.笔者谨在该文提出“企业经营四字战术”,即“变”、“奇”、“借”、“速”,供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参考.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市场对企业来说,就象大海,变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相对的静对人们来讲是容易应付的,而绝对的变往往使人们难以对付.以变对变是企业适应市场、立足市场的  相似文献   

2.
"教化"涵义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古就有重“教化”的传统,教化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持都有很大的作用。“教”与“化”的涵义是不同的,“教”主要是指在上者通过语言、行为作出表率,让在下者学习、效仿。“化”主要是指政府的统治思想与固有的伦理规范成为社会思想后,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的涵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3.
“和”与“争”是伦理思想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心理现象,客观存在于各种伦理思想之中。从中西伦理心理的比较中,揭示了“和”与“争”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及应如何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稳定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伦理心理观。  相似文献   

4.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5.
"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面子”的理解不同。本文试着对比分析了中国“礼”文化制约下的面子和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的面子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先秦“动·之(其)·名”结构作了重新考察,进一步论证了“之”可作领格,“其”可作宾格。认为在某种条件下,“其”也可等于“之”,“取类动词·其·名”和“取类动词·之·名”一样,属于等效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知难行易”学说的核心是强调人们要敢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求知。该学说不仅具有超越传统狭隘的“知行观”的思想价值,而且洋溢着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当今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一个农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中,最重要的事象之一就是“牛耕文明”民俗,即“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从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壮族“牛崇拜”、“牛图腾”等进行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出壮族的“牛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在《蕙风词话》及相关的论述中,词境是况周颐经常提到的问题.认为“静境”是词中很重要的境界,也是词的最高境界“穆境”的重要特征,常常以此作为词学的批评标准.况周颐强调的“静境”,一种是审美状态,一种是审美境界.“静境”的创造可以从内心及作品两方面来创造.  相似文献   

12.
人们需要“安乐死”,而“安乐死”没有合法化已成为实现人们愿望的障碍。现有的理论、实践及技术条件已趋于成熟.将有利于推进“安乐死”合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礼乐”四字精神,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要求我们兼容并储多种观点,相互吸取各自长处;“礼”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自由,并在社会上讲究道德精神文明;“乐”要求我们在家庭、邻里、同事、同道和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生活。新世纪中国的未来社会,就是耸立在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中和礼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王毓  黄蔓玲 《科技信息》2007,(2):151-152
日语中有很多用于表示确认的句末表现,起到向听话一方确认其同意、共同感受、共同认知等作用。本文中笔者从中选择了“だろう”和“よね”两种表示确认的句末表现,来试着探讨其各自的使用特征和互换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可互换使用时的语意差别。总的来说,当说话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发表看法,并向对方征求同意时,日语中通常使用“だろう”来“表示推测”的意思;这时若使用“よね”则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而当说话人判断对方应该会与自己抱有相同看法或作出相同判断,并在此前提下向对方进行询问时,如果使用“よね”,则表示“向对方或第三方征求确认”的意思;一旦使用“だろう”则带有很强烈的责备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指人“的”字结构是“的”字结构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类型,在学术界却被忽略了。尽管分析“的”字结构时提及过,但学者的研究仅限于语法层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外部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像形式和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指人“的”字结构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运用“映像”和“转喻”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并对该结构的构成形式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影响力”只不过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因素,其本身并不是生产力;“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归于上层建筑,“执法”亦属上层建筑,二者也不是生产力;再有,服务于流通的“关系”、“感情”同样不属于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汉译英中保留汉语当中的文化形象,此问题一直困扰着译者。“同化”这种翻译方法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力求保持汉语的原貌,也就是要尽量传译“中国特征”,具体说,就是要尽量表达中文原作的文化特色、语言形式及异常写作手法。“同化法”也要注意限度,实在行不通,还要利用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姜楠 《西藏大学学报》2006,21(3):102-105
所谓“白澳政策”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项著名的关于限制移民的政策。其基本思想产生于19世纪50-60年代,1901年后成为国家政策,并盛行多年。由于种种原因,“白澳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渐渐脱离了政府设定的轨道,成了种族主义政策的代名词,并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末,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汉森主义”的出现,导致“白澳政策”再次抬头。  相似文献   

20.
动静观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上重要思想之一,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动形养生”、“静以养神”、“动静兼养”思想进行概述,得出在传统体育养生中通过体现“动形养生”、“静以养神”“动静兼养”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