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上,我国的英语专业课教学有听、说、读、写、译等几门主要科目.读,又有精读与泛读之分.泛读课的主旨在于训练阅读技能.培养从文章中准确、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精读课意在通过语法、篇章、主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由于两门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所区别.根据Adrian Doff的观点.课堂上读课文大致有三种方法:一、全体学生按自己的速度默读;2.教师朗读,学生跟随着教师阅读课文;三、学生轮流读课文《英语教学》Adrian Doff)  相似文献   

2.
张媛 《科技信息》2012,(9):148-148,19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受推崇的方法之一。学生可以在朗读的同时,通过眼、耳、口、脑的共用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并能够陶冶情操。但是有很多教师不重视朗读,认为朗读只是学生熟悉课文的一个手段,并没有认真探究朗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也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朗读文章。只有在普通话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3.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于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作用之大。小语教材中所编选的均是文质兼美的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适合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中,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中易出现的唱读、顿读等不良习惯。通过范读、引读、赏读、美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些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文章,教师大可放手让学生朗读,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动情,以读入境,并让学生反复体味、涵咏,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这样,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文前后两部分分别描述了圆明园辉煌壮丽的景观和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作者情绪由先前的骄傲、自豪转为愤怒、悲痛,在沉抑的口吻中结束全文。朗读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前后语调、情绪的对比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得全面,理解得深刻,品味得到位,为积累和运用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下,朗读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有利于挖掘课文深层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在朗读中语气、声调、表情的合理运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至影响了学生的朗读质量。  相似文献   

5.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用朗读来带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分角色朗读,多发挥角色的作用;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去朗读,从而更深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限于差生,也不要偏向于优等生,而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语文灵活运用的能力。德育方法无需外加,作品的朗读可以达到思想的感染,课文的阅读可以产生情感的体验,语文活动能坚定道德的意志。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训练也己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小学生朗读能力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指导不得法。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反复强调带着感情去读,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如什么地方停顿,用怎样的语调,保持怎样的速度等等,使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语言文字训练、陶冶学生情感的作用,致使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在预习性的朗读中,老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相似文献   

9.
林华君 《科技信息》2012,(24):198-198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纠正字音,有利推普;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效果,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三、教师可以借朗读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四、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维 《科技信息》2007,(32):270-271
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读出文章的轮廓,其次要读出文章的人物,最后读出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朗读效果,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全面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赵秀利 《科技信息》2008,(14):295-295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语文课堂中朗读应注意的四种方法:适当泛读,唤起共鸣;复朗读,领悟语言之美;用心用情,注意方法;“四步朗读”,流出空间。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教材选的古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注重课文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三是重视归纳和积累的作用;四是调动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3.
赵伟 《科技信息》2010,(24):217-217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把泛读课上成精读课,学生对泛读课也不够重视,不感兴趣。就泛读课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五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泛读课的兴趣,教师如何上好泛读课,希望这几方面能够给予泛读课教学积极的指导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我认为这与我们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有的教师上语文课根本听不到读书的声音,忽视朗读,只重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兴味索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吐白沫,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欲睡。用这样的方法教语文,学生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其实,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中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再加上语文课文文质兼美,也适宜朗读,因此朗读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作用。具体地说: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支配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因此,诱发兴趣已成为课堂艺术所追求的第一个,也是基本的一个艺术效果。而朗读则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一种重要方法。朗读是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好的朗读是一种艺术。中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如果老师能语音标准,字正腔圆,有声有色,以声传情,活灵活现地再现课文的意境,学生觉得语文是鲜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又是诱导,有是激发,有的亲朋朗读示范,期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情感朗读。而学生朗读却不尽人意,这不禁使人想问:学生的情感那里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太贫乏!造成此原因有种种,课堂缺乏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丁伟一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90-90,87
突出能力、注重实用是英语专业教育的特色之一。但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加强英语听说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泛读课上,多数老师只对课文、单词和背景知识进行精细的讲解,极少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如果对泛读课进行重新设计,也同样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效果。本文作者通过革新泛读课堂教学法,适当增加课堂活动和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英语泛读课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有着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步骤,并以上外的《泛读教程》(第2版)第一册中的课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呈现了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即课前线上教学、混合式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线上教学等环节,为泛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潘惠清 《广东科技》2011,20(16):40-41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中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已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如何把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笔者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探讨:初步朗读,疏通字词,感受内容;情景悟读,体会文意,陶冶情感;汇报朗读,评读促情,移情体验;链接生活、升华情感、知文明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通情”、“达理”,所谓“通情”,就是教师起“引路”、“架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包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贯通起来,并相契合;所谓“达理”,就是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不仅从情感上强烈地感受到它,而且在认识上深刻地理解它,即对课文的领会要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