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北方新近系红土的沉积环境,从古生物的角度出发,针对天水-秦安一带新近系沉积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化石组合的典型特征是大量三趾马的存在,同时伴有大量的犀类及长鼻类化石,这一特点与临夏地区极为一致,表明至少在晚中世以前该地区气候还是相当湿润的,无法产生类似黄土的新近系风成红土沉积,这也同时得到邻近其它地区相关古生物证据的支持,古脊椎动物化石证据并不支持红土唯一风成的推论.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2.
嗜食同类在现生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然而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上,却很少发现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证据。2003年4月,在我国辽西地区惊现一件楔齿满洲鳄的化石标本,这是迄今为止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件脊椎动物嗜食同类的化石证据,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最直接和最令人信服的有关化石脊椎动物嗜食同类的证据,同时也是最早的关于脊椎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2004,(5):54-54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所在地,被称为“北京人之家”。周口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了27个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集中点,周口店因化石埋藏之密集,出土古人类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文化遗物之丰富而震惊世界。1987年12月11日,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猿人洞即北京猿人遗址。从大约五、六十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约二十万年前。这个遗址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共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猿人个体),上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层和近20…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9,(7)
继发现山西保德、内蒙古通古尔两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产区之后,科学家在甘肃省和政县发现了又一个中国古生物化石宝藏。中科院、甘肃省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最近对和政县文化馆收藏的1055件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鉴定。这批化石是文化馆近年来陆续从当地私人手里征集来的。通过鉴定,科研人员对和政化石的珍贵程度感到大为惊讶。据古生物学家推算,已发现的和政古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还不到当时活体动物数的1/10~6。据此估算,形成1055件化石,起码得有10亿头以上的活体动物。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物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物保护法》及文博学界将文物视为人类制造物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物遗迹。这种界定的不足在于它同刑法的规定不甚协调。走私文物罪的对象应包括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倒卖文物罪的对象不限于珍贵文物,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是单一的行为。在涉嫌文物犯罪中,被委派作鉴定的专家应来自与文物行政部门无隶属关系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摄影测量以亚毫米精度测绘化石文物正射投影线图的技术方法,南京猿人头骨等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实测结果表明,物方点位测量精度达到0.2mm以内,故亦适合对类似小型目标物的高精度摄影测量。  相似文献   

7.
王董浩 《大自然》2021,(2):30-35
中国中生代的沉积地层分布广泛.随着占亚洲洋的消亡,在中三叠世以后,中国绝大部分区域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形成了大量的陆相沉积盆地,为脊椎动物化石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化石标本中发现了一些病变案例,使得中国的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古病理学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迪 《大自然》2014,(4):70-71
丹江口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化石、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古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淅川中原鸟和"郧县猿人"等众多重要化石以及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丹江口库区在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领域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9.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发现了第四纪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植物化石 ,这些化石对深入研究本区人类早期生活的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动物群演变的影响以及更好地保护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迪 《大自然》2012,(6):25-29
2010年10月,我参加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举办的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第70届年会。赴美之前我就听说过坐落于匹兹堡市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作为北美洲古生物学的发祥地,这里已经成为全球古生物学者心中的圣地。博物馆内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从高大的梁龙到保存最为完整的霸王龙,乃至最新发现的窃蛋龙等一应俱全,丰富的化石藏品吸引着全世界的古生物爱好者。会议结束之前,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博物馆邀请与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研究人员在贵州盘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近鲱形类预言鱼目新属种化石——"奇异盘县鱼"。该鱼种是预言鱼目最原始的属种,为研究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发现于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油柑窝组的一种哺乳动物化石——杨氏路南兽(相似种)Lunania cf. L. youngiChow,这是该区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对该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进一步研究我国南方古近纪哺乳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京附近古砾石层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附近的古砾石层,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在雨花台一带有坚硬、园滑、色泽鲜艳和花纹美观的砾石,称“雨花石”而闻名中外。它是我国东部古砾石层的一种,近来已开始进一步研究,但关于它的时代与成因仍有所争论。关于古砾石层的时代问题,由于过去缺乏化石证据,其时代曾经被推测为始新世——早更新世,长期以来无法确定。近来化石不断发现,对其地层时代的讨论有了依据。自1956年我系发现安琪马化石以来,后又陆续在浦镇发现短腿犀(Bracngpth eriun SP·)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3,(6)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北京天文馆西侧,属自然科学类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这座充满着神秘色彩的青色古堡式建筑系统而翔实地介绍了脊椎动物起源和系统进化发育的历史过程。该馆拥有全国各地区、各门类脊椎动物的化石标本20余万件。基本陈列由“古鱼类馆”、“古爬行动物馆”、“哺乳动物馆”及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出的“恐龙世界”四部分组成,通过实物和其它新颖的展示手段,系统地向观众介绍了史前脊椎动物的起源及其进化历史,展示了我国在各个时期沉积的海陆相地层中保存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及在这一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馆…  相似文献   

15.
近来于黑龙江七台河勃利盆地城子河组中发现了一种大型叶状体苔类化石.借鉴蕨类化石羽状复叶结构的描述方法,提出了一套新的术语并用来准确描述这种苔类化石.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详细研究了这种二歧式分叉的大型叶状体苔类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并与同时代或同分布区的其他苔类化石分析对比后,确定为古似地钱属的Marchantiolites blairmorensis.这种苔类化石在黑龙江的首次发现表明早白垩世M.blairmorensis在中国的分布区已北延至黑龙江东部,亦佐证了城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并推论勃利盆地当时的古生态环境为溪流发育、植被繁盛的湖泊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6.
粪化石是所有脊椎动物的排泻物。文中建议建立粪石科代替粪化石,把不同类动物的粪石均按生物命名法给以属种的名称。文内提出了5个属名,鱼粪石建立5个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古植物学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质确实可以保存为化石。随着相关研究技术的进步,研究发现植物化石中具有和现代植物相似的超微结构。特殊情况下,植物细胞质化石研究能够帮助解决现代生物学中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温和野火在植物细胞质化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一个过去被古生物学家视而不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可能对某些超微结构的固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植物细胞质化石研究把古植物学推向一个新的研究层面和方向,促进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把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引入到了古生物学中。本文回顾植物细胞质化石的研究历程,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距今大约5亿年的寒武纪,生命个体发育发展的完全生命周期在当今的古生物研究者那里一直是缺失的。而今,北京大学的古生物专家从寒武纪的胚胎化石中发现了无脊椎动物蠕虫从受精卵到卵裂(孵化)整个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化石。这一研究成果,离描述5亿年前完全生命周期的预言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薛祥煦教授,现任地质系地史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地层分委会委员,兼任我校研究生处处长。她在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发现,著述较多,成绩显著。50年代中,她曾在学部委员、著名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指导下,进行古脊椎动物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82年至1984年应邀去美国、日本进行科研合作。先后发表论著30余篇;发现并研究了洛南石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猛虎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的状态与原因,探索湘西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方法 观测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剖面的形态结构,以区别食肉类动物群的咬痕与人类打造的印迹.结果 经40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鹿等残骨化石标本断裂痕迹剖面的观测,发现有部分骨化石断裂剖面圆钝,似啮齿动物的咬痕,但大部分骨化石断端剖面呈锥形切削改造,有的双面削刮呈锐利器型,有的存在明显打击或铲刮的 “印记”,初步认为属早期人类制作骨器的遗迹.结论 结合地理环境和地学结构分析,猛虎洞可能属晚更新世(10~5)万年前旧石器人类穴居的营地或系同生代古脊椎动物的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