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先生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通过"我"在故乡分别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话语交往活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中的这两类人进行话语启蒙活动的现实困境。前者反映着启蒙双方的身份认同问题,后者反映着启蒙者对被启蒙者的陌生与隔阂。  相似文献   

3.
王燕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9-112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4.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社会戏剧"中最早的一部讨论家庭关系的戏剧作品,以往对玩偶的身份界定都是定格在娜拉这一人物形象之上。本文试图重新解读《玩偶之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谁是玩偶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在反观娜拉家庭玩偶这一形象时,海尔茂却成了男权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他也是玩偶的另类表现,从而揭示出易卜生"社会问题剧"所独有的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角色,这是一个人性被金钱、情欲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曾经有人评论道:"一部《金锁记》就是七巧人性沦落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枷锁记。"笔者将从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独白体"(日记)特殊格式,塑造了主人公"狂人"真、善、美的典型形象,将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和"迫害狂"中的"这一个"刻画得既生动又真切,充满了鲜活的血肉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千千万万读者都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狂人"形象和《狂人日记》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0.
武淑玲 《科技信息》2010,(31):169-169,189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功能不仅是提供娱乐,而且还是美国政治的宣传机器。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的发展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中国形象不仅在西方文化中而且在好莱坞电影中都是一种低劣的"东亚病夫"的形象。正是李小龙这一功夫形象通过他的功夫电影和他精湛的武功洗脱了中国人"东亚病夫"的低劣形象,震撼了好莱坞,为好莱坞电影树立了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发端,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呈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身份。"林中空地"是一处独特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构建着一个黑人族群的宗教身份。白人集团——"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和书写者——以基督大爱的名义,介入黑人的空间,规训社会空间的秩序。于是,基督大爱完成了《宠儿》中黑人们的宗教身份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刘小宁 《科技资讯》2008,(36):33-33
气象网站是气象部门对外气象服务的一个窗口。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县级台站自己的网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及宣传手段。目前当地网络运营商只为县级台站提供了一个固定的IP地址,且在中小型局域网中,县级台站服务器往往只有一台,但是一个Web站点显然又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那么,能否在一台服务器上设置多个Web站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并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知道,网络上的每一个Web站点都有一个惟一的身份标识,从而使客户机能够准确地访问。这一标识由三部分组成,即TCP端口号、IP地址和主机头名,要实现"一机多站"就需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本文将以例子的形式介绍"TCP端口号"法。  相似文献   

13.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体育教师的形象对于体育教师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初步尝试探讨体育教师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塑造,以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勋功的杂文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读者意识,由于作者在创作中对读者的尊重、体贴和关照,使其文留下了大量审美空白,从而让不同身份、地位、阅历、学养和思想境界的读者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买酒其实是一个理由》就是其中的典型,它通过"悬置"论点、"搁浅"论证等独特的杂文创作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王宇 《科技信息》2012,(11):316-316,364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独立的舞种,"神韵"则是身法训练内蕴与外势的灵魂。"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句话很形象的说明了"神韵"在古典舞学习和表现中起着主导作用。分别阐述了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四个方面的概念,重点说明了"神韵"在这四个方面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以《书韵》为代表作,剖析作品中"神韵"的具体体现,结合美学来论证古典舞的"神韵"之美。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全无雷同之嫌,每个人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然而,当要对书中女主人公作一个评价时,众多读者都给她们冠以"恶"的头衔,包括作者都带有鲜明的爱憎倾向。紧扣时代背景,对小说中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抽象出她们强烈的婚姻自觉意识,并对她们"恶"的形象给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吉巧玲 《科技资讯》2010,(17):191-191
倡导"行为引导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本文阐述了构建"行为引导性"式语文课课堂教学,教师要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狂人形象诞生、狂人特点和狂人形象意义三方面来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篇《狂人日记》,虽然鲁迅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我们在相通之中寻不同之处,进一步探求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烈 《广东科技》2011,20(8):17-18
横光利一(1898~1947),不仅是日本文学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对中国的施蛰存、刘呐鸥等作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上海》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背景,以一个外国人、特别是以一个当时与中国有着巨大民族矛盾的日本国的国民的视角来观察、解读中国社会,因而一直倍受关注,可以说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着一席之地。而且,在日本战前出版的该作中,还罕见地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国民党人的形象,时至今日这对于我们了解日本人心目中的的中国人形象及日本人的中国观、亚洲观仍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