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安徽科技》1999,(9):33-34
一、历史回顾 建国初期,国家没有制定明确的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 ——1956年1月31日,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由中央主管科学工作的陈毅和副总理兼计委主任李富春具体领导,召开动员大会,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历时7个月,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它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制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并确定了13个优先领域、57项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 ——1961年7月,在聂荣臻同志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党组制定并  相似文献   

2.
<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是我国建国以来提出的第一个科技规划.其中,计算技术被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计算机工业由此发端,并在今后的几年中得以快速发展.本文重点回顾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在其影响下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宜宾科技》2007,(1):8
《宜宾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宜宾市人民政第59次常务会审定批准后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是根据宜宾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四川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宜宾市科技工作实际编制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政策回顾 (一)初建阶段(1949—196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明和发现,普及科学知识”,这是建国时我国科技工作的指针。为适应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应的组织。1949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4年设立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并确立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我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至于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出台,随之制定了(1963年-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5.
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4万多字的《规划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06年新春伊始,经过长期准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此前,为配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关系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进程,为此,本刊特开设专栏,请教育部科技委的主任、副主任对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规划进行逐一解读。作为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院士不仅是教育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者之一,他还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能源组规划纲要的制定,本期,我们请倪维斗院士为我们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现实意义以及能源领域未来十五到二十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06,(10):31
近日,《中共芜湖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芜湖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以下简称《创新决定》和《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保障合作各方知识产权权益,科学技术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促进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渝生 《科技馆》2006,(2):13-16
最近,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两个《纲要》的发布,不仅描绘了未来15年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而且也吹响了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进军号角。  相似文献   

10.
《辽宁科技参考》2005,(11):21-2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国务委员陈至立为副组长,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正部级领导同志为成员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规划工作。历经两年多时间,组织了2000多名专家学者(院士147人),完成了《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专题报告》等20个专题研究报告.编制了{2006—202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温家宝总理充分肯定了规划工作。指出:此次规划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之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成为新时代发展重要任务。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对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历程和主要大事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实践出发,对未来进一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经过70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国海洋科技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引导和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时代,中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应该回到创新的内核,即海洋科技的创新发展,其着力点有3: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三是政府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政策逐渐形成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科技政策体系走向成熟和完善。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要科技政策历程,发现中国科技政策具有从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转变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鲜明特点,科技政策的核心是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这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文化作为一个新型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体系 ,具有普适性、基础性和能动创造性等特点 ,它通过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科技文化与科技教育、科技发展的互动 ,指出在强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今天 ,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用近5年的多项科学技术统计数据,呈现出了台湾科技发展现况;并介绍了未来3年台湾科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政府关注的中心议题 ,科技发展战略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动态平衡的角度 ,提出自适应科技发展战略 ,并对战略选择、战略构成、战略管理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了“冷战”以来美国主要海洋科技政策,发现具有系统协调、涉及面广、重点突出等特征,与之相比,中国海洋科技政策及海洋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管理工作分散、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海洋人才培养滞后、优先研究计划不完善等问题。为加快实现海洋强国梦想,今后中国在海洋科技政策制定上应注重加强统筹协调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率;注重形成多渠道融资机制;加强海洋终身教育与高端人才培养;完善优先研究计划,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政策是持续创新的过程。阐述了新中国70年科技政策的持续创新及其发展阶段、理念、举措及成就。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将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更强大的动力。基于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宁波市深入实施“科教强市”一号工程,率先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以及“十五”期末宁波科技发展的总目标及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出台为标志,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 通过分析政策执行、 主体责任、 科技工作者伦理素养等几类突出议题, 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方针与主要原则。认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是以促进向善、 负责任的科技发展为目标, 推动形成多方共治、 共同担责的科技伦理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科技大国,美国的国家科技计划优先领域选择体系相对成熟,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分析和研究美国的国家科技计划优先领域选择,对于新时期我国国家科技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分析美国2005~2009年的各层次国家科技计划优先领域选择,总结其特点与趋势,并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