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但两位作家在创作题材、语言、情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创作风格特别是以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闻名于世。在小说语言方面,多用修辞语言使故事愈发生动,愈发诙谐幽默,。本文拿《警察与赞美诗》小说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文本分析、解构主义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挖掘其短篇小说的多元艺术空间:故事性、戏剧性、反讽性和人性化,彰显其小说独特的借鉴意义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两个主要层面,对王仲年先生所译的欧.亨利短篇小说中译本进行了研究,来探讨幽默的翻译问题。通过对译本中译例分析,本文作者试图找出在幽默的翻译过程中,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最自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征华 《科技信息》2011,(14):I0166-I0166
框架理论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型,揭示了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欧.亨利式结尾"是出现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作品中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本文尝试以框架理论来分析"欧.亨利式结尾"内在的认知因素,以期对读者鉴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欧亨利(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先驱,他在文学界特别是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亨利是一个多产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题、语言、情节、结局都显示出欧亨利式的风格,但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他的幽默写作风格。本文旨在通过语言、结尾、修辞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独特幽默写作风格,并对此写作风格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欧亨利(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先驱,他在文学界特别是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亨利是一个多产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题、语言、情节、结局都显示出欧亨利式的风格,但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他的幽默写作风格。本文旨在通过语言、结尾、修辞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独特幽默写作风格,并对此写作风格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从欧·亨利小说看美国社会“精神生态伦理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亨利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之一。透过他的短篇小说,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下层民众因内心极度压抑而导致的变态心理、家庭中扭曲的夫妻关系以及社会中大量"多余人"的出现等。解析欧.亨利作品中的这些"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将为我们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解析了小说《二十年后》的思想内涵及社会价值,认为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含泪的微笑”背后,表达出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0.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于运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  相似文献   

11.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于运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  相似文献   

12.
法国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n Robbe-Grillet)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余华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余华至少在两个向度上受到了罗伯—格里耶后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影响:第一是背叛传统现实主义,对认识论和本体论提出怀疑,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真实观;第二是质疑传统文学中人的中心地位,学习罗氏的物化叙事,并将其"视觉净化"理论拓展到其他感觉领域。在借鉴罗氏叙事理论与技巧时,余华表现出选择上的主动性,没有盲目追崇和机械接受,而是对其作了相应的变通和移植,去除其不合理的成分,融入了富有本土色彩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常规关系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后发现:(1)《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人物各自常规关系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小说情节令人啼笑皆非的重要原因之一;(2)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依赖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利用自身已有背景知识中的常规关系理解作品之外,还会与作家互动,并临时建立一些常规关系帮助解读作品,这就解释了该小说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在小说人物观上呈现出复杂关系。两位作家都反对典型性格的塑造,主张重估物的独特价值,但彼此侧重点是不同的。余华看重人内心的欲望,关注物对欲望的象征作用;格里耶则更强调人认识世界的无知性,反对“人为化的比喻”。两位作家在人物观上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状况,这一方面表明余华对新小说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也昭示民族文学走向对话和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5.
爱·摩·福斯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伟大作家。二者同时是兴起于20世纪初引领英国文学界的"布鲁姆斯伯里"的重要成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作品中的主题运用,剖析两者的现代主义观:一个委婉中庸,一个激进彻底,表现了现代主义这个庞大的理论框架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三部短篇小说中存在一种怪异现象,即罪犯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控制从而不由自主地泄漏罪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与坡所信仰的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中的戒律有着内在联系,而这些戒律也是自然法的一部分。上帝制定了自然法,来惩戒那些干犯天条的罪人。因宗教影响力的衰退,自然法似乎已不合乎时代潮流,但实践证明,没有自然法的制约,却常常导致犯罪的发生。爱伦.坡的小说所揭示的现象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但是 ,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 ,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8.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余华的《活着》都真实地表现了人生的苦难,而两个民族对苦难的承载却呈现出迥异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对现实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复合的特点,又都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喻了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混乱。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余华以解构伦理来阐释这种混乱,表达出对生存的关注,卡夫卡则以反讽圣经故事表达出对西方化的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失望,有着浓厚的神学内涵。但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对美好生存的执着呼唤,所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又都表达出焦灼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 2 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 ,是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精神荒原 ,其主要特征是人性的丧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批判主题 :人性的危机 ,人性的回归和人性回归的失败。这充分说明 ,在欧·亨利的眼里 ,当时的社会虽是一个人类社会 ,然而却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