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疆地区新生代盆-山体制独特,深断裂活动既造山又造盆。活动带集中在山系及山前带,盆地内保存稳定地块区。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不存在大型盖层滑脱型推覆构造带。火焰山构造带受基底逆冲断裂控制,断裂控制背斜圈闭形成。油气沿隐伏断裂伴生的构造圈闭富集成藏。湖-沼相侏罗系含煤系是重要的油气源层,湖相三叠—二叠系亦有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早第三纪伸展盆地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陷范围较大,但沉陷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的北冀与南面塔北隆起的下第三系砾岩中发育有高角度的同生正断层;三是在盆地下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灰质砾岩、含砾灰岩等海相沉积和海相腹足类化石及膏盐层均运离古南天山造山带分布,剖面上也不具有前陆盆地沉积典型的楔状沉积的特征,由此不仅说明本区早第三纪海侵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在早第三纪发生过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南段末端地区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康滇南北带和北西向甘孜地槽褶皱带交接地区。对其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及基底杂岩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推覆构造变形、动力变质作用都是与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挤压和燕山期的伸展作用相关的。龙门山构造与康滇南北带在印支期前及印支期是同一个基底和构造单元。甘孜地槽褶皱带在喜马拉雅期局部推覆到龙门山构造带和康滇南北带之上。这一发展历史确定了龙门山南段末端现存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心观察,对饶阳凹陷东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及北部任丘潜山上覆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及地质意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多种原地形成的拉伸—挤压作用及液化作用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同沉积断裂层段、地震角砾岩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软沉积变形层段和液化均一层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是控盆边界断层以及控制潜山活动的控山断层活动强烈时期,频繁引发震级高于5级的地震,且越靠近凹陷东部断裂带,地震构造发育的类型越多;微断层、微裂缝等的形成能极大地改善储层渗透率,使之成为潜在的油气储层或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5.
区内顺层构造及滑脱构造具有多层次、多级别、多时代的迭加组合特征。加里东基底与沉积盖层的不整合面是最大和最深层次的顺层构造,测水煤系及其上下地层之间也存在着三个低序次的顺层构造。滑脱构造先北西向推覆,后南东向滑覆,前主要表现为前部倾向南东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及东缘拉张正断层,构成挤压体制下逆冲推覆构造,后主要表现为前部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系及西缘拉张正断层,构成伸展体制下重力滑覆构造。  相似文献   

6.
依据塔里木盆地周缘蛇绿岩年龄及盆内钻井岩性、古生物、地球物理等资料,以古天山洋和古昆仑洋的开合演化为线索,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划分为五个期次。南华纪-震旦纪早世Rodinia泛大陆开始裂解,塔里木陆块北部发育南天山海槽、南部发育库地小洋盆,同期塔里木盆地只有中北部地区沉积碎屑物,塘古孜巴斯至古城墟地区为古隆起无沉积;震旦纪晚世-奥陶纪中世南天山洋和北昆仑洋(原库地小洋盆)进入成年期,塔里木陆块西部高地发育快速生长的碳酸盐岩台地,东部低地(满加尔)发育饥饿盆地,塔里木陆块形成了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奥陶纪晚世-泥盆纪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分别向中昆仑和中天山微陆块俯冲(最终与塔里木陆块拼贴),塔里木陆块边缘逐渐出现不同规模的陆源剥蚀区,陆块内碳酸盐台地逐渐消亡;石炭纪-二叠纪中世北天山洋和南昆仑洋-阿尼玛卿洋关闭造山,塔里木陆块内部实际处于广义的弧后扩张状态,期间接受了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及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晚世至今金沙江洋、澜沧江洋、班公-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等先后关闭,受此影响天山、昆仑造山带强烈抬升,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和塔西南2个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6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研究,揭示了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发育特征。指出基底断层以高角度的逆断层、下正上逆断层和正断层为主。它们在震旦纪已开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中都有活动。在前中生代主要处于张扭应力背景之下,在中、新生代转化为压扭应为背景。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都成带发育,构成网格状断裂系统。它们对盖层断裂和褶皱的发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逆冲活动对准南前陆盆地层序构成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纪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在北天山强烈逆冲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其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均由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或沉积环境转换面所分隔.整个二级层序的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隆升的演化过程,层序1沉积构成明显受逆冲构造活动控制,而回弹隆起影响了构造相对宁静期的层序2内部沉积构成.新近纪逆冲构造活动阶段的内部演化,制约了同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受逆冲构造活动影响,层序1(沙湾组)扇三角洲砂体不断向盆地推进,侧向连片,垂向上相互叠置形成厚度可观的储集体,其下伏前期深湖相烃源岩,离生烃中心近,上覆层序2(塔西河组)发育的大量细粒沉积物作为良好的盖层,易形成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和田凹陷的构造特征.方法 综合区域地质、地震等研究成果对实测重力资料进行定性及定量拟合计算,确定研究区发育地层及断层的分布特征.结果 研究区山前及以南地区发育4条NWW向逆冲断裂,它们组成山前叠瓦式逆冲断裂系;和田凹陷发育的盖层为原地系统,推覆前缘断褶带内为双层结构,上部为外来系统,下部为原地系统.结论 研究区发育地层呈NWW(EW)向,局部构造主要发育于和田断裂与铁克里克北缘断裂之间;山前推覆构造由南向北依次为根带、第二冲断席、第一冲断席、前陆盆地变形微弱盖层,推覆构造在中新世一更新世期间形成.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晚石炭世一二叠纪前陆盆地的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准噶尔盆地露头区以及钻井、物探资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全盆地二叠系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对准噶尔盆地周缘大地构造环境及基底特征的分析结果,将准噶尔晚石炭世一二叠纪盆地定义为前陆盆地,其中发育3个前陆盆地系统①西缘前陆盆地系统,该系统早期为近南北向延伸,从玛湖一直延伸到古车排子山前,后期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为西北缘前陆盆地,而南部被北天山前陆盆地系统所叠加;②克拉美丽前陆盆地系统;③北天山前陆盆地系统.各盆地系统的范围、发育时间和程度不同,前两个前陆盆地系统发育时间稍早,而后者盆地范围较前两者大.盆地中的所有构造特征都是这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各构造组成要素叠加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集新生界岩石样品、盐岩样品并测定样品的岩石力学参数 ,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验 ,根据相似性原理 ,选择凡士林和松散的细沙为实验材料 .采用砂箱挤压模型 ,对库车坳陷西段秋立塔克盐构造形成过程进行模拟 .实验表明 :1在挤压构造背景下、边界条件合适可以形成库车坳陷西段秋立塔克盐枕构造 .2实验中 ,随着挤压量的不断增大 ,盐枕上覆地层逆冲变形强烈 ,局部地层甚至卷入盐层之中 ,而下伏地层的变形强度较弱 .盐岩本身的变形具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特征 ,与上下岩层的脆性变形明显不同 .3随着变形的逐渐加强 ,局部的逆冲断层在挤压背景下可发生反转 ,形成正断层构造 .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震旦纪裂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塔里木反块中部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它位于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幔隆起之上,其地壳厚度为41~50km。盆地基底结构复杂,由太古界—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和中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经800Ma前的热构造事件拼合固结而成。基底四周被深大断裂切割,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震旦纪,岩石圈伸展分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其裂谷作用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在盆地部形成夭折裂谷,盆地西南则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  相似文献   

14.
隐性断裂带(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著的位移而难以识别。在对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研究基础上,于歧口凹陷识别出基底断裂走滑型隐性断裂带,并分析其特征、形成机制、控藏作用等。该断裂趋势带其自南向北可以分3个区段:南段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体系直接连接构成花状构造;中段古近系的花状构造终止于沙二段,新近系仅发生挠曲变形,成为东西侧不同构造单元、南北部不同构造特征的平衡点;北段新近系发育的花状构造深部收敛于古近系的重力滑脱断层,基底断裂通过影响滑脱断层控制盖层断裂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基底断裂扭动作用主要以直接传递、调节传递、间接传递等3种方式控制影响盖层中隐性断裂带的形成。深部隐伏断裂切入基底,有利于热作用传递而促进烃源岩成熟;盖层中的隐性断裂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和隐蔽性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隐性断裂带的观点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带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辛镇构造带底辟动力机制及"负花状"断裂形成的主控因素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地层组合特征,设计含塑性层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开展辛镇构造带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根据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及构造物理模拟结果,分析其深部底辟构造的动力机制,探讨伸展构造背景下塑性层的变形特征及其与上覆岩层的相互作用。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在盆地伸展构造背景下,坡坪式基底断层活动导致上盘岩层的地势起伏,后期同构造沉积产生的差异沉降诱发底辟发育;(2)辛镇构造带"负花状"断裂是底辟和区域伸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塑性层为断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滑脱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三塘湖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制约,形成碰撞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及类周缘前陆盆地等原型盆地,相互叠加和改造,形成多种含油气系统。基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特征,划分出三类含油气系统,即C2+3-P1(*)含油气系统、P2-P2(*)含油气系统、J1+2-J2+3(!)含油气系统,并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iferous features of Tarim Basin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Using the modern tectonic geology theories andmethods such as the plate tectonic analysis, the paleo-struc-ture analysis, the structural-Iithofacies analysis, and the faultrelated fold and petroleum system, and combining with theseismic data, well drilling data and the circumferential fieldgeology,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prospect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rim Basin is a large superimpositionand combination basin with continental crustal basement,composed of a Paleozoic craton and Meso-Cenozoic forelandbas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are: the kernel partof the basin is the marine facies Paleozoic craton, superim-posed 4 continental facies foreland basins. Though the scaleof the paleozoic craton of the Tarim Basin is relatively small,the structure is steady. The petroleum prospect of the Paleo-zoic craton is: multiphase pool-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controlled by ancient uplift. The Meso-Cenozoic foreland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which are distributed on the era-tonic circumference and are a long-term subsidence, turnedinto rejuvenated foreland basins after the Meso-Cenozoicperiod. The petroleum prospects are: coal-bed generatinghydrocarbon, abundant natural gas, pool-generation in laterand recent period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ythe foreland thrust bel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Tarim provide it with a superimposition and combinationpetroleum system of multiple resources, multiple reservoirsand multiphase pool-generatio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prospect covers two large fields: the Paleozoic craton and theMeso-Cenozoic foreland 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18.
喀什凹陷的成因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喀什凹陷的基底结构和变形特征分析认为,喀什凹陷在侏罗纪—中新世期间的沉降主要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拉分作用有关;上新世以后的变形受天山和昆仑山山前逆冲作用控制;凹陷北部斜坡带的变形机制主要是山前重力滑动和山麓逆冲作用。根据与喀什凹陷有类似成因联系的中亚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经验预测,喀什凹陷的油气主要赋存于山前构造带向斜盆地内部的低凸起中,下第三系膏盐层为主要勘探标志层。  相似文献   

19.
红旗凹陷是经历了多期建造与改造的叠合盆地,现今难以见到原型盆地的面貌,导致断裂体系的形成机制复杂,在建造期、改造期断裂系统的发育机制,断裂系统之间的迁就、利用、切割改造关系尚不清楚。因此其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凹陷北西边界红西断层控制作用下的伸展和挤压形成的构造样式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以再现动力学演化过程,并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结果表明,凹陷受到间歇性的伸展和挤压力的影响,共经历了断陷期(塔木兰沟组-南屯组一段)、断坳转换期(南屯组二段-伊敏组)和坳陷期(青元岗组)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在变形过程中,内部形成的调节断层发育具有期次性,断陷期的发育的断层终止在南屯组一段顶面,断坳转换期发育的断层终止在伊敏组顶面。可见凹陷的构造样式主要受犁式控陷断层和区域伸展、挤压作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