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对CSTR中B─Z反应及该反应体系受Hg2 干扰进行初步研究,发现流速对CSTR中B─Z反应振荡周期有显著影响。Hg2 加入后,氧化还原电极上振荡周期变短,振幅减小,而溴离子选择电极的振荡将受抑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势法.首次报道了L—赖氨酸—BrO3—Mn2+—H2SO4—丙酮体系的振荡行为.根据实验结果和FKN机理.探讨了以赖氨酸作底物的B—Z振荡反应的反应机理.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得到了诱导期(tin)及周期(tp)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式。这种以赖氨酸和丙酮作混合有机底物的B—Z振荡反应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对B-Z化学振荡体系的影响及其分析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中,研究了阿司匹林对封闭体系中B-Z振荡反应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溶液浓度在5.00×10-6~5.00×10-1mol/L范围内,振荡反应的振幅变化值(ΔE)与阿司匹林浓度(c)的关系符合方程:ΔE=34.7c0.154,R2=0.999,最低检测限达10-6mol/L。  相似文献   

4.
以乳酸和葡萄糖混合物的双组份有机物作为B—Z化学振荡反应底物,在KBrO3—MnSO4—H2SO4—丙酮环境中进行化学振荡反应,通过研究确定该双组份有机底物的振荡体系出现化学振荡现象的各反应物的有效浓度范围,并系统地研究和讨论影响化学振荡的诱导期、周期、振幅、图形和寿命等诸多因素。提供化学振荡现象的实验依据,推断化学反应的过程,建立化学振荡反应的模型,为B—Z化学振荡反应体系增添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CH_2(COCH_3)_2—Mn~(2+)—BrO_3—H~+化学振荡体系的基础上,讨论温度、H_2O_2等因素对化学振荡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将化学振荡反应动力学引入学生的实验进行设计,使人们更为广泛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自组织现象,更深入地探讨其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KBrO_3-Na_2SO_3-K_4Fe(CN)_6体系pH振荡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影响KBrO3-Na2SO3-K4Fe(CN)6(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各种因素。通过测试BSF体系在封闭条件下和在连续流动搅拌反应器(CSTR)中反应的pH-时间曲线,考察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影响。测得振荡反应的正反馈、负反馈及周期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7.21 kJ/mol、78.63 kJ/mol和32.08 kJ/mol。在CSTR条件下,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皆对振幅和周期有较明显的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皆与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研究建立了多因素与振荡行为之间的规律,对于研究其他振荡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以pH振荡为刺激源的智能材料选择适当的振荡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一种以NaBrO3为氧化剂,丙酮酸(Pyr)为有机底物,[NiDTH](ClO4)2(其中DTH为12,14二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11,14二烯)为催化剂,稀H2SO4为介质的化学振荡反应新体系.对该体系的振荡特性进行了实验描述,测定了该体系发生振荡的组分浓度范围、振荡轨迹,研究了各物种浓度、自由基抑制剂、还原性物质及Ag+、Hg2+等离子对振荡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镝与邻氟苯甲酸(o-FBA)有较强的荧光反应,并观察到镧存在下的共发光现象.研究了该反应的荧光特点和影响因素,确定了反应和测定的最佳条件.镧的加入使原有的镝—邻氟苯甲酸—乙二胺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大了85倍.在最佳条件下,浓度在5.0×10-6~5.0×10-5mol·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10-6mol·L-1.采用多点增量标准加入法测定了合成稀土样品中镝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氯了子诱导的镍在0.5mol.dm^-2硝酸溶液中活化-钝化过渡区电流振荡,在恒电位条件下,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升高或者电极电位的降低,电流振荡由周期性振荡逐渐向非周期性振荡转变,根据实验结果,对该体系的电流振荡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2,2’—二苯基—[2,3’—联—1H—蚓跺]—3(2H)—酮(1)的过氧苯甲酸氧化反应主成2—苯基—3H—吲哚—3—酮(3)和(或)2—苯基—4H—3,1—苯并嗪—4—酮(6),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壬基苯酚聚氧乙烯醚(TritonX-100)/正癸醇(n—C10H21OH)/H2O体系中蒽和吩噻嗪(PTZ)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探讨了蒽和PTZ在微乳液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在W/O和O/W微乳液中,猝灭反应都发生在微乳液液滴的膜相.  相似文献   

12.
葡萄糖-BrO3--Mn2+-H2SO4-丙酮体系的振荡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葡萄糖为有机底物,与-BrO3--Mn2+-H2SO4-丙酮组成振荡反应体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振荡反应。结果表明:反应有诱导期,体系电导(L)不随时间(t)变化;振荡周期,L随t发生周期变化,溶液颜色在粉红色与无色之间交替变化,有典型的振荡波型。诱导期及振荡周期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84.275kJ/mol和98.153kJ/mol。体系振荡反应物浓度范围[葡萄糖]0.01~0.02mol/L,[BrO3-]0.03~0.045mol/L,[Mn2+]0.06~0.08mol/L,[丙酮]0.27~0.30mol/L,[H2SO4]0.8~1.2mol/L。振荡反应有Br2产生,Br2准一级消耗速率常数kBr2=1.6×10-5S-。对温度、反应物浓度、丙酮、Mn2+、Cl-、底物对振荡反应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介观结构中一维量子波导理论,在给定节点处波函数的边界条件情况下,研究了内含一个气泡的介观环结构的电子输运特性。结果表明,在这一介观结构中,反共振(T=0)现象在零极对称传输振幅中得到很好的描述,并且电子透射几率随环半长以及气泡半长的改变均做周期性振荡.  相似文献   

14.
化学振荡反应,就是在化学反应体系中,出现浓度随时间周期性改变的化学反应。一、BeLousov—Zhabotinski反应 1959年,苏联化学家B. P. Belousov发现柠檬酸在稀硫酸中,以铈离子作为催化剂,发生铈离子振荡在3 和4 氧化态之间,引起溶液的颜色发生周期性的改变,从清澈到淡黄,再回到清澈。1964年,A. M. Zhabotinski用丙二酸代替柠檬酸,得到了空间周期性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用T.T(Tang—Toennies)势模型和密耦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入射原予的相对碰撞能量E=0.05eV,0.15eV,0.25eV时He,Ne,Ar,Kr,Xe—D2碰撞体系的00—00弹性碰撞和00-02非弹性碰撞分波截面,得到了惰性气体原予与D2分子碰撞分波截面随量子数增加和体系相对碰撞能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00—00弹性碰撞,分波截面随量子数,的增加不断振荡,并出现一些尾部效应;而随入射原予的相对碰撞能量的变化,振荡极大值位置、收敛分波数均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Na2SO4稀溶液对邻菲啰啉亚铁离子(ferroin)催化的B-Z体系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2SO4溶液浓度大于0.30 mol·L-1时,体系呈现周期性振荡,而低于此临界值时,规则的周期性振荡将转化为混沌或拟周期振荡.此外,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了BrO3--木糖-丙酮-Mn(2+)-H2SO4体系统的化学振荡反应,测定了振荡反应的条件和典型的振荡波形,研究了反应物浓度,Cl-,Br-,Ag+及丙烯腈等各种因素对振荡反应的影响,测定了温度对振荡诱导期,振荡周期的影响,并由此计算得到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研究了各金属离子对振荡反应的影响以及Mn(2+)的催化作用.考察了N2流代替丙酮时的振荡现象,从而对丙酮在振荡反应中的作用作了说明.分析了振荡反应的产物,并测定了体系中BrO3-和木糖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对振荡反应机理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3,5—diBr—PADAP与Cu(Ⅱ)的显也反应性能,提出了测定微量铜的新方法.在pH3.5HAc-NaAc缓冲液中,Cu(Ⅱ)与3,5-diBr-PADAP形成1:2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73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5×104,Cu(Ⅱ)含量在0~4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在确定条件下,大量金属离子不干扰,反应有较好的选择性.方法直接用于铝合金中微量铜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银电极在氯化物介质中的振荡现象。振荡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正弦曲线。当 AgCl 膜的厚度约2μ时开始出现电位振荡,振荡周期 T 与电流密度成反比。电流振荡出现的范围为20—140mV。结果表明振荡产生的原因是生长中的 AgCl 膜的周期性破裂。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偶氮胂(Ⅲ)作萃取剂和显色剂,在PEG-(NH4)2SO4-Arsenazo(Ⅲ)体系中的非有机溶剂萃取光度法测定铀.将配合物从pH2.0(HCl)溶液或HCl—NaAc缓冲溶液)水溶液中萃取至PEG相,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55nm,摩吸光系数为3.0×104L.mol-1.cm-1,U(VI)的线性范围为0-4.5μ/ml,轴与ArsenazoC(Ⅲ)的配位组成为1:1.将方法用于煤渣中铀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