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分别在部省合作协议文本上签字。  相似文献   

2.
8月3日上午,在出席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签字仪式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相关工作来我校调研考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及副省长郭生练等陪同考察.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产业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坚持产业创新为根本,构建两型产业.试图讨论产业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并针对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产业提出了构建两型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两型"的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本文将从法制角度论述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标定位与历史使命之一就是构建"两型社会"。而构建"两型社会"就必然使各项工作法治化,这不仅是理论之使然,也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构建"两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建设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  相似文献   

8.
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批准,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我国在中部地区布局的两大国家级改革试验新区。至此,以“增长极”、“增长核”为带动的“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入一个向纵深推进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使湖北和武汉城市圈进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间配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突出.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和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采用AHP方法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优先度.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武汉市市辖区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远高于其它区域;(2)造成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空间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表现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用地投入和产出较高,而欠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3)由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各地级市所在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近来,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政府对两大城市群作为中部改革的探路者寄予了厚望。这项研究就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探讨该试验区如何在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进行有效的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改革试验的着眼点在于中部思想解放、大胆创新。通过另辟溪径,来示范、引导和促进中部崛起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莉莉  翟勇 《科技信息》2011,(11):362-362,382
2007年12月,武汉“1+8”(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4.
桑霞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205-207
咸宁位于华中腹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结合地带。武广高铁开通营运扩展了旅游目的地市场、"快旅慢游"的出行旅游方式变成现实、旅游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模式转变、推动了温泉房地产业的发展、资金"洼地效应"凸显。咸宁旅游业以高速时代为发展契机,扩大旅游营销半径,实现咸宁与珠江三角洲"一家亲";完善交通体系,产生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出了金融危机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破局战略.在参考区域物流的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案例分析发现其对物流业确实造成了冲击,并且破坏作用才刚刚开始显现;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物流,采用了SWOT模型分析,证明了发展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在当前的内外环境综合来看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解析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活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选取29个具体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SPSS的Factor过程,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基本一致,武汉市的综合优势及其突出地位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周边8市则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方面各具特色.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南“3+5”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属于中部地区,都是“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城市群在综合势力、经济外向度、中心城市、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各有优劣,应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加速经济一体化建设,逐步增强综合竞争力,进而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8.
教师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本课题主要对“两型社会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圈内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找出影响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而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最高,咸宁次之,黄冈第三,其他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制约武汉城市圈旅游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源自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旅游分工不明确等.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措施建议:规划引领、统筹编制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坚持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各市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统筹推进区域合作、强化整体品牌形象;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等.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圈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尽快建立城市圈协调机制并加强圈内城市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