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制备了四-α-(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钴和二氧化锰双催化剂修饰的玻碳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催化剂对分子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考察了取代酞菁钴和二氧化锰的比例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双催化剂比单独的取代酞菁钴和二氧化锰对分子氧还原都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四-α-(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钴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为1∶4时,该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氧还原动力学过程由O2从溶液中扩散到电极表面控制。  相似文献   

2.
四-(2-(2-二乙烯氧基)乙氧基)酞菁铜的合成及气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板法在有机碱DBU的催化下,以4-(2-(2-二乙烯氧基)乙氧基)邻苯二腈及3-(2-(2-二乙烯氧基)乙氧基)邻苯二腈为原料合成了四(α-(2-(2-二乙烯氧基)乙氧基))酞菁铜和四(β -(2-(2-二乙烯氧基)乙氧基))酞菁铜.制备了其旋涂膜,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原子力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取代基位置对...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α-四(对羧基苯氧基)酞菁锌(α-TCPcZn)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了取代基和溶剂对α-TCPcZn的Q带λ_(max)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吸电子基团后金属酞菁配合物UV-Vis光谱的Q带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荧光发射强度较强,在不同溶剂中的stokes位移介于14~21 nm之间.并采用UV-Vis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其在丙酮中的光稳定性,表明在紫外光照射下,α-TCPcZn分子的光氧化分解反应过程为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统计缩合法合成了2种新型两亲性3∶1不对称酞菁锌,1-(对羟甲基苯氧基)-六烷氧基酞菁锌(RO)6(HOCH2phO)PcZn(II)(R=n-C4H9;n-C5H11),并用UV-Vis光谱、元素分析、IR光谱和TOF-M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测定并研究了它们在DMF,DMSO及DMSO与H2O的混合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5.
两种单氨基取代不对称酞菁锌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统计缩合法合成了两种单氨基取代的不对称金属酞菁配合物、2-氨基-9,10,16,17,23,24-六烷氧基酞菁锌(Ⅱ)[(RO)6(NH2)PcZn(Ⅱ)](R=n-C4H9,n-C10H21),同时合成了两种对称酞菁配合物、β-八烷氧基酞菁锌(Ⅱ)[(RO)8PcZn(Ⅱ)](R=n-C4H9;n-C10H21)。用UV-vis、元素分析、IR和TOF-MS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取代基、溶剂的性质等因素对Q带λmax的影响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四溴-2,3-萘酞菁锌(Ⅱ)在DMF、DMSO、吡啶和硝基苯等溶剂中的溶解性及电子吸收光谱。讨论了取代基、溶剂对配合物的溶解性及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系列异戊氧基空心酞菁和金属酞菁为研究对象,采用纳秒激光闪光光解法对浓度为10-5mol.L-1的酞菁溶液进行了三线态激发态吸收性质研究,获得了三线态吸收曲线,并测定了酞菁配合物的三线态寿命。由于d电子和金属-配体之间电荷转移等因素的影响,ZnPc(OC5H11)4具有较强的三线态吸收和较长的三线态寿命。  相似文献   

8.
采用3-(2,2,4-三甲基-3-戊氧基)邻苯二甲腈(即分子碎片)与三溴化硼反应,合成了一种未见文献报导的三-α-(2,2,4-三甲基-3-戊氧基)溴硼亚酞菁,采用元素分析、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IR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和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制备β-萘氧基酞菁钴/二氧化锡复合材料,利用UV,IR,XRD,TG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紫外光谱中出现了酞菁特征吸收,并且出现Q带的红移现象,红外光谱中出现了M-O的振动吸收峰,在XRD谱图中显现出SnO2晶粒变小,说明-萘氧基酞菁钴与二氧化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棉酚在氯仿、乙醇、丙酮和二甲亚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了棉酚与质子化溶剂的氢键相互作用,提出了棉酚在质子化溶剂中的电子转移特性和质子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以4-硝基邻苯二腈与2,4-二氯苯酚为原料,经还原、重氮化、偶合合成了4-(3,5-二氯-2-羟基苯)二氮烯基邻苯二腈,然后与尿素、钼酸铵和金属盐在熔融状态下合成了三种4-(3,5-二氯-2-羟基苯)二氮烯基取代的金属酞菁.用IR,UV-vis光谱对产物进行测定和表征,对比了三种化合物吸收光谱.结果表明,4-(3,5-二氯-2-羟基苯)二氮烯基金属酞菁与无取代酞菁相比,Q带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且红移大小顺序为镍酞菁、钴酞菁、铜酞菁.  相似文献   

12.
以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为原料合成金属酞菁α-苄氧基酞菁铜,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制备的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光催化性能,考察了该催化剂用量、H_2O_2浓度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强度500 W,催化剂用量为0.6 g/L,H_2O_2浓度为0.6 mmol/L,80 min后亚甲基蓝的脱色效果可达98.4%.该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k=0.039 min~(-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原位同步合成了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等对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发现四硝基取代酞菁铜在介孔二氧化硅中以单聚体和二聚体两种形式存在,且以二聚为主.XRD检测结果表明: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复合膜仍保持了原来的介孔结构,SEM检测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四硝基取代酞菁铜可以均匀地分散到介孔二氧化硅的基质中.  相似文献   

14.
以色氨酸和甘氨酸为原料,在p H值分别为2,6,8的初始反应条件下,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3种掺氮的蓝光聚合物碳点(PDs1,PDs2,PDs3).所合成的聚合物碳点表面具有亲水基团,并且改变激发波长不影响碳点的发射波长,3种碳点对铁离子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初始反应的pH值对荧光量子产率和离子选择性有影响,p H值为2时的荧光量子产率和Fe~(3+)的选择性均最佳.  相似文献   

15.
将四-a(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铜在亲水基片上以Z型成膜方式拉制了多层LB膜。膜崩溃压为60 mN·m-1,分子极限面积为0.33nm2。研究了酞菁铜的成膜条件,表明LB膜形成与水的纯度、铺展剂、铺展量、推膜速度等因素有关。不同层数的酞菁铜LB膜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在LB膜中酞菁铜分子之间是以J-聚集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胺基双芳氧基作为合成21个新的稀土有机配合物主要的辅助配体,并对其中的16个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X-ray晶体的内部结构的分析与鉴定.在试验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了部分配合物对8-己内脂的催化聚合活性.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3个含不同取代基的羟基-1,8-萘啶衍生物,并使用质谱、核磁、红外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发现,当化合物含有不同取代基时,溶剂效应会使化合物的荧光光谱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统计缩合法合成了三种含异硫氰基3∶1不对称酞菁锌配合物(RO)6NCSPcZn(II)(R=n-C4H9;n-C5H11;n-C10H21),并用UV-Vis光谱、元素分析、IR光谱和TOF-M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测定并研究了它们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9.
在有机碱1,8-二氮杂双环[5,4,0]+-7烯(简称DBU)存在下的醇溶剂中,以四-α-(3-吡啶氧基)-邻苯二腈与无水氯化钴为原料,通过模板法合成了四-α-(3-吡啶氧基)-酞菁钴[α-(PyO)4PcCo].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激光解析飞行质谱(MALDI-TOF)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共轭聚电解质P1,在其侧链引入磺酸官能团主链中引入了间位取代的吡啶官能团,实现了对水溶液中pH的检测.作为一种pH探针,随着酸浓度的增加,P1的颜色和荧光会发生剧烈变化.动态光散射数据表明,这些变化与聚电解质中吡啶官能团的质子化引起的链间团聚有关.该研究为改变主链结构而有效地调控共轭聚电解质的pH检测性能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