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语用身份论与标记模式理论,对“人民日报”“南京发布”“头条新闻”和“老年之声AM1053”4类微博用户发布的新闻叙事中,老年指称语的变异现象及其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发现:就使用频率而言,有标记性指称语多于无标记性指称语;从具体分布来看,类指指称最多,其次是亲属指称、姓名指称等。除使用无标记性指称“姓名”建构老人的确定性个体身份之外,微博新闻还使用大量的有标记性指称语来建构老人的群体身份和关系身份;有标记性指称语和无标记性指称语之间的连续变异展现出老年人身份的动态建构,即个体身份内部的互动,个体身份向关系身份、个体身份向群体身份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2.
构成项指称程度的高低是决定复指短语位序安排的主要因素.指称程度的高低,由指称项的具体、形象程度来体现,与交际者的文化背景或认知经验有较大关系."重度等级"原则决定了在复指短语中,指称程度高的构成项要放在后面凸显的位置.语境对构成项的指称程度及复指短语的排序方式也有一定的调控性.  相似文献   

3.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的“父亲”称谓有一个“指称族,”这些指称与客家人的名讳传统有关,从指称的语言编码方式看,还可以窥探到客家文化的某些底层,以及客家的父权或男权思想的孑遗。而“爸爸”指称的引入,则是现代文明对客家传统称谓文化的入侵和颠覆,它消解了父权或男权的威严,同时标志着新型人伦思想有待在客家地区得到全新确立。  相似文献   

5.
用于指称植物的量词“科”最晚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齐民要术》用例很多。“科”主要指称二类草本植物:一是从地下分蘖,长出许多枝茎,即一蔸由若干枝茎组成的草本植物,如禾、麦、蒜、麻等;二是从根部分出若干枝条,呈丛生状态的草本植物,如蓝、瓜、苜蓿等。后世虽然偶尔用于指称茶树、石榴之类的低矮灌木,但仍以草本植物为主。这种量词“科”今天已经消失,但不是被“棵”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康健 《科技智囊》2006,(12):54-65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领袖。皇帝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皇帝”这个名称,在中国,是秦始皇最先确定,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  相似文献   

7.
埃尔金以“不当步骤”和“正确物”思想改造传统建构主义,并通过解释名称指称为之作出系统辩护。她强调诠释和理解在解释语言-世界之间关系中的作用,以此批判主流名称指称理论,并对指称概念进行扩充。埃尔金为其建构主义的辩护是不彻底的,但它道出了融合分析哲学和诠释学重构认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综述弗雷格涵义和指称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和逻辑悖论的角度对其语句指称为真值的观点进行辩护,而后又结合弗雷格关于涵义和指称的定义,对专名和语句的指称空类现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9.
立宪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指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元首,但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在这种制度下,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君主的实际权力和地位差异很大。立宪君主制形式上分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在议会制的立宪君主制度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的政权,处于象征  相似文献   

10.
在指称问题上 ,普特南既反对外在实在论的观点 ,又不同意反实在论的看法。他从内在实在论的立场出发 ,对指称的确定性作了内部主义的诠释 ,从而使“指称的确定性何以可能 ?”这一问题得到确切的表述。但普氏没有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本身 ,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假问题加以拒斥 ,并进而错误地否定了因果链和相似性在指称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子监国是唐代政治中的重要现象,一般可分为太子攘夺皇权后的监国、皇帝巡幸时的太子监国、皇帝有疾诏令太子监国和权臣宦官废皇帝后以太子监国等类型。太子攘夺皇权和临危受命下的监国往往已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有唐一代的太子监国现象不仅凸显了唐代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古代皇权传承中的制度纽结和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2.
汉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陵墓。在长陵陵园内并置吕后的陵冢,这在西汉帝陵布局中是唯一的。从中可以窥见吕后在西汉初年为稳定和巩固西汉政权所做的重大贡献。吕后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助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刘邦死后,吕后继续执行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保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3.
重言,又称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重言可以模拟声音,也可以描摹人物情态、事物形状色泽等。不论是拟声叠音词还是非拟声叠音词,皆因音得意,于是形成了重言特有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描摹生动的审美效果,从而在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本文对重言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古典诗词中重言的几种构成模式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东周五百余年战争洗礼,华夏共同体普遍深植了功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大一统的秦汉国家所以能维持,必定是内部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基本维持了平衡。把秦汉历史放入共同体框架内考察,在当时其内部存在着自耕农、地主与皇帝及其政府三大集团的利益博弈,而共同体就在这三方博弈中运行、盛衰。秦之二世而亡,汉之盛衰起伏,表明的是在这个共同体内部,只有当皇帝切实代言自耕集团的利益时,共同体才能平稳前行,同时也暗示了官僚职业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上海租界为背景,描写了上海青楼中一群妓女和狎客的故事。展现了租界文化对上海人的生存境遇的影响。从传统与现代混融的新奇体验,外国巡捕统治下的租界及人们的自卑感,以及浮华境遇下自我的迷失及幻灭感三方面来分析《海上花列传》中租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7.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纵横诗坛几十载;留下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最完美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李白之诗,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其中,有关妇女的题材尤有特色。而这些妇女诗中,以青楼女子为描写对象的,称为妓女诗。李白的妓女诗,大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高雅主题——隐逸。能够将青楼与隐逸统一于一身,这既是李白的独特之处,又是唐代隐逸文学与青楼结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汉民族移民在暹罗(泰国)与暹女通婚所生的混血儿称为"洛真(Luk Chin;Lukjin)"。汉民族移民在"下南洋"中,泰国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地,与暹女通婚融合历史由来已久。对于不断迁入的汉民族移民,泰国采取了欢迎和厚待的政策。到了17世纪,汉民族移民在泰国的主要侨居地,以致今日泰国南部人大半含有华人血统。久而久之,今天泰国的华人比华侨多得多。据统计,泰国的华侨约30万左右,而华人(参加泰籍的)约有270万人,他们约占泰国总人口14%,居住遍及泰国各地城乡。虽然"洛真"之名并未广泛使用,也并没有成为泰国土生华人的专称。但既然吴凤斌先生在《东南亚华侨通史》中确称泰国土生华人为"洛真",文章顺着汉民族移民迁入泰国、建立早期社区的历史轨迹,对泰国的土生华人——洛真人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19.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力排众议,积极筹划平定孙吴实现统一,但在整个平吴战争中,从战争的筹划到平吴将帅的任命和指挥,晋武帝处处注意对异姓功臣的防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魏晋禅代、权臣篡权的历史教训让晋武帝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所以防范异姓权臣就成为晋武帝施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六祖惠能在岭南弘传南宗禅法著名以后,唐朝皇帝一再诏请他到京城施化,惠能“竞不奉诏”。自从胡适对此史实进行证伪之后,杜继文等也认为朝廷征召惠能及诏书都可能是假的。这些史实的真伪已经有杨曾文等学者通过研究进行了考实。为了论析惠能“竞不奉诏”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再次梳理这一考证史实,才可以对惠能“竞不奉诏”的主要原因作进一步较为深入的探讨。由于朝廷征召并非一次,惠能“竞不奉诏”仅用一个以老疾相辞的理由是说服不了的.这也不是惠能不奉诏的真正原因。他坚决继承禅宗祖师不奉诏、不当国师的传统,具有“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的顾虑。又要遵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的弘法原则,还要接地气,保持南祥宗的农民性和地方性,是“竞不奉诏”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