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Ⅰ+Ⅱ复合型下裂纹尖端弹塑性约束场(应力三轴性水平)和变形场,并与复合载荷下由HRR解所确定的裂端约束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面应变条件下裂端复合型变形是不对称的相反塑性变形,变形符合钝化-锐化模型.复合加载条件下,随Ⅱ型分量的增加,裂端出现负应力三轴性水平的区域,最大应力三轴性水平值降低,纯Ⅱ型的约为纯Ⅰ型的一半,实际裂端的应力三轴性水平无论是分布形式还是水平值的高低都不满足由HRR解所确定的应力三轴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COD 准则在 40CrNiMo 钢弹塑性 Ⅰ Ⅱ 型断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Rice的裂尖钝化模型为基础,定义了Ⅰ+Ⅱ型载荷下裂纹张开位移(简称COD)δ,裂纹尖端Ⅰ型张开位移(简称CTOD)δt和Ⅱ型滑开位移(简称CTSD)δs,对40CrNiMo钢Ⅰ+Ⅱ型弹塑性断裂行为进行了COD分析,讨论了复合型载荷下的COD与J积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Ⅱ型分量增加,40CrNiMo启裂的δi值降低,纯Ⅰ型的δi是纯Ⅱ型δi值的2.5倍;2)不同复合载荷下的δ、δt、δs与J积分均满足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Rice的裂尖钝化模型为基础,定义了I+II型载荷下断纹张开位移(简移COD)δ裂纹尖端I型张开位移(简称CTOD)δ和II型滑开位移(简称CTSD)δs对40CrNiMo钢I+II型弹塑性断裂行为进行了COD分析,讨论了复合型载荷下COD与J积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Ⅱ型分量增加,40CrNiMo启裂的δi值降低,纯I型的δi是纯Ⅱ型δi值的2.5倍;2)不同复合载荷下的δ,δt,δs与J积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含(010)[001]和(0-11)[100]型中心裂纹的金属α-Fe分别在拉伸与疲劳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在拉伸载荷作用下,(010)[001]型裂纹在钝化的基础上沿着{110}滑移面塑性扩展;(0-11)[100]型裂纹尖端位错沿(011)面发射,裂纹沿(110)表面脆性解理扩展.在循环载荷作用下,(010)[001]型裂纹尖端位错沿着{111}110滑移系扩展,裂纹在裂尖应力集中作用下,沿之字形快速扩展;(0-11)[100]型裂纹扩展方式与拉伸失效时基本一致,裂纹在(110)面内发生快速的脆性解理扩展.两种裂纹扩展过程中都有层错和位错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110)表面的表面能最低,是α-Fe的最优解理面.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含(0 1-1)[011]型中心裂纹的金属α-Fe在拉伸载荷和疲劳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材料因应力集中导致了由bcc到hcp的相变,裂纹呈现严重钝化扩展现象,整个过程还伴随着层错、孪晶等现象的发生; 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时,位错沿滑移面(-2 1 -1)和(2 -1 1)快速发射,从而使得裂尖处应力得以快速释放,疲劳裂纹扩展相当缓慢,裂纹出现止裂现象,整个疲劳加载过程未发现孪晶、相变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冲击载荷作用下金属薄膜表面裂纹扩展的微观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Cu薄膜进行模拟计算,求得冲击载荷作用下带有表面裂纹模型的系统动能、应力、应变及微观结构变化图.当系统从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状态时,裂纹上的原子获得较大动能,裂纹尖端原子开始发生溅射,继而晶格内部出现空位.当拉应力达到364385MPa时,空位扩大形成裂尖钝劈现象,裂纹发生扩展.结果表明:在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金属薄膜裂纹扩展主要原因是系统能量和应力的变化使得微裂纹尖端出现钝劈损伤.  相似文献   

7.
考虑开挖二次应力场和矿体回采爆破振动对圆形巷道围岩微裂纹的影响,探讨巷道围岩裂纹尖端应力场及单节理微裂纹的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研究圆形巷道围岩微裂纹裂尖在二次开挖应力场及爆破振动动力场作用下的裂尖起裂角和裂尖塑性区统一解.根据计算式及所得图形,分析比较爆破振动影响下微裂纹扩展角及裂纹尖端塑性区范...  相似文献   

8.
解理断裂前裂纹尖端变形与开裂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6MnR钢三点弯曲(3PB)裂纹试样进行了实验和有限元计算,模拟了裂尖开裂与钝化的构形和应力应变分布图.发现在临界载荷前,预裂纹尖端仅仅发生钝化;当载荷达到临界值时,开始有小裂纹起裂,随后钝化;再达到又一临界载荷时,小裂纹再次起裂,而后扩展,反复出现直至解理断裂发生.在模拟裂纹沿斜面起裂时,当小裂纹很短时,对对称面上的应力、应变和三向应力的分布影响比较小;只有小裂纹扩展到足够长并钝化到足够宽,才能够影响主裂纹的扩展及其前端应力、应变的分布.并针对采用有限元法在模拟裂纹扩展时所遇到的问题,探讨了模型的建立、网格的划分、断裂准则的应用以及网格重组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LY12CZ铝合金材料裂纹尖端附近的损伤区,采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的两态捕获模型,将正电子在缺陷中湮没的平均寿命τ作为损伤变量的参量,得到裂纹尖端附近区域损伤值D的分布,并发现从裂尖到离裂尖大约1/2板厚处范围内具有三维效应。  相似文献   

10.
Ⅰ型裂纹的连续位错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连续位错分布模拟裂纹和裂尖塑性区,建立了中心对称有限长Ⅰ型裂纹的无位错区(DFZ)模型.对一个主裂纹和四个对称滑移带情形推导出基本方程.计算表明,随着外加应力的增大,位错密度增大,位错活动明显加剧,在滑移带,位错密度在紧接DFZ的塑性区中某点达最大,孔洞在此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用 Nomarski棱镜微差干涉法和有限元方法分别测量和计算了黄铜金属材料 I型裂纹尖端的离面变形场 ,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黄铜材料宏观、细观离面变形的特征。宏观离面变形主要集中发生在裂纹尖端 1 mm2 范围内 ,最大离面变形发生在裂纹尖端。细观离面变形与滑移带、细观组织及细观结构密切相关。晶粒内部的变形导致滑移带出现 ,在滑移带上离面变形有突变。在相邻晶粒之间 ,离面变形连续与否取决于晶粒细观结构的差别。离面变形可以越过晶粒向前传递。实验还发现 ,在宏观剪切带上离面变形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制的扫描电镜疲劳加载台,对60Si2Mn 弹簧铜过载或欠载时疲劳裂纹扩展的延迟与加速效应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直接观察.结果表明,尖峰载荷会使闭合力K_(c1) 发生明显变化.欠载会使 K_(c1) 下降,其与裂纹顶端的反转压缩塑性区有关.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个描述在纳晶材料中特殊旋转变形对裂纹钝化的影响的晶粒相关理论模型。特殊旋转变形由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来驱动。由于特殊旋转变形导致临界裂纹强度因子增加,从而达到裂纹的钝化作用。计算了裂纹强度因子与晶粒尺寸的关系,结果显示由于晶粒的特殊旋转变形,使临界裂纹强度因子最大增加到50%。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的Ⅰ-Ⅱ复合型裂纹扩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XFEM)研究了Ⅰ-Ⅱ复合型裂纹扩展问题. 对于裂纹面间的力学行为,用内聚力模型(CZM)进行了描述. 推导了引入内聚力模型后扩展有限元法的单元刚度矩阵,研究了加载方向对紧凑拉剪试件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加载方向对裂纹起裂角影响较大,试件的最大承载力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加;同时,在不同加载角度下数值模拟得到的裂纹起裂角和力-开口位移曲线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16MnR钢的三点弯曲试件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发现空穴扩张比V_G在裂尖前方存在一极大值,且V_G值随COD单调增加,文中指出,对高韧性材料,当裂尖前方V_G~y曲线的极大值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可作为主裂纹向前扩展的判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含3种不同裂纹取向的α-Ti在拉伸载荷和疲劳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的微观机制.研究表明:B(0001)[1-210]裂纹构型通过产生变形孪晶的方式来实现垂直于基面方向的变形,单向拉伸过程中裂尖处有无位错区出现;A(1-210)[10-10]和C(1-210)[0001]裂纹构型的失效过程表明基面位错比柱面位错更容易发射;C裂纹构型循环加载时基面滑移系优先开动,使位错快速发射而释放了裂尖应力,导致裂纹出现止裂现象;含微裂纹α-Ti材料的失效过程是位错形核与发射、缺陷扩展、孪晶变形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焊接接头裂端塑性区发展与应力三轴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了平面应变条件下中心裂纹和三点弯曲不同强度匹配和裂纹深度试样中的裂端场.结果发现,焊接接头裂端应力三轴性随加载方式、裂纹长度及焊缝和母材匹配性质不同而变化,并从焊缝和母材塑性区发展及应变硬化方面进行了解释.同时指出,由于焊缝和母材塑性变形及交互作用导致的裂端韧带上拉应力的改变是不同接头中应力三轴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镜对ENF试样在加载及保持过程中裂尖损伤的萌生、演化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环氧复合材料AS4/3502裂尖损伤的微观机制是微裂纹的萌生、长大及合并.裂尖损伤区内经历的微损伤过程增加了材料的裂纹扩展抗力而使材料得到韧化.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水化学损伤下红砂岩的动态强度和破坏机理,通过自然、干燥和饱水红砂岩试样的静态单轴压缩和动态单轴冲击试验,结合岩石碎块的电镜扫描(SEM)图像,分析了不同含水状态和应变率荷载等级下岩石的强度特性,并基于损伤断裂理论分析了含水岩石微裂纹起裂和扩展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红砂岩试样动态抗压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饱水试样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效应;冲击荷载下,饱水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显著的体积压缩现象,峰值应变最大,塑性变形明显,而干燥试样弹性变形最大,峰前塑性变形最小;受孔隙水影响,饱水试样颗粒结构疏松多孔,胶结物质被溶蚀而使胶结作用弱化.根据最大周向正应力理论,对含水岩石的微裂纹起裂条件和扩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并对裂尖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