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城市群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宁德市区建筑群体中选取具有典型破坏特征的建筑物作为样本,采用简化的评价方法并结合结构模型建立震害预测样本库.在建立样本库基础上,将其按不同结构类型分类,提取建筑物结构类型、高度、建设年代、现状质量和用途等主要震害影响因子,类比出易损性单元格内群体建筑的抗震能力.通过分析统计求得规划区内房屋的震害矩阵,并求取待预测建筑物的震害指数进行震害类比预测.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类比预测法对宁德市群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震害指数地震灾害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的地震震害指数的模型,列出了震害指数在工程实际中的主要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震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之间影响因素,提出用地震震害指数来间接获取地震烈度的建议,并对震害指数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基于震害指数的地震灾害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收集长春市目标区1 397栋建筑物的特征数据,借助震害预测数学模型进行了单体建筑物震害预测计算,选用ArcGIS10地理信息平台绘制了3D-GIS震灾损失分布图,综合评价了长春市各类房屋的抗震能力.结果表明,长春市近七成的建筑物是80—90年代间建造,近六成的建筑物是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抗震能力由高至低分别是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结构、多层砌体结构、单层砖柱结构.当遭遇Ⅵ—Ⅶ度地震破坏时建筑物大部分处于基本完好状态,遭遇Ⅷ—Ⅸ度地震破坏时建筑物的破坏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多层砖房震害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方面的基础上,利用这一方法对多层砖房进行震害预测,并对唐山大地震实际震例检验,表明该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重庆市主城区沿街建筑物震害预测矩阵,对重庆市主城区沿街建筑物分布概况进行调查和汇总,统计出沿街建筑物中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栋数和建筑总面积,整理得到不同建造年代及不同层数房屋的面积占相同结构类型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重庆市主城区沿街建筑物进行震害预测,对预测结果采用离群值检验法进行处理,最终得到重庆市主城区沿街建筑物震害预测矩阵.  相似文献   

7.
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多层砖房震害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结构的震害预测是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基础内容。应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对结构震害进行分析预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构造物筛选出影响其震害的主要因素 ,采用地区性的历史震害资料对所建成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的方法。以量大面广的多层砖房为例 ,以云南省近几年来的几次大地震的灾害资料为样本 ,运用灰色数学方法筛选出影响震害的主要因素 ,然后进行了模糊人工神经网络的构筑与训练。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的训练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地震灾后的群体砌体建筑进行快速灾害评价与预测,提出快速预测群体砌体建筑的震后易损性分析与震害预测方法.首先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选取对砌体建筑抗震性能影响较大的5个影响因子,然后通过对砌体建筑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不同抗震性能影响因子的属性值,再通过熵权法计算砌体建筑影响因子的权重,最后应用提出的新相似度加权计算公式计...  相似文献   

9.
基于RS-SVM的地下管线震害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地下管线系统防灾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构建了适合大城市地下管线抗震可靠性破坏程度评价因素集,并以粗糙集(RS)理论作为前置处理系统优化此指标结构;然后基于粗糙集(RS)理论与支持向量机(SVM)的优势互补,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地下管线系统震害破坏等级进行仿真模拟.最后,以泉州市地下管线实际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并将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地下管线震害分析的理论法计算结果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地下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的接头受损作为主要破坏模式,提出了管道震害预测的概率预测方法,并经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损伤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小波变换原理,提出了一个基于小波变换的损伤指标计算模型,并用此指标对4个2种不同边缘约束措施的叠合板式剪力墙和2个普通剪力墙模型的破损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指标不仅反映了试件不同加载阶段的损伤程度,还为判断结构何时屈服提供一定的依据.文章分析结果为编制<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的地方行业标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的分析,着重从设计、施工及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三方面对建筑抗震提出要求:设计时应从房屋选址、基础选型、平立面布置、结构体系、材料选用等方面综合考虑;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此外职能部门应通过立法,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关。参照这些要求为今后的合肥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实地考察和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现象,将震害按照建筑的类型、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归类,指出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跨度以及粗糙的构造搭接方式等由于受力不均匀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的刚性和抗震性能.不仅底框架结构以及简易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导致整体垮塌的现象严重,非承重体构件的震害也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调研日本震灾调查的体系和经验,认为建筑震害的研究应以系统全面的全数调查为依据,建立一定区域的建筑受灾程度的数据库,通过分门别类(结构类别、结构形式、层数等)的统计分析,导出针对性强的抗震性能与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给四川地区特别是村镇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介绍了四川村镇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及此次地震村镇建筑的震害特点,并对地震中村镇房屋的常见破坏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村镇建筑抗震方面的建议.通过本次村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发现:我国村镇建筑结构普遍缺乏必备的抗震构造措施,存在较大隐患,与村镇建筑相适应的实用抗震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村镇房屋建设还缺少完善的国家技术规范指导,村镇建筑抗震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属性和测井数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提出一种综合利用地震和测井信息随钻预测井壁稳定性的新方法,即在钻前联合运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从所提取的井旁原始地震属性中优选出对测井特征参数最敏感的地震属性组合,并利用已钻井资料建立起反映所研究区块不同地层中地震属性与测井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神经网络映射模型,实钻时通过分析岩屑录井资料选择适当的映射模型,随钻预测出待钻井段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数据,进一步预测出钻头下方地层的井壁稳定性。该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在塔西南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属性和测井数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提出一种综合利用地震和测井信息随钻预测井壁稳定性的新方法,即在钻前联合运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从所提取的井旁原始地震属性中优选出对测井特征参数最敏感的地震属性组合,并利用已钻井资料建立起反映所研究区块不同地层中地震属性与测井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神经网络映射模型,实钻时通过分析岩屑录井资料选择适当的映射模型,随钻预测出待钻井段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数据,进一步预测出钻头下方地层的井壁稳定性.该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在塔西南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能力谱法对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简化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推覆(push-over)分析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变形曲线计算结构(均件)的损伤指数,并将该法和能力谱方法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结均损伤评估方法。最后,将算例结果与时程分析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降雨量等级指数法的公路水毁预警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降雨量等级指数法,在对一定区域进行公路水毁环境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及历史经验,建立公路水毁预警预报模型,确定不同流域单元预警等级.最后,运用所建预警模型对浙江省龙泉市岩樟溪流域公路水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果良好,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小学教学楱比较有代表性的震害调查结果,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设计建议,供实际工程应用和完善相应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