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围场县最近两期土地详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转移矩阵和区间相对变化率比较表;再结合有关社会数据,对1992~2002年围场县10年间土地转移情况进行空间分析;进而探讨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分析坝上、坝缘和坝下3区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揭示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为当地结合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表4,参8。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县域)的土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视土地利用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利用系统科学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统筹区域土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发展的原理,在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模型,划分区域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划分为4个功能区并结合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情况,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保证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表3,参8.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1985-2000年的遥感资料及其相关数据,以锡山市和安吉县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安吉县相比,锡山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均衡且土地利用程度高;由于未利用地少,土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两地区的耕地总量平衡难度很大;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幅度远比安吉县大;导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经济学理论、因子分析方法,从选定的多个指标体系中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个地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特点,以及这些地区土地利用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探究新疆不同地区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一些可行措施,以及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布局提供基础和依据,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体现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1,表4,参24.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长白山林区抚松和安图县1986、1995、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森林景观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平均周长面积比、相对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分维数景观指数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对山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受人类影响程度较大的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作者认为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和直接因素,土地利用更加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后期的择伐代替皆伐等采伐方式、封山育林、生态省建设政策的实施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研究区的森林资源和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沿江地区工业土地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单位增加值占地率的角度定量研究江苏省沿江地区工业细分行业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业行业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沿江开发过程中节地型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低用地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研究认为:当从各行业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沿江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冶金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表3,参12.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指示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波动性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水平。以耕地单产代表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从而将耕地单产的波动作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以吉林省西部乾安县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化分析,并从土地利用结构角度出发进行了退化原因的阐释。研究表明:政策因素、综合投入和气候因素不是决定耕地单产波动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健康与耕地单产的波动性变化密切相关,是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单产)波动的根本干扰源。1949-2000年间,以1982年为转折点,乾安县的生态系统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基本健康稳定阶段和生态系统退化、稳定性被破坏的阶段。表现在土地利用类型上为森林景观的大面积减少、湖沼的消退和盐碱地的大面积扩散。图5,表1,参6。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二元相关分析法与一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1996-2005年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是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提出对策,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掖市统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张掖市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管制分区,将张掖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的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1998-2003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计量地理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及省内各地区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甘肃省现状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②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恰好相反;③近5年来土地利用总体程度下降,信息熵略有增加,土地利用趋于无序性。图4,表3,参9。  相似文献   

1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过去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定量评估了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沼泽湿地面积比例从32.58%减少到7.44%,耕地面积比例从15.84%增加到55.16%。过去50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减少,减少幅度达48.00%。通过空间变化统计分析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增加、没有变化的区域分别占58.16%、26.62%、15.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区域内多发生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向耕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发生了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耕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不变的区域多为难以开垦的林地所覆盖。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多区域CGE模型进行了界定,并对多区域CGE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其次,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一个静态八个区域CGE模型.在模型中不仅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更主要的是依据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刻画出区域间的主要经济联系{}\,------{}区域间的商品流动、劳动力流动和资金流动.最后, 使用该模型模拟了区域差异和关键的区域联系的设定对结果的影响,以便说明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刻画对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典型黑土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伦市为例,以1986、2000年两时段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在ARC/INFO支持下,从坡度、坡向两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沼泽地之间的转化明显,耕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林地、牧草地及沼泽地的减少,其中丘陵旱田增幅最大为218%;坡度和坡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耕地分布的坡度增大,灌木林地、疏林地在水土流失发生地带(1°-8°)明显减少。林地、牧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破坏严重,向着农田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应加强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14.
论土地利用系统工程——原理,方法和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永清  张光宇 《系统工程》1997,15(2):8-12,57
本文把系统工程的理论应用于土地利用领域,提出和定义了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土地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的构筑了土地利用系统工程的基本框架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和差异程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长跨度逐年系统评价分析,比较精楚地描述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和差异程序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工社会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社会作为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呈现出向各个研究领域渗透的趋势.探讨了人工社会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创建了一个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工社会模型(LUC-ASM).该模型以农户和农民为两类agents,模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政策影响下,农户和农民个体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利用决策上的变化,进而从整体上揭示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和规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及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化市高程梯度变化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化市为例,应用30m分辨率的DEM,对高程梯度信息进行提取,结合通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数据,应用Arc/Info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不同的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通化地区的景观格局高程梯度上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林地是通化地区主要的景观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其他的景观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景观格局的分布与高程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海拔较低的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的类型丰富、结构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海拔较高的区域,景观类型单一、结构简单、景观破碎化程度低。其中400nl~500m的高程梯度是各种景观的集中分布区域,景观格局复杂,是人类活动主要的分布区域。图3,表5,参12。  相似文献   

18.
运输成本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增长的核心因素.本文针对传统经济地理增长模型中运输成本外生给定这一问题,引入运输成本内生动态化机制,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溢出的运输成本内生动态化条件下分析区域交通政策的经济地理增长模型.结果发现,新模型能够更精准地模拟关键参数相关关系的动态变化趋势,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发达区域内部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会扩大区域差异,而降低较落后区域内部运输成本既有利于经济增长也会缩小区域差异.由此说明引入运输成本内生动态化机制的模型更加符合现实,并且能够为分析区域交通政策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论文依据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各区域的梯度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技术层面,还应体现在自然要素层面,社会因素层面,人力资源层面,生态环境质量层面,制度层面等各个层面.因此,在各区域的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工业经济效益,能源效益与环境效益也应呈现梯度发展状态,各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也必然相应存在区域梯度差异.论文基于相关数据利用CCR模型与BCC模型计算我国各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各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发展状态,这一结论与依据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分析得出的观点相符.基于实证研究结论,着眼于国家层面,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梯度差异在工业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领域将可能导致的种种弊端,并提出相应的反梯度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温州市永嘉县1990-1996年土地利用为研究内容,计算了有关土地利用的多种静态和动态指标,提出了新的土地利用动态量度的指标-结构转换度,并研究了各类土地利用及其变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