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为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的效果,开展不同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min,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受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MESSS)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3组的显效率为46%、52%和58%,大部分指标也显示随留针时间延长而改善幅度较大的趋势。结论:针刺治疗缺血 风留针时间与疗效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2000年8月~2006年5月,采用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要求针灸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凡在2003年8月之前就诊者采用传统针刺法,之后就诊者采用头皮针配合传统针刺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35~82岁,  相似文献   

3.
分析2014—2019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为构建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试验的核心指标集和选择临床研究测量指标提供借鉴。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检索并筛选出相关RCT,整理指标域、统计频次排前10位的指标,利用R语言绘制年份和结局指标的折线图,利用VOS viewer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不良反应是最受关注的结局指标类型,关注免疫分子的研究基本不关注中医症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对于中医特色指标关注度不高,今后可以增加对中医特色指标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预针刺机针板刺针排列的最优设计.这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最优化问题,其目标函数是一个取值离散的不连续函数.通过权函数,将多目标问题化为单目标问题,并采用积分型总极值方法,得出最佳设计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最优方案能使无纺织布网层上针点分布的均匀性及针刺效率匀比由国外引进的BG311型预针刺机相应指标好.文中提供的优化设计方案和有关指标的分折方法可供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假雷目标拖曳系统对于水声对抗器材的研制、湖上测试及指标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假雷目标拖曳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流程,提出通过电动绞车拖曳假雷目标实现高速近距离穿越水声对抗器材样机的试验方案,同时完成对假雷目标的水下探测与跟踪,从而达到对水声对抗器材样机测试与考核的目的.在阐述假雷目标拖曳系统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试验总体布置方案与试验测试方案.经实航试验验证,总体布置方案、测试方案及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参考性.  相似文献   

6.
 立足当前中医、针灸理论建设与临床发展实际,分析了针灸、中药内服理论与方法的差异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分析表明,针灸和中药内服在切入方式、效应机理、辨治视角等多个方面均有不同,二者联合应用能补充彼此之不足,具有较大临床优势;药物外治法是针药结合的重要研究向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医研究是一个“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归临床的循环。作为中医体系一大分支“针刺”,深入研究的前提即是其相对明确的疗效。通过梳理“针刺治疗便秘”的成功案例研究,结合临床科研经验,分析了现代针刺的研究思路。中医疗效来源于大量临床经验,因此临床疗效观察大多作为针刺临床科研第一步,初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穴方优化选择,得到疗效最好,临床最容易操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进一步采用与安慰剂对照的优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针刺的净治疗效应;针对不同类型疾病,可选择与“金标准治疗”对照的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针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透明词和衍生假词(由不透明词词素颠倒而得的假词)的词汇判断任务,来考察真假词的N400词汇效应,不透明词和衍生假词的运用排除了各种语义整合难度的差异对N400的影响.研究发现:衍生假词比不透明词诱发了更大的N400,而且无论真词是否透明,假词总比真词诱发更大的N400.  相似文献   

9.
 蚊子能够依靠一个大长径比的高弹性、高强度的天然“微针”——口针无痛地刺入人体皮肤并吸食血液,且刺入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任何强度问题。本文设计1套高精度微力测量系统对蚊子口针刺入皮肤的刺入力进行在体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蚊子口针刺破皮肤时的刺入力仅约16μN,而且蚊子在进一步的刺入皮肤过程中,口针作用力还将进一步减小并保持在一个极小的值(甚至接近零)附近上下波动,而采用同样实验方案测量的特制人造针头(尖端曲率半径仅约1μm)的刺入力可达165mN,且随着刺入深度的增加人造针头作用力还将继续增加。通过对蚊子口针的刺入机制分析,发现蚊子口针的微纳观结构及特殊的刺入方式是使其刺入皮肤超级省力的根本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微针给药系统及微针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总结我国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多种选择。系统检索CBM、CNKI、万方和维普,纳入针灸、针刺、针药联合等治疗慢性胃炎的相关原始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运用Excel进行结果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85篇,观察性研究66篇,随机对照试验中,25篇提及了随机的方法,2篇提及了盲法,仅1篇提及了分配隐藏;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使用最多的穴位是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以及脾俞。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特别针对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以及脾俞。国内相关文献数量庞大,但质量却较低。  相似文献   

11.
 针灸疗效得到世界公认,但如何传承数千年针灸的治疗经验和标准化针灸刺激手法,尤其是临床上如何确定有效的针灸刺激量,成为针灸研究、应用,乃至向世界传播的难题。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针刺得气的现代研究进展,思考了得气理论的意义,并提出得气是针灸取得最佳疗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作用及评价针灸疗效时,得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的见解。针灸临床试验应进一步纳入得气的客观量化评价体系,科学地探索得气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阐明得气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2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接受药物治疗配合心理行为治疗,B组接受药物治疗配合针灸治疗,C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Conners多动指数治疗前后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C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治疗前后CIH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IH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C组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观察发现3组患儿均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B组较A组、C组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少。结论:3种治疗方案均能显著改善多动症患儿的症状,且行为治疗增强专注达临床疗效的效果明显,而针灸治疗减少专注达不良反应效果明显,可将行为治疗、针灸疗法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运用为科学阐释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无创性、可视化的研究手段,但是由于脑功能成像和针刺操作的复杂性,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就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中样本量、受试者纳入和针刺操作等方面讨论其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恢复期贝尔氏麻痹(BP)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恢复期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采用透穴刺法;对照组30例以普通针法治疗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同时对二组患者疗前、疗后的面神经电图(ENOG)进行研究。结果:透穴刺法组治愈率为90.91%,普通针法组为70.0%,其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33%;ENOGCAP明显提高,疗前、疗后及与普通针法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透穴刺法治疗恢复期BP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灸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从穴位特异性、针灸治疗不同疾病及针刺的基本因素3方面论述了针灸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针灸脑功能成像研究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对针灸影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百病生于气”见于《素问·举痛论》,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气的含义及气机失调致病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百病生于气”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的结论,情志因素、精神心理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分析认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对于针灸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针灸诊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气”“调神”,这是针灸取得佳效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医针灸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研究证实,针灸通过体表刺激将信息传输到人体,在脑内整合处理,进而输出指令,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整体功能,达到改善机体状态、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神经调控技术风头正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6年开展一项名为“刺激周围神经治疗疾病”的计划,该计划类似于电针疗法。本文就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针灸与脑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特征总结,从神经调控角度阐释针灸的效应机制。理解针刺调节中枢及外周运行机制,将对针灸神经调控技术的人工智能化研发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春秋战国至今,针灸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传统针灸学体系、现代针灸学体系和后现代针灸学体系,论述了这3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所处时代的多学科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内经》成书时代盛行的是道家的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传统针灸学体系中,许多关键问题都是运用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来解释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则是对针灸疗法进行解剖学角度的、生理学角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神经生物学角度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关于经络问题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则更为广泛;后现代针灸学可以理解为系统针灸学,是在反思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缺陷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过程。未来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仍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中国治疗妇科疾病有着悠久历史。20世纪80年代,针刺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在西方医学也确立了合法地位,其学术成果现在已经为国际学术界公认。本文概述了针刺在女性生殖障碍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尤其是针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包括针刺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着床及妊娠率的影响,针刺治疗PCOS机制研究,针刺对PCOS促排卵的临床疗效;分析国际竞争态势,分析国内研究落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望国内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