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网络主动防御安全模型及体系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主动防御的思想对传统的PDRR安全模型进行了扩充,提出了一种网络主动防御安全模型和纵深防御安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网络主动防御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融合了一些新的网络主动防御技术,并和网络被动防御手段一起共同构筑一个全面的、纵深的网络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类本体的Web信息集成机制,构建了一个Web信息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根据网站组织结构,抽取网站分类体系,使用该体系进行了基于结构的页面信息分类.在网站分类本体的支持下,集成各信息源网站的分类体系,合并对应类别下的信息,得到集成分类体系下的集成视图,最终以基于portal的集成视图形式展示集成结果,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为方便的服务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各行各业中数据大量集中发展趋势的强化,传统的树形结构数据中心网络由于可靠性低、可扩展性差、能耗率高等因素,已不适宜于当前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络服务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结构数据中心网络的不足与问题,并分别提出了以互联网为中心、以服务器为中心这两种新型的数据中心网络的体系结构,同时还展望了数据中心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物流信息网格的体系结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以物流信息为中心,以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政府、金融、税务、海关、社区等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和商业化运作模式,构筑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并提供“一站式”物流信息化服务。论文首先分析研究了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模型和城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结合网格计算和信息网格的体系结构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现代物流信息网格的体系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现代物流信息网格的体系结构模型——六层次体系结构模型。其技术特点是支持动态、异构虚拟组织的项目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其核心是资源操作系统。六层次体系结构模型从上至下依次为表现层、增值业务层、应用服务层、资源操作系统层、资源层和基础层。  相似文献   

5.
数字城市体系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数字城市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强调标准化的模型、方法和工具对数字城市的支撑作用,定义了数据存储体系与外部的接口,并对模型各部分的内涵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当前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以DODAF为基础结合其他体系结构框架的优点,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系结构设计过程模型。为将来我们的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就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数字城市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强调标准化的模型、方法和工具对数字城市的支撑作用,定义了数据存储体系与外部的接口,并对模型各部分的内涵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用户之间的好友关系存在多种类型,且不同类型的好友关系信息传播偏好不同,提出了一种多关系类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并建立了信息传播的动力学方程.在该模型中,用户根据自身的传播偏好决定是否分享或传播信息,并根据信息传播偏好主动选择可能的好友关系分享或传播信息.数据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关系类型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信息在网络中持续的时间与信息的特征有关;信息通过多种类型的好友关系传播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该模型与现实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规律具有一致性,是一种有效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已有网络计划技术的改进,建立了协调设计多层网络模型和数学模型。该模型分为功能层、行为层和结构层,适应了协调设计的要求,方便了产品设计、方案调整和计算机实现。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模型是正确、实用、优越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即插即用及其体系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即插即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旨在提高网络易用性的新的连网技术,根据连网设备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网络即插即用的由来;根据网络设备的功能和连网过程,总结了网络即插即用的一般要求;详细介绍了地址的自动配置,域名的解析和生成,服务的发现和访问机制以及网络安全等必须解决的几大关键问题的研究状况及有关进展,重点分析并比较了微软公司提出的UPnP和SUN提出的Jini这两种可行的网络即插即用体系结构。最后对网络即插即用的发展方向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信息体系在对抗性实战环境中面临的打击情况,研究了火力打击和网络攻击强度等级划分的标准、网络信息体系战时生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提出了节点和体系两个层次评估相结合、以提供服务的情况为结果的战时生存能力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当前的建筑现状评述,引出其根源所在。分析了基于功能基础上的、着重于环境以及高级手法的建筑设计立意原则,并试图寻找解决当前建筑雷同现象的一点方法,希望能引起社会和专业人士对当今建筑界存在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大多数研究都关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问题,很少涉及到在网络组网过程中如何保证组网的安全问题。在综合分析各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策略和组网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组网技术主要思想是通过在网络的组网阶段加入了消息认证技术和加密技术,拒绝外部非法节点加入网络,使网络的安全性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WSN遭受外部非法节点攻击的风险,并进一步提高了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程度,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IAM模型在软件架构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体系结构作为系统开发的蓝图,已成为一个结合项目所有阶段的概念纽带,体系结构的建立是软件开发的关键所在。由于需求和体系结构之间模糊的关联关系,如何利用获取的需求进行软件架构的构建,是开发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文章基于CBSP方法建立的IAM模型成功地应用于淮北煤炭安全管理系统的开发中,该IAM模型在需求和软件体系结构之间架起了一个有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开放组架构框架(TOGAF)业务架构作为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基准,在企业系统架构设计中占据引导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描述形式的局限性,存在无法对系统业务架构框架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的问题,故提出一种基于ROAD业务架构的着色petri网(CPN)可执行模型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TOGAF业务架构ACF元模型划分提出的4类模型——规则模型(RM)、组织模型(OM)、活动模型(AM)和数据模型(DM),建立4类模型不同描述形式与CPN建模语言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以RM,OM,AM和DM为主体的可执行模型五阶段建模方法。最后,以幼儿园智能晨检机器人系统业务架构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实现了灵活、自动化的CPN可执行模型的生成,打破了业务架构建模语言和CPN建模语言之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从体系结构设计技术、方法以及支撑技术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当前C4ISR系统体系结构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体系结构分析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7.
面向6G的星地一体化网络通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优势互补、紧密融合,将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整体效率,从而实现全球立体无缝覆盖网络.概述了星地融合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星地融合网络发展路径,从过去的业务融合到现在的体制融合再到未来的系统融合.指出了面向6G的星地融合一体化组网中网络架构、空口传输、组网方式以及频率管理方面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海上合成编队是未来海上主要作战力量体系,其作战指挥信息体系构建对体系作战能力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解决指挥信息体系构建问题,剖析了海上合成编队作战指挥活动及信息需求,在明确海上合成编队指挥信息体系构建基础与环境前提下,分析了海上合成编队作战指挥基本模式及运行机理,进而提出指挥信息体系构建原理与方法:指挥信息体系的各类要素向编队各类作战指挥活动和指挥过程聚焦,支撑编队嵌套指挥模式高效运行的信息与决策需求,形成海上合成编队作战指挥对抗的比较优势,包括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执行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网格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分类,阐述了一种重要的网格体系结构——五层沙漏结构,同时对网格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导航、电子技术、隐身涂层等科学领域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电子化、隐身性能不断提高,传统探测手段如雷达探测,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探测系统,对飞行目标进行有效探测.设计了基于电场探测与无线组网的带电飞行目标探测系统,系统通过无线组网的探测节点对带电飞行目标进行全天候监测,并通过组网定位算法对目标进行定位,探测信息为指控中心的作战决策提供支撑,可以及时下达指令给作战系统对目标进行打击拦截.通过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证明了探测系统的可行性,并且系统弥补了传统雷达探测手段对于隐身目标探测的不足,对于提升防空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保障我方的信息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