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得到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征,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方法对流动的相分布和含率等进行测量,并采用无量纲参数对流动的压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中固相颗粒均呈非均匀分布,且浓度呈近似轴对称分布;不同颗粒粒径的液-固两相流动中的相间速度滑移程度不同;液-固两相流动中,粒径较小固相颗粒的掺入可有效降低流动的摩擦压降,具有湍流减阻的作用,而由于粒径较大固相颗粒间存在频繁碰撞,会增加流动压降;对于相间速度滑移较小的液-固两相流动,可采用均相流模型对流动的压降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为准确预测液-固两相流动的压降,合理设计海洋资源生产及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液两相流升压装置利用经验模型计算的过程中,仅能对出口压力进行计算,且计算值与实验值有较大误差的弱点,提出了用直接接触凝结(DCC)的理论求解汽液两相流的一维理论模型。计算升压装置的最大出口压力,分析其他参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汽液两相流在凝结激波前为泡沫流,在凝结激波后完全凝结成单相水的情况下,升压装置的出口压力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Lockhart-Martinelli关系式推广到水平管中的气体和非牛顿液体两相流动,得出了修正的L-M参数X.在内径为20.02和22.22mm的水平圆管中进行了压降,持液率和流型的实验研究,气相介质为空气,液相为聚丙烯酰胺(PAM)溶液,用修正的L-M参数X关联的压降和持液率的计算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垂直管不同粘度油气水三相流压降变化规律以及建立新的三相流压降预测计算方法,依托于中石油气举试验基地多相流试验室,对垂直上升管道中不同粘度油相下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进行模拟。在固定油水比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油相粘度、气液比、气液流量等参数进行油气水三相流试验,研究油相粘度对油气水三相管流压降变化影响规律。利用CFD软件参考试验工况模拟油气水三相流动,确定在不同粘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分布情况,通过CFD软件模拟确定油水两相在充分混合后可视为单一非牛顿流体混合相。基于CFD模型结果,将三相流看作油水混合相与气相的两相流动,考虑粘度对摩阻系数的影响,根据非牛顿流体剪切特性建立了新的摩阻系数计算方法,基于M-B模型重新建立了新的压力计算方法。对比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发现压降计算模型误差范围在15%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说明压降模型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在煤层气井开采过程中由于井底积液的影响,会在管道中形成气液两相流动。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含气率、进口压力、进口温度、压降等参数对气液两相流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压力和进口温度对气液两相流流态影响较小;含气率对两相流流态的影响很大,决定了气液两相的流态,当含气率小于0.2时,气液两相流呈现泡状流,当含气率在0.2~0.3时气液两相流流态呈现段塞流,当含气率在0.5~0.6时,气液两相流流态呈现搅动流,当含气率超过0.8时,气液两相流流态呈现环状流;压降对流体的影响较为复杂,随着压降增加,流态会缓慢发生变化,管内两相流中的气体膨胀,改变了截面含气率以及气液两相的表观速度,使两相流流态发生了转变;当压降超过一定值时,流态会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外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6.
空气冷凝器管内分层流实验观测及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观测到的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基础上,建立了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的稳态两相流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两相流区内一些重要参数空隙率、干度、汽相速度、液相速度和凝结换热系数沿冷凝管长的变化曲线;分析计算了在冷凝器中加入汽液分离器对提高冷凝器冷凝性能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迷宫式高差压调节阀为降低阀内的流体流速,采用“反向双弯头”组成“曲折流道,多级降压,迷宫密封”的阀芯结构。其流道复杂,工作介质为高温、高压下的未充展的汽水两相流,阻力计算较为困难。该文作者发展了“等(变)差压渐进设计法”,即将复杂流道分解为一系列的阻力环节,选择现有充展两相流理想均匀流阻力计算模型并适当修正,计算每个阻力环节的阻力,从而得出总压降; 随阀杆一步一步前进,根据要求的流量开度特性计算出复杂流道结构尺寸。对复杂流道中未充展的两相流阻力计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和实际测量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准确的不同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的压降预测模型,用5号白油和空气在内径为40、60、75 mm,长11.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实验,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压降模型。结果表明:相同气、液量条件下,压降随着管径的增加而减小,且管径对压降的影响较大。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流型,分别建立了水平管层流和环状流的压降计算方法,其中层流压降模型中的液相折算系数和环状流压降模型中的气液界面摩擦系数均考虑了管径的影响,新方法对不同管径条件下实验压降预测准确,整体平均绝对误差为6.4%。  相似文献   

9.
由于水平井筒和常规水平管道中气液两相流动的相似和差别,可以预知常规水平管流的流型转变机理及压降计算方法,对于井筒流动来说就需要进行修正或扩展,根据气液两相界面波的迅速成长机理,考虑了管壁入流或出流的影响,得到水平井筒气流两 质量流动分层流向非分层流流型转变的判别方法,并对气、液两相分别应用质量守恒方和动量守恒方程,考虑管壁存在入流或出流对于分层流流型压降的影响,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分层汉流的压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Peng-Robinson方程及零压多项式拟合了低温空气二元混合物的物性,利用商业软件ANSYS CFX对设计工况下的单相流动及进口升压降温后平衡凝结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全低压空气分离流程中的低温两相透平膨胀机喷嘴和工作轮的温度场、压力场、流线及带液量云图,同时推导了该工况下膨胀机的等熵效率.结果表明,工作轮流道内吸力面壁面处的涡流会延迟凝结相变发生,叶片后缘处的尾迹使得吸力面壁面处的带液量有所减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平衡凝结相变模型能够模拟小带液量透平膨胀机流道内的两相流动.该结果可为低温两相膨胀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考虑汽液两相间的传热、传质与动量交换后,汽液两相喷嘴中临界质量流速的简化数学模型,并根据他人试验结果所作的近似假设,提供了喷嘴中汽液两相流的临界压比计算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平衡、两相流及热焓模型开发计算转油线工艺计算程序,对变温、变压和变速的转油线进行过程模拟,考察了不同相平衡、两相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工业现场值的吻合情况.得到了温度、压力和汽化率沿转油线各截面的变化规律,其中转油线入口的温度、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计算软件可用于转油线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直井钻进过程中环空内岩屑运移的特点,对环空中固液两相流动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因次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压降的诸多因素,导出了固相摩阻系数与傅劳德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总摩阻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修正了过去计算环空压降时忽略固相引起的压降,为准确进行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7864-7867,7871
水平井的压降计算是进行水平井产能预测、水平段长度优选及水平井完井设计优化等的理论基础,而单相流的水力计算又是进行油水两相流或油气水三相流压降预测的基础。基于水平井单相流体流动规律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Su建立的压降模型,考虑该模型预测值偏高的问题,建立了新的射孔完井水平井筒单相流动压降的改进模型。采用VB.NET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并与Su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改进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很方便的应用此模型进行射孔完井水平井筒的压降预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带有分配器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内各支路的气液流量分配特性建立了预测模型.基于各支路的压降平衡方程,分别建立了板间流道和分配器流道压降计算模型;基于分配器处的气液分离关系方程,分别建立了两相流体在分配器处相分离和在分配器入口处液膜分布的计算模型.通过将压降平衡方程、气液分离方程分开迭代计算,开发了适用于模型的求解算法.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对比表明,换热器总压降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两相区高度的相对误差在±13%以内.  相似文献   

16.
在两相流动阻力计算中至今还是广泛使用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法.在这两种模型中,将两相流动摩阻压降归结为单相流体摩阻压降与相应的两相摩擦因子的乘积,从不同来源得到了两组公式,能够反映不同流态下水力摩阻系数λ。两组公式在全部雷诺数Re范围内的良好吻合,证明在用两相流的均相和分相模型计算摩阻压降时,选用其中任一组公式均可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空气-水混合物横掠垂直管束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空气-水两相混合物在折流板壳管式换热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掠垂直管束的截面含气率及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表明,截面含气率的测量值小子均相模型的预测值,且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提出了一种新的截面含气率的计算模型。试验发现,两相摩擦因子能很好地与马蒂内利参数关联,并与流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微通道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因素,在当量直径分别为0.923 1,1.333 3和2.000 0 mm的矩形微通道内,以0.1%和0.5%(体积分数)的Al2O3-H2O纳米流体为实验工质,进行无相变以及沸腾传热与流阻特性实验研究,分析雷诺数对努塞尔数和单相流动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纳米粒子体积分数对摩擦压降影响较小,而努塞尔数则得到较大提高;在2.0 mm宽槽道内,纳米流体的换热系数比水的换热系数高18%;而0.6 mm宽槽道的换热系数比2.0 mm宽槽道的换热系数提高了近2倍;随着槽道尺寸的减少,摩擦压降显著增大;当雷诺数为800时,0.6 mm和1.0 mm宽槽道摩擦压降分别是2.0 mm宽槽道摩擦压降的23.3倍和4.4倍;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增大都将导致摩擦压降增大。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two-phase pressure drop and liquid distribution in screw channel. The numerical models are validated against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data with statistical accuracy. The effects of pitch circle diameter (PCD), inlet velocity and inlet sectional liquid holdup on the pressure drop and liqui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crew channel are illustrated. It is found that decreasing the PCD and increasing the inlet sectional liquid holdup can increase the liquid holdup on the outer side in screw channel. The PCD and the inlet sectional liquid holdup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evaluating the two-phase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per unit length in the screw channel. The PCD has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erage pressure in the various cross sections, and the inlet sectional liquid holdup has no visible impact o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pressure drop in the screw channel. The correlation developed predicts the two-phase 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in the screw channel with great statistical accu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