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针灸经临床实践已证明其疗效,然而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磁刺激穴位为研究针灸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采集安静状态和磁刺激内关穴(PC6)状态的脑电(EEG)信号,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相关维数)和互信息方法构建脑功能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所构建脑功能网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安静和磁刺激两种状态下的脑功能网络的拓扑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磁刺激内关穴构建的脑功能网络与安静状态相比,其拓扑结构发生了改变,网络连接增强,信息传输效率提高,并且"小世界"属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如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森林效益计量研究文献,结合世界各国的森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生态公益林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初步构建了我国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多发颈椎病,而针灸是一种治疗该型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查阅近5年的有关文献,从毫针、电针、水针、温针、针刀、针药等多种方法及依中医辨证分析等多种选穴方法,总结出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近况。发现目前国内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尚无统一的临床疗效标准,且有关针灸治疗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较少。总的来看,如何统一疗效的判断标准,寻找客观的实验观察指标,确定更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研究需要关注与解决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健  王颖 《科技信息》2007,(19):244-244
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针灸学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对近年针灸在养生中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针灸养生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规律,溯源腧穴原始定义,提出腧穴敏化论,创新热敏灸新技术,循证评价疗效,进行基础研究,构建热敏灸理论新体系,展示了热敏灸开辟人体机能体表热敏调控的新天地。分析表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对运动所致踝关节扭伤的疗效.笔者采用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进行综合治疗,并分别以二甲亚砜凝胶和针灸作对照.结果表明: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4% ,二甲亚砜凝胶组为80% ,针灸治疗为66 % ,3 组用药过程均未见明显副作用.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疗效优于单用二甲亚砜凝胶和针灸.  相似文献   

7.
 中医针灸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研究证实,针灸通过体表刺激将信息传输到人体,在脑内整合处理,进而输出指令,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整体功能,达到改善机体状态、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神经调控技术风头正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6年开展一项名为“刺激周围神经治疗疾病”的计划,该计划类似于电针疗法。本文就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针灸与脑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特征总结,从神经调控角度阐释针灸的效应机制。理解针刺调节中枢及外周运行机制,将对针灸神经调控技术的人工智能化研发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整合发展态势愈加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引领医学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学的先导学科,针灸器具和技术的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关键。从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看整合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古术新知”的核心就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彦红 《甘肃科技》2022,(12):120-122+126
探讨温针灸康复理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选取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康复治疗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设计的康复治疗方案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前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后者则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中医温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康复者的治疗效果、盆底肌力变化等生活质量指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5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者盆底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恢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温针灸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综合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有效性相比单一治疗措施,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1966-2008.5)、EMBASE(1974-2008.5)、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1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8.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5)、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08.5)等数据库。收集有关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Handbook4.2.6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4.2.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409例患者),其中2篇为RCT,4篇为quais-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联合药物组与单纯药物组相比,在类风湿因子变化、晨僵时间变化、双手的平均握力、血沉变化和有效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关节肿胀指数、C-反应蛋白(CRP)、关节压痛指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个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总体来看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2个研究报道针灸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RA疗效优于单纯药物,但鉴于纳入研究少、质量低,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医研究是一个“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归临床的循环。作为中医体系一大分支“针刺”,深入研究的前提即是其相对明确的疗效。通过梳理“针刺治疗便秘”的成功案例研究,结合临床科研经验,分析了现代针刺的研究思路。中医疗效来源于大量临床经验,因此临床疗效观察大多作为针刺临床科研第一步,初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穴方优化选择,得到疗效最好,临床最容易操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进一步采用与安慰剂对照的优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针刺的净治疗效应;针对不同类型疾病,可选择与“金标准治疗”对照的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针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恢复期贝尔氏麻痹(BP)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恢复期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采用透穴刺法;对照组30例以普通针法治疗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同时对二组患者疗前、疗后的面神经电图(ENOG)进行研究。结果:透穴刺法组治愈率为90.91%,普通针法组为70.0%,其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33%;ENOGCAP明显提高,疗前、疗后及与普通针法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透穴刺法治疗恢复期BP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属于中医“血证”等范畴。我们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约70%的RITP患者具备“气阴两虚、血瘀内阻”证候,故确立“益气养阴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并以“益髓颗粒剂”为治疗药物,治疗41例RITP患者,显效2例,占4.88%;良效13例,占31.71%;进步22例,占53.66%;无效4例,占9.7%;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36.59%与90.25%。  相似文献   

14.
 “百病生于气”见于《素问·举痛论》,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气的含义及气机失调致病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百病生于气”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的结论,情志因素、精神心理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分析认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对于针灸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针灸诊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气”“调神”,这是针灸取得佳效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自春秋战国至今,针灸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传统针灸学体系、现代针灸学体系和后现代针灸学体系,论述了这3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所处时代的多学科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内经》成书时代盛行的是道家的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传统针灸学体系中,许多关键问题都是运用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来解释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则是对针灸疗法进行解剖学角度的、生理学角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神经生物学角度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关于经络问题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则更为广泛;后现代针灸学可以理解为系统针灸学,是在反思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缺陷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过程。未来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仍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立足当前中医、针灸理论建设与临床发展实际,分析了针灸、中药内服理论与方法的差异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分析表明,针灸和中药内服在切入方式、效应机理、辨治视角等多个方面均有不同,二者联合应用能补充彼此之不足,具有较大临床优势;药物外治法是针药结合的重要研究向度。  相似文献   

17.
温针传热研究与电子温针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针临床疗效显著、应用范围广,但其操作有许多不便之处。温针疗效来源于针刺手法和温热刺激,艾炷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其热量传递过程,并模拟温热刺激,研制电子温针。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温针稳定工作时组织内的温度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毫针微型加热装置。研究认为由于金属针身的快速导热能力,组织内的热量主要集中在针身和针身附近,从而热量能更加有效地作用于穴位,获得更好的疗效。针身的热传导在组织内传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研制的电子温针依靠针身传导热量到穴位处,使皮肤进针点的温度根据临床治疗要求在37~45℃范围内可调。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针灸的学术传统,认为由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针灸传统一直在不断变化。秦汉时期,针灸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实用,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金元时期,由于儒家理论的影响而变得死板固化;民国以来,科学化是针灸的主要学术思潮;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灸又回到了金元的传统。临床针灸医生则一般采用中西医兼用。西方有科学针灸和传统针灸两个不同方向的流派,分别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针灸的学术形态都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