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全球价值链迅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研究汇率波动对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汇率波动对出口和部门进口的影响,进而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所受的影响.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比对出口额的影响更大,除了影响出口中的直接增加值之外,汇率波动还会影响进口品和国内品之间的替代,进而影响国内品中间投入结构和出口中的间接增加值.分贸易方式来看,汇率波动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影响更大,加工贸易在有限程度上缓和了汇率波动对总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对部门出口增加值而言,进口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部门所受影响较大,加工出口比重高的部门所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使用假设抽取法测度了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需求的三个指标,即出口中被一国和地区直接使用的国内增加值(vaxd),出口中被一国和地区用于消费的国内增加值(vaxc)和出口中被一国和地区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国内增加值(vaxp)的区域和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中国行业出口特征,贸易政策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特征的变动对出口国内增加值需求变化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区域分布方面,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在结构特征方面,被一国和地区直接使用的国内增加值和被一国和地区用于消费的国内增加值在对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出口中占据较高比重,而被一国和地区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很低.对变动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先进货物行业和现代服务行业出口占比提升对出口国内增加值需求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特征方面,全球价值链相对前向参与度增长率和全球价值链相对地位增长率的提升均对三类出口国内增加值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出口中被一国和地区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国内增加值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含所有制结构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不同类型需求驱动中国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增加值形成的模式.主要结论为,中国内资企业在提供最终需求品时对自身增加值形成的驱动效应十分显著,中国外资企业通过最终品供给对自身增加值形成的贡献较大但低于内资企业.国内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在中国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总增加值中的占比最高且逐渐增大,而国外中间需求、国外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比例较小并不断下降.各类需求对中国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增加值影响乘数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之外世界各经济体市场需求的转型升级,将通过逐渐变大的乘数对中国内资企业增加值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虽然中国外资企业的本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核心生产活动大多还是在其内部进行,外资的溢出效应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4.
贸易自由化和资本全球化同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以资本为代表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导致现有的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加值核算难以界定经济收益的实际归属权.本文通过编制区分企业所有权性质和贸易方式、反映生产要素国别属性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基于国民收入视角探究各类企业出口经济收益的异质表现,并从时间维度和行业、贸易伙伴层面实证分析中国出口经济收益的变动趋势和组成结构;借助外国国民收入测算方法,本文还将提出新的外资渗透率度量指标并用以分析中国的出口外资渗透程度.本研究对于客观认识中国的出口经济收益和出口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了需求侧的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度量方法,建立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变化的贡献率分解模型,以及包含碳排放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增加值系数和最终需求4类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1998-200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代表性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完全碳排放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完全增加值重心在发达国家,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贡献仍来自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各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出口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并带动了整体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碳排放系数仍是促进需求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他3类因素对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国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针对美中贸易差额不断扩大而美国日本在华直接投资(FDI)与日俱增的特点,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文章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美日在华直接投资与美中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989-2006年,美中贸易和美日在华FDI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美日在华FDI对美中贸易总进口尤其是工业品进口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美中贸易总出口尤其是工业品出口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中贸易逆差的扩大.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引入FDI、实际汇率等变量,运用Panel Data方法进一步对美国在华制造业FDI对美中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力进行估计,发现流入中国制造业的美国FDI与进口呈正相关、出口呈负相关,即美国在华FDI越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制造品将越多,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制造品将相对减少,进而恶化了美中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美中贸易差额不断扩大而美国日本在华直接投资(FDI)与日俱增的特点,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在华直接投资 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文章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美日在华直接投资与美中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1989--2006年, 美中贸易和美日在华FDI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美日在华FDI对美中贸易总进口尤其是工业品进口产生 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对美中贸易总出口尤其是工业品出口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中贸易逆差的扩大. 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引入FDI、实际汇率等变量, 运用Panel Data方法进一步对美国在华制造业FDI对美中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力进行估计,发现流入中国制造业的美国FDI与进口呈正相关、 出口呈负相关, 即美国在华FDI越多,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制造品将越多, 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制造品将相对减少, 进而恶化了 美中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8.
作为潜在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应对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一项重要策略,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谈判的迅速推进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议题,然而目前却鲜有研究在量化贸易便利性的情况下测算RCEP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本文利用改进的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以时间成本量化贸易便利性,分别模拟了RCEP成员之间"关税削减"情景和"关税削减+时间成本削减"情景.发现关税削减只能使中国的GDP增长0.14%.然而,如果将时间成本的削减也纳入考虑,在"冰山效应"的拉动下,中国的GDP将增长1.41%,达到关税削减情景的10倍之多.此外,中国的消费、贸易及大部分行业的生产也都会因此受益.这说明贸易时间的减少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说明忽视时间成本的定量研究严重地低估了贸易自由化潜在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将贸易引力模型扩展并应用到中国港口城市交通运输成本和效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中. 并基于我国四大港口城市出口到32个国家和中国香港的1997-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可总结为3点: 1)我国公路运输成本和港口效率是影响我国贸易扩展的主要因素. 在控制了贸易引力模型中的其他相关变量, 我国港口城市公路运输成本每增加10%, 将减少出口贸易额大约9%; 港口效率每提高10%, 将给中国出口带来7.2%的增长; 2)公路成本、铁路成本和港口效率代理变量的总弹性在中国出口亚洲子样本模型中弹性最大, 这3个变量对中国出口欧洲和美洲的影响与总样本模型结果相似, 弹性不同主要来自于港口效率指标在不同模型中的不同影响, 表明我国港口效率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出口份额, 而且还对我国出口结构产生相应地影响; 3)在控制了贸易引力模型中的其他相关变量, 公路成本、铁路成本和港口效率代理变量的总弹性为1.66, 几乎是平均工资弹性的3倍, 表明有效地利用和提高我国不同运输模式的运作效率是保持和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把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协整理论与冲击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服务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业发展是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短期看,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波动受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出口短期变化的影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的短期均衡调整力度更为显著。同时,冲击分解结果表明,来自服务业发展的冲击对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变化的贡献率都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最终需求对经济拉动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发现2002年到2007年最终需求对中国GDP的拉动效率有所下降,为分析其下降的原因,文章针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 该方法将列昂惕夫逆矩阵分解为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并分解出了各个区域对拉动效率下降的贡献. 研究发现内资企业国内品增加值率下降和最终使用结构变化是最终需求对GDP拉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外资企业产品对进口品的替代则有利于提高最终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效率.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mploys the schemes of structural change test on time series of export, import, and net export of China sampled from January 1981 to December 2006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policy on the foreign trade. By constructing test models, Critical values for unit-root test against piecewise-trend stationarity with two endogenous breakpoints are created for all the six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on Mont Carlo simulation. It was revealed in the result that although the import from 1981 to 2006 was a unit root series determined by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y, the export was a piecewise stationary series that suffered two or more breaks, one of which was collected in mid-2001 associated to the entrance to the WTO, and the others on February 1994, July 19967, and November 1997, respectively correlated to their corresponding events.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一种新提出的产业转移价值量核算方法,对2000-2007年及2007-2014年世界产业转移进行了核算,对我国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典型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在两时期的转移路径进行分析,为这两个行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提供了若干建议.结果显示,对于"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加强本土产品对进口品的替代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最有效手段;此外,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与欧洲经济体分别是其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主要潜在外需增长点.对于"纺织业",合理有序组织产业对外转移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在对外转移的进程中,严防产业空心化是重中之重;在对外转移的承接国选择上,除了发展中经济体,还可以考虑具有传统"纺织业"比较优势的老牌新兴经济体.  相似文献   

14.
supported by the Taishan Schola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y Shandong Government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s.61120106011 and 61203029  相似文献   

15.
张荣  李山 《系统管理学报》2021,30(4):729-742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但与欧盟相比,其天然气储备水平很低.为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以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中国天然气储备水平未来将会有明显提升.天然气储备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天然气进口需求的变化,进而通过中俄管道天然气的贯通影响欧盟天然气的进口策略.旨在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天然气储备偏好变化对不同信息结构下天然气进口博...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基于符号约束识别的GVAR模型,并用以考察中国和美国的信贷市场冲击对全球41个国家的不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紧缩性信贷市场冲击对本国实体经济有显著的负效应,但仅限于短中期;而美国信贷冲击对本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具有相当大且持久的负影响.中国信贷冲击的跨国效应较小,且主要通过贸易渠道.中国信贷市场的本国冲击能解释中国产出近10%的波动,但无论是本国效应还是跨境传导,总需求冲击仍是驱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uggests an extending conventional gravity model design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effect of transport costs and port efficiency on China’s export flows. It shows that factor endowment and transport costs variables affect export trade value in directions that New Trade Theory (NTT) predicted. Also,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transport costs on trade, variables in traditional gravity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in both magnitudes and directions. Moreover, more than 22% of the variation in Chinese export trade can be explained by those three variables alone. The finding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plains how seriously transport costs and port efficiency affect China’s export growth by comparing effects of labour production factor costs on external trade. It suggest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port efficiency and reduction of road transport costs play a vital role in China’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arket.  相似文献   

18.
区分内外资企业和贸易方式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投入产出模型-区分内外资企业和贸易方式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中国内资企业和 外资企业在生产技术、消耗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差异,以及出口中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差异,将国民经济细分为6个部分. 在编制完成的中国2007年42部门区分内外资企业和贸易方式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文章分别测算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以及两者间的相互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