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机场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4年7月23日广汉机场的一次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受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东退、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下,不稳定能量不断累积,在午后发生了阵风锋天气,温度骤降、风速增大、风向改变,形成低空风切变并引发雷暴发展,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雷暴是危及飞行安全的重要天气之一.利用太原机场1994-2003年10年的观测资料,结合20年观测经验,对太原机场雷暴天气的特点及观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邓兵奎 《科技资讯》2008,(8):232-232
通过对2006年遂宁机场出现的雷暴天气对比《遂宁机场航空气候志》(1986-1995)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对其具体的预报做出经验总结,结果表明:2006年遂宁机场出现的雷暴具有较普遍的气候特征,也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年雷暴日数为近年来较多的一年,雷暴强度较弱,干雷暴较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信号场作深圳宝安机场的雷暴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深圳宝安机场200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近10年来雷暴发生的气候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宝安机场夏季雷暴日500hPa高度信号场共同特征,并根据主成分分析前3个模态归纳出3种易出现雷暴的天气类型:台风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和副热带高压型;其中近10年来副热带高压型在夏季出现的频次最高。从年际变化来看,高空槽、切变型和台风型都是呈减少趋势,而副热带高压型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并有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本文通过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实例来说明在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1天气实例概述以乌兰乌苏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6月13日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为例,对雷暴天气观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  相似文献   

6.
雷暴是一种危险天气现象,它对飞行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雷暴的正确分析、观测,了解雷暴区的天气特征,避开雷暴的恶劣天气,为飞行安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于2001~2005年的5~8月期间的昼间(北京时08:00~20:00时)在绵阳机场出现的雷暴天气,将雷暴发生前12 h内和雷暴发生当时的地面天气形势和高空天气形势进行统计表明:绵阳机场周围的中低空都有槽线或切变线存在;地面气压场主要为匀形场、冷锋、低涡和鞍型场4种型式.针对不同的地面型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的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雷暴概率估计方程.从而找出了不同型式下,影响雷暴发生的关键因子和预报的着眼点,为当地雷暴的概率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8,(4):616-6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郑州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6年6月4日新乡地区一次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背景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层温度平流差动加强了层结不稳定,为对流天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流气流温湿状况及雷暴高压的出流可影响新生对流的发生发展;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统计分析2008—2017年吉安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常规观测气象资料与恶劣天气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江西省吉安桐枰通用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的建设提供基础气象数据与分析,从常规气象、极端气象角度分析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结果发现:1)该地常年平均风力微弱,以N风向和NNW风向为主;2)常年平均气温19.6℃,日最低气温历史极值为-4.5℃,日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为40.7℃;3)降水集中在3―6月,年均降水量1546.4 mm,年均降水日数153 d;4)全年能见度较好,雷暴、积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概率较低且发生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天津机场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6月9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冷涡天气造成,地面暧湿,高空冷空气侵入造成不稳定释放,形成雷暴。雷达图像"V"型缺口显示大风存在,并有降雹发生。这些中小尺度系统有雷暴群、飑线等,它的特点是:尺度小、变化快、发展剧烈,常带来灾害性的大风和局地暴雨甚至冰雹。该文通过多项现代化设备及资料的应用如自动观测系统、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这对于观测员的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现代化观测仪器的配备,大大提高了观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扎鲁特地区2个站点1971-2007年37年逐日雷暴统计资料,建立雷暴日数及雷暴次数的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扎鲁特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扎鲁特地区雷暴分布的地理特征、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月际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初雷和终雷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等结果.  相似文献   

12.
昌都30年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雷电灾害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昌都站1971~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雷暴的年、季、月、日、初日、终日的气候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期、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和强雷暴日数。结果表明:昌都雷暴集中出现在5~9月,尤以7月份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3~20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内;30年昌都雷暴日数(-3.90d/10a)、雷暴持续期(-6.83d/10a)和强雷暴日数(-2.43d/10a)均呈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略有推迟(3.24d/10a),终日有所提前(3.59d/10a)。并从防雷减灾的角度重点针对农牧区提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使用山西72个气象站1971—2004年逐日雷暴资料,分析了山西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北部、山区多,南部、盆地少,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及垂直性特征;REOF分析将山西雷暴异常划分为4个区,分别是北部区、南部盆地区、南部山地区和中部区,近34年来,各区域雷暴特征有较大差异,雷暴日数整体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高原山区有效利用雷暴临近阶段的地面电场数据实现雷电的精准预警,搭建了典型雷暴云和基本山体模型,并结合高程数据模拟了真实高原山区地形,然后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高原山区地形对雷暴云产生的地面电场分布特点和演变趋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本山体表面的雷暴云电场会发生畸变,畸变程度与山体形态和观测位置有一定关系;真实地形表面的雷暴云电场分布因为地貌的高低不平出现起伏波动,但整体趋势与平坦地面情况下基本一致;雷暴云临近观测点时近地电场的演变过程呈现先大幅上升再小幅下降的规律,但观测点地形特征会影响电场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电场联网数据的一致性,扩大雷暴监测范围,讨论了海拔对电场数据的影响及联网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气电场数据的海拔校正方法。采用克里格法对2010年南京地区6~8月的电场数据进行联网实验,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对双单体雷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校正方法能有效地修正电场数据,有助于提高大气电场仪的雷暴监测能力。由于各雷暴发展程度不同,雷暴云电荷结构存在差异,导致雷暴回波强度与电场分布不一致,甚至会出现互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神州飞船发射与回收场雷暴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内蒙古115个气象站1971-2007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数理统计SAS软件、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神州飞船发射和回收场雷暴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发射场和回收场雷暴日数差异明显,发射场属于少雷区而回收场雷暴较多;回收场区域雷暴近37年来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呈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2.07d/10a,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场区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分别占全年的85.33%、76.42%;发射场一天当中在16-17时段雷暴活动最为频繁,年均发生2.2次;而回收场14-15时段雷暴活动最为频繁,年均发生14.9次.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两场区雷暴都具有2a、4a的短周期及20a的长周期震荡变化,回收场区域雷暴的短周期振荡变化更复杂.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地区雷暴及其地闪特征,对2013~2017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典型强雷暴过程的地闪和雷达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研究了24次以负极性闪电为主的强雷暴过程,分析表明:所有雷暴最大回波顶高均超过7 km,第一次地闪为正地闪的雷暴其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高明显高于第一次地闪为负地闪的雷暴过程。以地闪极性和频数差异将雷暴分为负地闪雷暴、正地闪雷暴、多地闪雷暴三种类型。负地闪雷暴过程中闪电数量较少且大多发生在雷暴成熟阶段;正地闪雷暴过程中闪电数量在几十次左右,主要发生在成熟阶段后期和消散阶段;多地闪雷暴在初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都有闪电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三类雷暴强反射率中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也有不同,地闪数量多的雷暴比地闪数量少的雷暴有更长的移动距离,负地闪雷暴较正地闪雷暴有更快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勐腊县1957—2011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倾向率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勐腊县近55 a雷暴的气候趋势、时空分布特点及不同保证率下的雷暴初终日期.结果表明,勐腊县各月均有雷暴发生,雷暴日数发生最多是4—10月,占全年的90.2%.勐腊县年雷暴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减幅最明显的是夏季和秋季,每10 a的雷暴日数减少4 d左右.勐腊县雷暴初日有退后的趋势,8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日期是1月12日,终日日期是12月16日,5%保证率的雷暴初日日期是3月19日,终日日期是10月7日,5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日期是1月31日,终日日期是11月13日.  相似文献   

19.
基于珠海市近33a雷暴日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累积距平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珠海市雷暴日的演变趋势、周期变化和突变特征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珠海市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半年偏多,冬半年偏少;(2)雷暴日的年际变化表现为下降-上升-平缓的演变特征,而且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都有明显的周期变化;(3)四季雷暴日的年际变化不同,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趋势,而夏季为上升趋势,并通过99%的信度检验;(4)四季雷暴日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不同,春季周期振荡在4~6a的时间尺度最为剧烈,夏季在6~8a的时间尺度上,秋季从高频到低频都有明显的周期振荡,冬季各个频率上的周期振荡都较为明显,2000年之后周期振荡有转弱的趋势;(5)M-K突变检验表明夏季雷暴日在1994-1995年有突变现象。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珠海地区雷暴的变化特征,对科学防御雷暴灾害、科学规划和设计雷电防护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环境温湿配置对雷暴云微物理、电过程及闪电的影响,本文利用法国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eso-NH,通过改变该模式初始各层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南京地区雷暴云云微物理过程及闪电活动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大气低层、中低层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对雷暴云中对流强度,电场强度及分布,4种水成物粒子(雨、冰晶、雪、霰)的分布及其所带电荷量和总闪电数造成了较大影响;在低层和中低层增湿对雷暴云及闪电发生的增强效果要好于增温;在中层和中高层,降温对雷暴云及闪电发生的增强效果要好于降湿。结果表明,对低层、中低层大气环境温湿层结的影响能显著地改变雷暴云的云微物理过程,影响起电和放电,并剧烈地改变闪电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