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液化气中硫醇结构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分离结合GC/DFPD、GCMS仪器分析方法对液化气中的硫醇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易于操作的液化气中硫醇分离流程及硫醇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液化气中主要含有结构比较简单的硫醇,以甲硫醇和乙硫醇为主,这与液化气的组成特点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由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夏道宏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共同完成的“催化裂化汽油中硫醇分离及结构、组成分析技术”项目 ,近日通过了由山东省科技厅委托东营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 ,该项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工业应用可行 ,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科研人员建立了催化裂化汽油中微量硫醇分析方法的分离流程 ,首次筛选出一种高效富集硫醇的化学萃取抽提溶剂。该分离流程简单 ,容易操作 ,耗时少 ,微量硫醇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结合聚苯胺和聚多巴胺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特性,利用模板法,制备聚苯胺/聚多巴胺微球。通过刻蚀模板及对聚多巴胺的化学修饰,制备十二硫醇改性的聚苯胺/聚多巴胺Janus中空球,球体的外侧聚苯胺层表现亲水特性,而内测十二硫醇改性层表现疏水特性,并对所得Janus球的形貌、结构、组成及特性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荧光显微镜测试,证明所得改性聚苯胺/聚多巴胺微球具有Janus结构,在油水分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电子轰击质谱法(EI/MS)测定了塑料热稳定剂甲基硫醇锡在室温-400℃之间的热分解组成。EI/MS分析显示在100-120℃之间,一甲基三硫醇锡呈缓慢分解,200℃时二甲基二硫醇锡其结构呈剧烈分解;以质谱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别测定显示,200℃时甲基硫醇锡的结构呈剧烈分解,残余物以无机物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共聚实验中,作者发现硫醇在室温下能引发丙烯腈和苯乙烯的共聚,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共降组成,共聚分子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硫醇-烯光固化组成物的反应机理,选用安息香双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正丁醚、二苯甲酮和噻吨酮为光敏剂,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硫醇-烯的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当光敏剂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与硫醇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当光敏剂浓度不同时,速率常数与光敏剂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并且该直线的截距与斜率之间呈线性关系.由巯基乙醇和光敏剂组成的混合物受紫外光照射不发生反应,提出硫醇-烯光化学反应的新机理——光敏剂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跃迁到激发单线态,然后转变为激发三线态;寿命较长的激发三线态光敏剂分子将能量传递给硫醇分子,使之变为激发三线态,接着进攻烯键发生加成反应.各种激发态的分子通过释放能量回到基态。使反应终止。  相似文献   

7.
吴忠军  司海娟  吕冲  孙振  高笑 《甘肃科技》2014,(4):23-25,17
介绍了两种国内常用的液化气脱硫醇技术。通过对比发现,纤维液膜液化气脱硫醇技术具有高效传质、非弥散分离的特点,特别是对高含硫醇的焦化液化气具有很好的脱除效果,配合采用碱液再生过程中的二硫化物抽提分离技术,保证了产品硫含量合格,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液化石油气脱硫醇技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液化气钢瓶永久性标识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论述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分析了系统的兼容扩充性和安全性,并给出了液化气钢瓶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9.
采用共吸附法制备了两种三元混合膜,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导电原子力(C-AFM)等技术对混合膜表面结构及电子传递性质进行了研究.三元混合膜一种由戊硫醇(C5T)、癸硫醇(C10T)和十六烷基硫醇(C16T)组成,另一种由C5T,C10T和连噻吩二硫醇(BT)组成.在烷基硫醇混合膜中,C10T和C16T插入C5T形成的基底中,且二者出现在组装膜的缺陷处或畴界处,3种分子的导电能力为C5T〉C10T〉C16T.在含BT的混合膜中,BT出现在组装膜的内部,C10T则出现在组装膜的缺陷处以及BT分子周围,3种分子的导电能力为BT〉C5T〉C10T.两种三元混合膜均产生相分离现象,降低组装液中成膜分子的浓度后,相分离的现象有所减轻.由此,可通过调节成膜分子的种类及其在组装液中的浓度,控制其在膜中的含量和表面结构,从而为电子传递提供3种可选择的通路.  相似文献   

10.
以金属铜丝网为基体,利用表面控制氧化法制备了新型超疏水/超亲油膜。首先用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钾溶液浸泡铜网制备氧化铜膜,然后用正十二硫醇和十四酸对其改性。结果表明,加入十四酸可改善膜表面微结构的尺寸和致密性,所制得膜的疏水性优于仅用正十二硫醇进行改性的膜;当十四酸的浓度为1mol/L时,所制备膜的疏水性最好,水在膜上面的接触角可达158.°。将所制备的膜用于油-水混合液的分离,起始含油量3g/L,当油相以半乳化状态存在于混合液中时,分离后水中含油量小于0.3g/L;当油相以完全乳化状态存在于混合液中时,分离后水样中含油量约为0.8g/L。  相似文献   

11.
硫醚、硫醇色谱保留指数的QSR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硫醚、硫醇在不同极性固定相上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影响硫醚、硫醇化合物Kováts保留指数的四个结构参数:分子极化效应指数MPEI、有效拓扑立体效应指数ETSEI、碳原子个数N及Wiener的路径数P3.并用这4个参数建立定量模型,预测硫醚、硫醇在不同极性固定相上Kováts保留指数,其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表8,参19.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新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LPG存储站,LPG储罐的安全可靠运行对安全生产和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而LPG储罐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现象的影响而发生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通过对引起LPG储罐发生火灾、爆炸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以LPG储罐火灾、爆炸为顶事件的事故树。通过对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的分析,得到了事故树的各阶最小割集,通过对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的计算,确立了影响储罐事故的主要因素为LPG储罐超压和LPG泄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LPG储罐的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单循环燃料喷射控制策略及冷起动,在一台125mL单缸电控喷射点燃式发动机上,试验研究了LPG(液化石油气)与甲醇循环喷射量的质量比和LPG迟后甲醇喷射时刻对甲醇掺烧LPG发动机甲醛和未燃甲醇排放的影响.甲醇掺烧LPG发动机中LPG仅起辅助起动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增大LPG与甲醇循环喷射量质量比可使甲醇掺烧LPG发动机着火性能改善,未燃甲醇排放减少,甲醛排放增多;合理控制LPG迟后甲醇喷射时刻可显著改善着火性能,减少未燃甲醇排放,而甲醛排放稍有增加;LPG迟后甲醇在曲轴转角为276°时(上止点前)喷射,缸内最大压力达4.46MPa,未燃甲醇的体积分数减小到1173×10-6.甲醇掺烧LPG发动机时起动工况的甲醛和未燃甲醇排放量随LPG与甲醇循环喷射量的质量比和LPG迟后甲醇喷射时刻的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二烃基二硫是一类重要香料。采用硫酸与 NCS(N-氯代琥珀酰亚胺)反应.得到17种二烃基二硫。其中5种未见文献报道。经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证明其成分和结构与预定的一致。通过反应中间体的捕捉, NCS与 NBS(N-溴代琥珀酰亚胺)对比实验及 NCS最佳用量和反应时间对产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该反应为氧化还原机理。文中还对不同结构硫醇的反应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量子拓扑方法对硫醇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20硫醇的分子结构进行几何优化和量化计算.将量子化学计算的部分结果引入分子的拓扑结构中,构建新型分子量子拓扑指数(QT),与计算所得的量化参数Gibbs自由能(G)、恒容摩尔热容(CV)一起描述硫醇的量子拓扑规律.QT指数不仅能有效地区分硫醇的分子结构,而且能较好的描述硫醇理化性质及色谱保留指数的变化规律.大部分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9.本文对构建的模型采用留一法(LOO)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稳健、合理、有效,该方法有望在物质的QSPR/QSAR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188型单缸发动机燃用液化石油气(LPG)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改进设计了LPG供气系统和原机点火系统,标定了LPG喷射器的流量特性,分析了不同压缩比、点火角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规律.借助设计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发动机各个工况下喷气量和点火定时的控制,并通过试验对发动机燃用汽油和LPG两种情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电控LPG单缸发动机经济性得到了提高,排放性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液化石油气罐泄漏下人防专业队影响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因液化石油气泄漏而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结合液化石油气的主要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明确了液化石油气泄漏后可能发生中毒、闪火、池火和BLEVE爆炸等4种事故。利用ALOHA模拟软件对4种事故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了在不同风速和不同泄漏孔径情况下的事故危害影响范围,明确了泄漏扩散距离与风速和泄漏孔径大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防专业队工程在液化石油气罐泄漏情况下的影响范围,为液化石油气罐泄漏灾害发生时的有利救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LPG浓度对DME/LPG混合燃料HCCI燃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二甲醚(DME)与液化石油气(LPG)的化学反应机理,构建了反映DME/LPG混合燃料均质压燃(HCCI)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采用该机理应用单区燃烧模型对DME/LPG混合燃料HCCI燃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研究了混合燃料中LPG浓度对HCCI燃烧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构建的DME/LPG混合燃料氧化的化学反应机理能够准确预测DME/LPG混合燃料的两阶段放热特性,对低温和高温着火始点的预测很好.模拟结果显示,改变DME/LPG混合燃料中LPG的浓度可以控制HCCI着火和燃烧;在DME中添加LPG可以拓宽发动机的负荷运行范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周期光纤光栅耦合模式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长周期光纤光栅耦合波长的方法.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的实验现象相符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LPG/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液化石油气(LPG)、柴油以及两种LPG/柴油混合燃料(LPG质量分数分别为30%及50%)的喷雾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探讨了混合燃料成分、启喷压力、喷孔直径和喷射背压等参数对喷雾贯穿和喷雾形状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喷射条件下,纯LPG的喷雾贯穿距离最短,蒸发气化速度最快;四种燃料喷雾的贯穿距离均随背压的升高而减少,而其喷雾锥角则随背压的升高而增大;当背压大于LPG的临界压力时,两种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均随喷射压力的上升、喷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背压对贯穿距离、喷雾锥角的影响均大于启喷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