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学将《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和《史记》《资治通鉴》作为自己的"二史三经",侧重的是传承方式,因为它们构成了中原学研究的思想文化土壤.《道德经》研究了人类和宇宙的根本性问题,被称为"万经之王",是中原学的"智慧"宝藏的源头活水,在中原学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原学的思想框架和核心范畴的搭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道德经》外译的角度探讨了"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认为一部《道德经》的外译史见证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迭宕起伏的历程。近现代,《道德经》译本传播使其蕴藏的深刻隽永的"和谐世界"理念,无论在战后世界的文化反思还是在当代世界问题的思想探源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道德经》翻译,推动其解决世界问题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无障碍地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填空补白     
本游戏供读者读刊闲暇之余自娱自乐,并获取一些小知识。读者可根据下面"横"行、"纵"列的文字提示,分别填上相应的文字。纵:1.中国期刊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的是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一类刊物。2.《道德经》第五章中的句子。下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对先秦文献《老子》的注解。该注在诠释中除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之外,还利用转换论题、切换立论角度等诠释学方法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以开拓出新的论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摆在了比"经术政教"之"可道"更重要的位置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自然长生之道"与"经术政教之道"的一升一降之间,开辟出了阐释的新领域。这是本书至为关键的一个诠释学问题。由于其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方法以《道德经》为例,应用文献材料分析解析方法,探究《道德经》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结果《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太极拳自然会受到《道德经》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舍己从人之悟,天人合一之悟,静笃观复之悟及有无与耗散之悟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德经》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结论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的养生修行实践又正好印证了舍己从人、天人合一、静笃观复、有无与耗散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中的公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道德经》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关策划学论著据司马迁《史记·老子》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守藏室的史官,曾经“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众所周知,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是可以与孔孟之道相提并论的。因此,研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的《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从…  相似文献   

7.
高岳嶂 《奇闻怪事》2009,(12):30-32
闲读老子的《道德经》,出于职业的敏感,竞悟得了一些管理之道。虽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在实践经验与老子的睿智之语交融撞击下,禁不住要写一写、道一道了。  相似文献   

8.
基于后殖民视角研究《道德经》英译所经历的三个高潮时期。《道德经》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归化到异化,从西方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化时期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探寻像《道德经》这样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古典文本翻译的历史轨迹,既展现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中国文化殖民行径,也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经》对高等学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从高等学校图书馆馆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工作中加强细节理念、提供给读者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6个方面,分析《道德经》对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提升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著于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是老子阐述其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从16世纪开始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球广泛传播。然而,由于《道德经》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距离和社会历史变迁给人们理解和翻译《道德经》带来了很多困难,常常出现文化意象缺失与误译的现象。本文将以辜正坤教授和Arthur Waley的译本为例,浅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缺失与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对《红楼梦》中“冷笑”一词在原著及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检索与分析,借以探求其“冷笑”翻译在意义显化与隐化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本中“冷笑”的翻译51.20%存在显化现象,33.60%存在隐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陈坪 《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75-176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试图从《道德经》当中汲取宝贵的养料,来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启示。《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可以提供大量的改变认知的内涵与方法,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益启示,主要涉及价值观、认知方法、情绪情感与意志、品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面世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东西方学者不断地对它做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经典著作。1891年,苏格兰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的译作历来是海内外翻译家重译《道德经》的重要参考,在翻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著为案例,简述《道德经》的地位、影响和语言特色,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通过细致的研读提出了理雅各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处理的三种方式。最后,文章总结理雅各的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以期为今后英译中国古代经典提供可资借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依据美国学者文努迪(L.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文为代表,比较了翟理斯(Herbert Giles)、梅维恒和梅丹理(Denis.C&Victor H.Mair)、闵福德(John Minford)三个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使用,分析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三个译本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提出在《聊斋志异》的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越来越受到译者的青睐,其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亦称《老子》,是最早的道家经典。全书通篇论述都具有丰富的辨证思维韵意,它包括"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辨证思维,"正言若反"、"柔弱胜刚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中国最早的思辩哲学。  相似文献   

18.
徐斌 《科技咨询导报》2009,(33):189-190,192
将《道德经》分为"论道体、论道之理、论修道、论事理、论治国用兵、论处世及修养"六个范畴,并将经文以"言"为单位打散重新编入以上范畴,并对每一个范畴进行总体的研究及把握。通过这样的研究,使得对《道德经》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清晰透彻,从而也使得《道德经》能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所宣扬的“守和”“守柔”“守中”重要思想,内涵相通,都是道性的体现。太极拳技理、技法的总纲是“阴阳相济”,深受《道德经》的影响,其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劲道、从战术的运用到实战时机的把握等,都是《道德经》“守和”“守柔”“守中”思想的具体运用。用《道德经》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可利于太极拳回归技击、修炼、道德教化及文化传承等本来价值。  相似文献   

20.
段俊平 《科技智囊》2013,(12):44-45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很多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的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