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刚 《科技信息》2011,(9):354-355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该法结合农村自然情况,运行结果表明,废水处理后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 8978-1996),可达标排放入河中。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在污水回用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污水回用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人工湿地法提高污水回用效率是目前国际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污水回用的方式,阐述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证明了人工湿地这一新兴的处理技术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4.
郝卓莉 《科技信息》2013,(7):461-461
目前,我国大量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相应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了更好解决污水回用处理,本文简述了生活污水回用深度处理的主要技术与工艺,对于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ABR-SSFW)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于12 h时.组合工艺对COD,TN,NH3 -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5%,42.8%,34.67%,41.97 %6;当HRT小于12 h时,组合工艺对COD,TN,NH3-N,TP各项的去除率都有明显下降.在对COD的去除中ABR发挥的作用较大,占到了60%以上;在对NH3-N,TN,TP的去除中,SSFW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6.
吴洪源 《广东科技》2011,20(14):137-138
南方农村生活污水的乱排现象,已使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工作势在必行。本工程利用村庄的原有臭水塘,采用无动力的厌氧水解+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作类标准值水质要求,处理后出水用于当地水生农作物的灌溉,减免了环境污染,同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量增加,已成为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生活污水特征以及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特点,结合应用实例,为该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进一步推广提出建议,为实现《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目标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及绿化回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级生物接触氧化法结合生态绿地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其COD去除率达92.8%,BOD去除率达95.2%,NH3-N去除率达96.7%,总SS去除率达99.8%。通过考察植物种子发芽率,叶绿素含量、光和作用强度等指标,表明处理后的出水用于绿化回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ABR-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与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的组合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运行特点及效果.结果表明:ABR的最佳停留时间(HRT)为12 h,COD的平均去除率为76%;人工湿地的最佳HRT为4 d.ABR-人工湿地组合工艺COD总去除率平均为89%,出水COD浓度为42~51 mg.L-1;对BOD5的总去除率达到95%,出水浓度低于11.2 mg.L-1;对SS的总去除率达到95%以上,出水SS浓度平均为9.1 mg.L-1;对氨氮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平均为66.8%,出水氨氮浓度低于15 mg.L-1.各项出水水质除氨氮外均满足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ABR-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可作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生活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含有相当数量污染物,尤其是N、P含量较高.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选取了3种常见的水生植物:香蒲、浮萍和芦苇作为主体植物进行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04 m3/m2.d时,三类人工湿地系统均有较好的效果,对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9%、82.6%和77.1%;对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0.4%、81.5%、74.2%,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37.0%、50.6%和36.2%;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1.9%、72.2%和69.7%;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该试验条件下污染物去除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复合流人工湿地对经二级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复合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深度净化作用,对NH3-N、TP、COD、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2%、60%、80%和76%,出水水质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12.
13.
赵燕  秦勇 《甘肃科技》2009,25(17):67-69,75
应用微波能污水处理技术对兰州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返厂回用。通过研究影响生活污水深度处理装置稳定高效运行的因素,即微波发生器的开启台数、药剂投加量及沉降过滤一体机的排泥频次。结果表明,根据来水量调节微波发生器开启台数;控制混凝池1^#pH在10.5-11.5,混凝池3^#pH在7.0-7.5;沉降过滤一体机每4h排泥一次,能够有效提高装置的运行效果,处理后的生活污水COD平均含量为18.5mg/L,平均去除率为58.7%,SS平均含量为10.2mg/L,平均去除率为63.3%,水质完全满足回用要求,为兰州石化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4.
马勤 《科技资讯》2010,(28):13-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区生活用水的需求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小区利用中水回用来进行冲厕、绿化和洗车扫除等。文中笔者介绍了中水回用的概念和发展,分析了城市小区生活用水和污水的特征,详细阐述了目前小区生活污水的中水回用技术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西南地区常见植物麦冬在纯土、沙土、沙土粉煤灰基质中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并讨论了不同流量对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人工湿地系统在不同的基质中对各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都较好.在相同流量下,麦冬人工湿地在沙土粉煤灰系统中对城市生活污水的TP、CODcr、NH4^+-N和浊度的净化效率最佳,在沙土系统中对城市生活污水的TN的净化效率最佳,在纯土系统中对各项指标的净化效率相对较差.当通入污水的流量为1L/d时,达到最佳净化效率,流量为3L/d时净化效果相对稳定.由此,考虑到与实际应用相联系,麦冬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流量可选择3L/d,在考虑人工湿地基质时可选用沙土粉煤灰.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西南地区常见植物麦冬在纯土、沙土、沙土粉煤灰基质中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并讨论了不同流量对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人工湿地系统在不同的基质中对各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都较好.在相同流量下,麦冬人工湿地在沙土粉煤灰系统中对城市生活污水的TP、CODcr、NH4^+-N和浊度的净化效率最佳,在沙土系统中对城市生活污水的TN的净化效率最佳,在纯土系统中对各项指标的净化效率相对较差.当通入污水的流量为1L/d时,达到最佳净化效率,流量为3L/d时净化效果相对稳定.由此,考虑到与实际应用相联系,麦冬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流量可选择3L/d,在考虑人工湿地基质时可选用沙土粉煤灰.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污水回用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紧张,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高屋建瓴,研究探讨了具体的回用模式和途径,而后,笔者又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几个具体问题。全文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超  刘圣勇  李幸芳  李刚 《河南科学》2011,29(6):742-745
对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湿地植物自然枯萎造成的二次污染、大污染负荷冲击及处理效果随运行时间的退化是制约人工湿地在生活污水处理上应用的主要因素;人工湿地运行环境的人工调控、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与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结合及经济效益体现是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大嶝镇位于厦门翔安区东南.包括了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岛,面积14.6平方公里,是厦门唯一的海岛镇.隔海与金门相望,1958年8.23炮战就发生在这里,素有“英雄三岛”的美誉。2003年大嶝镇人口19210人,生产总值2.73亿元.目前大嶝镇的居民每天有2500多吨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便直接排入海域.已严重影响了大嶝岛的海域水环境,岛上的生活污水汇集在阳塘村和北门村、嶝崎村和双沪村、田乾村等.自然形成了无数条污水渠,污水横流,蚊虫孽生,散发臭气影响居家的生活环境质量,破坏海岛风光和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做为海岛镇,大嶝镇的淡水资源又极其缺乏。  相似文献   

20.
电厂生活污水回用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泉二电厂采用二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及接触沉淀池等新技术将厂区生活污水处理,回用于除尘、冲灰。经调试运行,证明该工艺停留时间短,运行管理方便,出水符合回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