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详细描述了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两个主要单元──双石断层和双石推覆体。根据它们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推覆构造是由不同级别、不同期次逐次发育的台阶式推覆构造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以王庄煤矿为例子,分析认为闽西南地区存在的推覆构造;并浅析了本地区推覆构造赋煤的几个有利条件;最后结合区域资料,列举了闽西南目前可能存在推覆构造及其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推覆构造由主滑脱面、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推覆体带和后缘挤压-伸展带4种构造成分组成。中央推覆体带划分为7个推覆体。各推覆体在平面上呈鳞片状越覆,在剖面上呈送冲叠覆,构成鳞片叠覆的几何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武当山推覆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认为在推覆构造中的固体矿产主要分布于推覆体变形强烈的两端和推覆构造的强应变带内。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 ,认为耿达 -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 ,映秀 -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 ,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 ,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 ,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 ;脆 -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 ,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与前陆盆地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带可划分为四个亚带:陇东褶皱推覆构造带、宝兴冲断推覆构造带、中林-双石薄皮推覆构造带、前陆褶皱构造带。依据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论述了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和前陆盆地的同步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大型推覆构造通常由若干推覆体组成,它们最常见的阵列是:在平面上呈鳞片状,在剖面上呈叠瓦或非叠片式,从而构成鳞瓦叠覆结构。该文在简述推覆构造阵列主要类型的基础上,介绍了新疆北山地区鳞片叠覆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模式,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东南,扩展方式为背驮式(或前展式)。  相似文献   

10.
火龙岗推覆体构造是以郯—庐断裂为主导的挤压与推覆,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k_1~2)和晚白垩世末期(k_2~2),或者早第三纪(E)。随着该推覆体的形成,带来了内生、外生矿床,如煤、铁、铜、铀、粘土等。文中主要阐述了火龙岗推覆体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四川灌县、江油地区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的观察,结合国内外资料讨论推覆体的几何学特征和几何分类。作者首先根据推覆体沿主断层倾斜面顺向下滑和逆向上冲运动的性质,将推覆体划分为下滑推覆体和上冲推覆体两种基本类型;然后,根据推覆体与结晶岩体几何学的关系,并结合其与主断层面相对运动的性质又划分为单侧式推覆体和双侧式推覆体两大类和几个小类。作者从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探讨四川龙门山中北段推覆体模式。归类是初步的。在这些归类和龙门山推覆体模式分析中,对今后探索地壳上层滑脱构造的形成,模拟与这类构造有关的油气田区域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13.
依据推覆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将推覆构造分为边冲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和韧性推覆构造三大类型。通过对武当山地区的综合研究,提出武当山地区为一韧性推覆构造,其几何样式为一个巨型的“AB”型褶皱。并证实武当山地区为剪切变形区,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机制。文章还提出整个东秦岭造山带为剪切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南段宝兴地区存在着多次推覆和多层滑覆现象,以及推覆滑覆叠加样式。该区存在着印支运动的遗迹,推覆构造在大部分地区切割了印支运动不整合面。造山过程经历了褶皱和推覆作用两个阶段,经历了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推覆体中段存在六期叠加褶皱(B_1~B_6),其中B_1,B_2,B_3为推覆期前褶皱,B_4,B_5为推覆期褶皱,B_6为推覆期后褶皱。以六期叠加褶皱为基础,再结合区内存在的反转盆地等拉张性构造,将区内的构造演化序列划分为七个变形幕。  相似文献   

17.
湖北谷城县观音坪地区推覆构造为武当山巨型推覆构造的一部分。该区推覆构造结构复杂,顺层滑脱及韧性逆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多重滑脱-推覆构造。该区地壳经历了多期次、多体制、多层次的复杂变形,但无认是外来岩块还是原地岩系,其构造格局和样式均以同推覆期构造为主导。  相似文献   

18.
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作者提出“武当地块”是外来岩系组成的褶皱-逆冲推覆体,它是秦岭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一部分。武当山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分四个构造带:主滑脱面—青峰断裂带、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褶皱-推度带和后缘挤压-拉张带。在印支期,秦岭再生地槽-褶皱系的岩层和推覆体向南推覆到扬子地台之上,推覆距离约150km。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寻找与它有关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咸水泉构造中3井在打穿70 m的N12地层后钻遇基岩,而位于该井南侧华岩山高点上的中9井、中6井,钻达千米尚在N1上部地层中,基岩高程相差极大.研究认为,咸水泉构造石油沟高点中3井附近,存在着NW方向推挤而来的推覆体,这种推覆体属于原地推覆,是沿阿尔金山前一系列断层,包括F9,F8及山前断裂带形成的叠瓦状推覆构造,其前缘位于石油沟高点的中3井附近,依据重磁资料所得出的基底埋深和断层倾角分析,推覆距离约为9 km,成型于N1晚期.正是该推覆体为中9井上新统上段边缘相沉积提供了物源.该推覆构造已得到平衡剖面结果的验证.推覆构造观念的提出,对该区构造给出了合理解释,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地层关系、构造变形分析及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位于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前缘的唐王寨向斜主体,为大型外来岩块。它与龙门山中段彭灌飞来峰群一样,是随龙门山推覆隆起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