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盘江两岸,自古就居住着布依族,在与汉民族等各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中,创造了灿烂的布依族审美文化。布依族以"和"为美、关注生态的审美文化,承载和激发了使生命充满美好与欢乐的审美情感,表现出天人亲和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有助于当代社会"人性分裂"的温暖与弥合,有助于审美文化的自然宁静与整体美丽,也有助于布依族审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现代文明困境的回应,马尔库塞提出了非压抑性生存的解放图景.这一解放的乌托邦以爱欲解放为“阿基米德点”,进一步扩及劳动解放、自然解放、审美解放等领域,从而构筑起马尔库塞整个乌托邦理论的大厦.“非压抑性生存”虽然具有虚幻的色彩,但不能因此否认它所具有的生存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并非一种普通的阅读理论和文学史理论,而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文学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美学理论。它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吸收文学经验,又从康德、席勒、韦伯和马尔库塞等人的手中接过美学批判的旗帜,将其转化为文学接受的命题。无论是对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审美感性的培养,还是对释义多样性的宽容,都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动机。只有将其放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阐释,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蕴含,评价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朱自清先生诗论的基本审美取向是“中和美”。通过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阐明他这种审美取向的成因及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审美态度的一致性。文章主要是从朱先生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风格与品味三方面的态度,观点及论述证实了他诗论审美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雍容公正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8.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关系     
本文从存在论的角度探讨了审美关系如何存在、审美关系的两个根本特性以及审美关系与美之间关系的三个问题。文章认为,审美关系存在于"人生——在世"的结构中,它具有当下生成性和超越性。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当下生成的,正因为如此,探讨审美关系的问题也就成为研究"美如何在"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金一枚 《科技信息》2011,(7):269-269
在中西音乐交流的萌芽初期,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不同文化人群"异文化"之间的隔阂与信息的相对闭塞,都导致了中西两方在音乐审美观念上的沟通困难,甚至导致了诸多西方对中国音乐感知认识过程中文化心理的"误读"。对于中国戏曲,柏辽兹如是评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丑陋的矫揉造作,使人觉得好  相似文献   

11.
吴海燕 《科技信息》2011,(8):I0274-I0275
现代陶艺在形体造型空间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比传统陶艺更为丰富的拓展,提升了现代陶艺空间的审美体验,传递着现代审美的心声,较传统陶艺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和审美元素。本文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空间的审美比较出发,分析了现代陶艺器型内空间的审美转换和对器型"开口"方式的处理的不同。现代陶艺在造型表现语言上应更加成熟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中,体验经济倡导把经营生产看作是舞台与剧场,生产出惊险性、娱乐性、奇异性以及感性化特点的产品与活动。这种体验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问题是:日常实际需要与形式感受之间的分离,使人成为追求虚幻感性体验的漂浮存在;影像生产对技术的严重依赖,人有被技术奴役的危险;意识形态“物质化”倾向使审美抵制成为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继承了批判哲学和否定辨证法的思想,批判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的全面控制,试图为人类指明解放的途径。其美学思想是他整个学说的有机部分,更加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总体思路。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同时借审美和艺术来克服人的异化,“新感性”和“美学形式”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审美要求,但把异化囿于审美领域,其思想表现了强烈“乌托邦”色彩,但反异化乃其美学思想核心。马尔库塞视野中的现实异化图象马尔库塞把解决异化问题视为其美学的中心,从他对世界异化状…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感受力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画家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理想。审美感受力的强弱影响着画家作品的品位与价值,独特的审美感受力直接影响画家的创作风格,对绘画创造性美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宫崎骏创作审美意识中较多地表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作品中蕴含了现代意义上“善与恶”对立的思考。文章主要对宫崎骏动漫作品中所传达的审美观及审美主题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善与恶”在宫氏动漫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以期对审美现代性及艺术美学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历史小说的大众审美取向是小说受到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小说的大众审美取向,如何把握大众审美取向的度,便是进行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们应该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指出,虽然二者有着共同的人性乌托帮色彩,但它们基于的哲学观念是很不相同的,席勒的是康德哲学,而巴赫金的则是宗教哲学。因此,他们所期许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不同的,前者,人生活在对象世界中,试图通过审美最终把握对象,克服对象;而后者,人时时步入一种关系世界,寻求第二个世界,但也不排斥对象的世界,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考察闵凡利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闵凡利在审美追求上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审美乌托邦,在现实关怀上专注平常小人物的生活点滴,在审美与生活之间找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冷静的审美空间中,佛是智慧的集中代表,既无处可求,又无处不在,是作品审美空间的坐标;莲花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审美空间的亮点;“善州”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特定区域,成为故事发生和人物出场的重要平台。在小人物的底层叙事中,清官是重点塑造的对象,表达了作家希望通过清官政治实现政治文明的意愿;小人物、生活琐事等常被忽视的人与物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20.
方艳 《科技信息》2007,(22):204
朴素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最基本的人格态度与处世哲学,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其影响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了道家朴素自然的思想观对中国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