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玉米优质与高产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近年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产现状的调查与玉米大面积高产试验示范项目研究的结果,找出影响了玉米质量和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即:品种越区种植,新品种更新周期长,种植密度不合理,连作时间长,整地质量差,施肥不合理等,并将这些限制因子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该区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有效措施,表1,参9。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畜牧大省,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事业,是黑龙江省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重大举措。种植青贮玉米对品种选择比较严格,不仅要求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还需抗病性强、病叶少,并能在乳熟期收储、品质好。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区引进了高油115等8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生物产量、成熟期、抗病性、品质等多项指标,经综合评价,筛选出较好的青贮饲料玉米品种主要有高油115、龙辐208,此品种适合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表4,参2。  相似文献   

3.
对皖棉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为全面综合评价皖棉10号新品种,采用灰色多层次评判。从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生育性状三个方面评判和综合评判,表明皖棉10号超过对照泗棉3号及其它参试品种,关联度为0.8384,最接近于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也是养殖业上的精饲料,因此对玉米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在不影响其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增加玉米总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了摸索出一套提高玉米产量最佳农艺措施,黄海农场1987年在五分场十九大队的北14号地第4田块南段,选用沈单4号玉米品种,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大型的春玉米组  相似文献   

5.
甜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产区由于近些年来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单一,严重限制了该区域的甜菜生产,培育和引种新的甜菜品种,对该地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糖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多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国外品种与当地对照品种相比,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引进的9个甜菜新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9个甜菜新品种的块根产量达45.11 t.hm^-2~57.6 t.hm^-2;产糖量达7 038.03 kg.hm^-2~8 851.28 kg.hm^-2。其中KWS0413、BETA812、BASTI-ON品种产糖量表现较高。  相似文献   

6.
玉米抗旱性评价指标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对可用于玉米抗旱性评价的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借引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评价指标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不仅需进行多指标的重复测定,且需综合评定各生育时期的抗旱性。因而提出种子萌发胁迫指数、干旱后幼苗存活率、抗旱系数三位一体的初级鉴定指标,同时结合光合速率、ABA含量、NRase活性等次级鉴定指标的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表1,参28。  相似文献   

7.
美国东北部早熟和晚熟玉米杂交种年际间产量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美国东北部奶牛业的主要能量来源,杂交种的选择是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和前提。连续5年在美国麻省大学农学实验站的典型砂壤土耕地上进行试验,结合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生育期间玉米的生长期生长度日数和降雨量,对3个早熟杂交种和3个晚熟杂交种的产量进行了年际间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产量与年际间气候条件无关,无论是青贮饲料产量还是穗棒产量,晚熟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早熟品种(2001年杂交种E409L)。5年平均晚熟品种的青贮饲料产量和穗棒产量分别比早熟品种高出10.9%和8.0%。相同年份品种间产量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低温年份,相对冷凉的生育前期和温热的生育后期不利于美国东北部玉米生产。生育期间较高的降雨量有利于青贮产量的形成。选择种植晚熟品种是该区农民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热量多且雨量充沛的年份才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的挖掘。有关某种玉米基因型对当地气候适应性方面的知识,将有利于育种者选择有价值的种质资源。表6,参17。  相似文献   

8.
棉花新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新品种要在产量上有所突破,应重点选择结铃性强的材料,不仅可同步提高单铃子棉重、手指和衷分,还会间接增加纤维长度与强度,但应注意防止熹克隆值的增大,使纤维变粗。主成分分析结果,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6.79%,根据各品种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对各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的品种依次为同舟棉2号、百棉1号和锦科791。在每个品种相应于4个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从产量和品质的相似度上将13个品种聚为3大类。图1,表7,参8。  相似文献   

9.
评价大豆品种适应性参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是大豆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协调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大豆品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相适应的反应。优良的大豆品种应该具有比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因而表现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均能抗病虫、耐肥水、稳产高产的特性。这是选育大豆新品种(系)的主要目标。如何确切合理地评价大豆品种(系)的适应性,是育种工作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找  相似文献   

10.
典型井灌区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多目标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北省景县农业灌溉生产中存在的七种农业技术模式,并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七种技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抗旱品种+“小白龙”输水+大田畦灌+小麦,玉米水肥耦合技术模式得分值最高,可成为适合于景县农业灌溉的最佳综合技术模式。喷灌虽然有其技术优势,但综合效果仍然较低,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当地大面积节水灌溉农业的主导技术模式。表4,参6。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西部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干旱盐碱是限制区域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培育和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及其品种,对该地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引进的作物新品种“长寿香谷”进行了不同播量试验,并与当地品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引进作物新品种“长寿香谷”,与当地对照品种相比,株高低矮、抗倒伏能力强;分蘖多、产量调节能力大;耐盐碱、抗干旱;穗大、产量高;在特大干旱年份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1.1%~70.9%。适合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轻沙碱地种植。图1,表1,参5。  相似文献   

12.
遮阴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遮阴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遮阴条件下玉米叶片长宽比增大,叶生物量比和叶质量分数增大,叶面积比增大,比叶面积增大,比叶质量减小;各生育期玉米叶片光合速率随遮阴程度的加重降低幅度加大,玉米开花期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大于大喇叭口期和灌浆中期;玉米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降低。遮阴后叶绿素含量的增高,特别是叶绿素b含量的培加是玉米对低光胁迫的一种生态适应。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13.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目标赋权,得到加权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并对1988年浙江省棉花品种的区域试验进行了分析。综合9个较重要的指标,排出了5个区域品种的综合优势的优劣次序。由此,为棉花新品种的审定工作提供了一种较客观的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研究了目前河南省推广应用的十多个当家品种的关系。明确了当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主攻方向,并认为豫麦18号、豫麦15号、豫麦7号、豫麦10号的性状、习性等最为接近,是洛阳区域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新品种。在管理上可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一是农民容易接受,二是可以获得较大收益。表2,参4。  相似文献   

15.
通过带型、品种和种植方式组合筛选了适于绿洲灌区应用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生产能力和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洋芋(-洋芋)和新型小麦/玉米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三大模式平均产量高于传统"吨粮田"11%,其中"三种三收"模式增产增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较高。试验同时得出影响复合群体产量的因子顺序是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组分产量的突破口主要在生理特性方面。参试模式中最优组合是A3B1C3。表5,参3。  相似文献   

16.
绿洲灌区节水型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现有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小麦/玉米、大田玉米、马铃薯6种模式综合效益较好,但从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要求来看,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3种节水高效模式更为理想,适宜于西北内陆绿洲灌区应用,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从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区域试验的试验评价和品种评价的体系,并对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作了概述和比较,指出了其中尚待解决的难点,同时论述了区域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表1,参29.  相似文献   

18.
一种可通过计算机模拟、监测、预测庄稼种植、生长、品质、质量等全部生产过程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日前在京通过专家鉴定。 应用这一系统可获得连作种植的最佳品种搭配和种植方案,实现智能决策。由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诸叶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这一智能决策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模拟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来分析这两大农作物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合理搭配作物品种、选择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模拟技术,首次建立了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型、开发了其应用环境,应用者可在计算机和网络上…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备件品种量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备件品种的量化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中评价因素集,并给出了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对评价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界定,给出了确定其隶属度的方法,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的计算公式,最后又对本方法的使用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物元评判识别模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物元评判识别模型的建模方法,并将它应用于作物育种中,以评判玉米品种群各性状对产量影响大小为例,演示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过程,说明物元评判模型是一类优良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