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低比转数自吸泵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叶轮的叶片出口角β_2及叶片出口宽度b_2的选取对低比转数自吸泵的性能影响尤为显著.现仅在其它几何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就β_2及b_2两个几何尺寸的变化对泵性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低比转数自吸泵由于自吸缘故多了几个损失,所以效率要比普通离心泵要低。要提高自吸泵的效率,可以通过试验研究,结构改进和设计计算方法的修正。其中设计方法的修正尤为重要,因为光从结构上想办法仍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必需设计方法上的改进。增大流量设计法——即按普通离心泵速度系数设计法以增大设计流量的办法进行计算。这样设计出来的自吸泵效率可以提高。这种方法运算简便。曾参加2ZX-35自吸泵研制的有顾瑞康,蒋履祥两位讲师及南京市机械研究所王载庭工程师,高原技术员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用二元理论设计混流泵的方法.应用该理论设计了比转数为500的蜗壳式混流泵.试验结果,泵的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将一台没有自吸能力的6吋单级单吸离心泵在不影响原泵性能的情况下改制成功为一种结构简单的外混式双蜗壳自吸离心泵,并对泵的自吸性能进行了理论探讨,导出了在任意安装高度下泵的自吸时间和泵在不同转数下所能达到的最大自吸高度的计算公式。指出了计算值和试验值的自吸性能曲线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了蜗壳式混流泵的准二元理论设计方法;推导了叶片轴面流线方程;分析了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文中以比转数为400的混流泵作实例,在计算机上算出了结果。  相似文献   

6.
首先介绍了泵的现代多工况设计理论,并对其广义和狭义的范畴进行了定义.明确了狭义多工况设计的设计准则和优化目标.然后根据某具体两用自吸泵的喷灌与滴灌的时间比例,建立了以总能量消耗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两用自吸泵两工况优化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传统设计方法预测得到所有可能的性能曲线,为满足两工况的设计目标,根据蜗壳对泵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蜗壳的设计进行了调整.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D)对设计得到的自吸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泵运行时,流线和压力分布均匀,满足大流量滴灌和小流量喷灌的设计要求,且外特性曲线达到设计要求,故所设计的喷灌与滴灌两用自吸泵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华东水利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了"低比转数自吸泵叶轮几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自吸泵叶轮》.该文介绍了在泵的其他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叶轮叶片的出口角β_2和叶轮叶片出口宽度b_2对自吸泵性能的影响尤为显著,得出了三个结论(其中两个为推荐值),读《自吸泵叶轮》一文后,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提出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自吸泵的自吸机理.以外混式自吸泵为研究对象,利用CFX仿真软件中的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和k-ε湍流模型,并结合网格滑移技术进行自吸过程非稳态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时刻下泵内气液两相体积、液相速度、出口气体体积分数和压力的分布情况.同时改变非稳态模拟的时间步长及总时长,监测自吸过程叶轮及蜗壳内监测点的压力变化.结果表明:自吸泵的吸气与排气主要集中在启动过程的初期和中期,叶轮入口和泵出口的气体体积分数分别超过60%和75%;叶轮出口的气液混合带导致了叶轮出口到蜗壳内侧大片区域内的流动紊乱现象,降低了叶轮的做功能力,进而影响了泵的正常排气;叶轮监测点压力脉动幅值与距叶片工作面的大小有关,蜗壳内监测点压力脉动幅值与距叶轮外缘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回流孔位置及面积对立式自吸泵性能的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得出的经验公式,自隔舌起沿叶轮旋转方向旋转不同角度,在蜗壳侧面设计了15种回流孔位置方案,在200°处设计了10种回流孔面积方案.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各设计方案进行了全流域数值计算.计算结果显示:设计工况下,回流孔位置对立式自吸泵效率的影响在2.1%以内,对扬程的影响在5.3%以内;回流孔面积对立式自吸泵效率的影响在2.8%以内,对扬程的影响在3.4%以内.在泵正常工作阶段,回流孔外侧气液分离室中的流体速度很小,基本静止,类似于静压墙的流体阻断了蜗壳内部流体的外泄漏,减少了立式自吸泵内部能量的损耗.在立式自吸泵正常工作阶段,回流孔位置及面积对水力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自吸泵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特殊离心泵,其水力性能相比同比转速下的离心泵较低,本文通过改变自吸泵气液分离室两侧的形状来提高其水力性能.基于CFD软件Fluent,采用k-ε湍流模型,对改型设计前后的外混式自吸泵进行了全流场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经过改型设计,泵的扬程和效率均得到提高;泵腔内的流线平稳整齐,流场得到改善,液体介质流动阻力减小;泵腔内液体介质流动湍动能耗散率减小,紊乱程度降低,能量损耗减少.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一种常用的立式外混式自吸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稳态数值模拟手段,探索自吸离心泵起动后气液两相流动的瞬态过程.研究采用了接近真实自吸情形的设置,选取一段吸入管路充满空气作为模拟计算的初始条件.计算得到了自吸泵内气液两相分布、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与时间的关系,叶轮入口和泵出口处气液相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由此可估算自吸时间.计算发现泵吸入和排出气量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泵起动的初期,叶轮入口和泵出口处的瞬时含气率分别可达到30.9%和20.2%.此外,蜗壳开孔起到分流排气的显著作用,孔口排气量占整个蜗壳排气量的20%~25%.本文所采用的模拟方法和结果对于研究自吸泵自吸过程和自吸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自吸泵叶轮气液混合能力对自吸性能的影响,在叶轮原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叶片不同进口边位置的5种模型方案.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对不同方案全流域进行三维定常数值计算,研究对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350WFB-1200-50型外混式无密封自吸泵,初始条件设定进水S型弯管中含一定体积的空气段,出口处设置含气率监测点.结果表明:针对中高比转速叶轮,进口边沿后盖板位置向出口前掠,使得叶轮进口边工作时对流体分时加载,可以有效提升叶轮的气液混合能力,从而缩短自吸泵的自吸时间;在一定前掠角度范围内改变进口边位置对自吸泵的扬程和效率影响不大,但是当叶片进口边向出口位置前掠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自吸泵扬程明显下降;当叶轮进口边前掠10°时,额定工况下自吸时间缩短25%,自吸性能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大型轴流泵站双向流道设计及泵装置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双向流道型线设计方法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灌排结合低扬程大型轴流泵站的新型平面蜗壳双向流道及其设计方法 ,并结合魏村泵站模型试验对平面蜗壳双向流道泵装置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流道流线平顺 ,泵装置运行稳定 ,装置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双蜗壳离心泵在启动过程中蜗壳内部液体瞬态流动特性和隔板处的压力脉动特性,以一台比转速为90的双蜗壳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循环管路系统,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应用ANSYS CFX软件对双蜗壳离心泵及循环管路系统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分析了启动过程中蜗壳内部流场演化规律和外特性变化趋势,并对隔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射流式自吸离心泵性能,以1台比转数为34的射流式自吸离心泵为研究对象,从试验与数值计算2个方面对比分析6叶片(6个长叶片)与8叶片(4个长叶片和4个短叶片)在2种条件下模型泵的外特性及噪声特性的变化规律。基于试验泵测试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实验平台,实现射流式自吸泵性能参数以及内声场噪声的同步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优化模型的扬程较原模型提高12.6%,效率提高0.8%;射流泵内部水动力噪声降低1.6%,外场流动噪声降低2%左右。  相似文献   

16.
大型轴流泵站双向流道设计及泵装置特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双向流道型线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灌排结合低扬程大型轴流泵站的新型平面蜗壳双向流道及其设计方法,并结合魏村泵站模型试验对平面蜗壳双向流道泵装置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流道流线平顺,泵装置运行稳定,装置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多级自吸泵在节能与操作简便方面的实用意义,并且利用外混式自吸原理,将一台普通节段式多级离心泵改造成一台多级自吸离心泵,同时保持了原有的性能和安装尺寸。还分析了两端轴封漏气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一种气泡在外混式自吸泵内运动的计算模型。用数值方法分别对不同情况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气泡初始直径影响其运动轨迹;转速越高,分离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双向平蜗壳流道泵装置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灌排结合低扬程大中型轴流泵站的新型双向平蜗壳流道,并结合魏村泵站模型试验对双向平蜗壳道泵装置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泵装置综合性能曲线,结果表明:流道流态平顺,泵装置运行稳定,效率较高,该成果不仅为魏村泵站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对今后同类泵站流道的选型设计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离心泵水力损失的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当前离心泵水力损失计算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划分了离心泵各过流部件内水力损失的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离心泵吸入室、叶轮和蜗壳内水力损失的计算模型.通过对大量优秀离心泵的实际计算和理论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按比转数、流量和转速分类,以比转数为自变量的形式给出了离心泵各损失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准确可靠且适用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