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栾星先生著《李绿园传》(见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歧路灯研究资料》在叙述《歧路灯》作者李绿园家世生平时称李绿园的家乡"宋家寨在宝丰县治东南,北滨水,西依鱼山,南为隋城遗址。城与鱼山之间,有东汉中常侍吉苞的陵墓。墓前蹲有奇兽'辟邪'石雕,制作宏伟,左膊刻有'辟邪'字样。吉苞墓碑已佚,碑残字摹本,存《汝贴》内。"这里将鱼齿山汉墓称为"吉苞墓",将鱼齿山汉墓碑刻称为"吉苞墓碑"的依据是清道光《宝丰县志》卷十五《艺文志》李绿园《辟邪歌》:"水南岸城北,巨家突兀列三四。蒙茸青草供牧刍,墓门那觅碑版字。桑《经》郦《注》说吉…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长明不熄钟和《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是清代宝丰县(今平顶山市宝丰县)人,他生活及其创作该书的时间大体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相同。作者写作该书的出发点虽是为了“道性情,裨名教”,但同时由于作者受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在书中也不时地透露...  相似文献   

3.
《李绿园与〈歧路灯〉》(增改本)是杜贵晨在其1992年出版的《李绿园与〈歧路灯〉》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系统论述了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学术史;二是全面、深入探讨了李绿园的生平与家世,形成了《李绿园传略》;三是以首、中、尾的分法对《歧路灯》故事情节进行了结构、文化分析,在文化背景中深刻诠释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四是对《歧路灯》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学史定位进行了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30—31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歧路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进行热烈研讨。本届会议主要涉及《歧路灯》的道德教化功能、语言文学艺术、李绿园生平家世等问题。此外,此次研讨会还成立了《歧路灯》研究会,搭建起《歧路灯》研究和交流的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在台湾的研究是从1980年中州书画社首版《歧路灯》传入开始的。1982年前后为批判性泛化研究,以大陆学界热议论题为批判对象,有意识形态对抗特征;1985年前后为文学性细化研究,聚焦小说观念、结构、人物形象及叙事艺术等方面;1996年以后进入文化研究阶段,以宜兰大学吴秀玉教授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出版为标志;2000年之后进入专题研究阶段,但学术难以为继。自2010年"《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以来,台湾的《歧路灯》研究又开始活跃,专题研究更趋深入。  相似文献   

6.
李绿园的社会阅历与《歧路灯》人物塑造的成就和缺憾密切相关。李绿园主观上对阅历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弥补客观生活的匮乏给作品带来的不足,全面了解李绿园的生平阅历有助于对作品的进行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歧路灯》视为世情小说、教育小说或家庭小说。然而其对程朱理学的推崇、明显的训诫教化特征和略显疏散的叙事风格,始终与上述定位不甚匹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认定和评价。鉴于明清时期家训撰写的普遍性,结合李绿园的社会身份及写作意图,依据《颜氏家训》等确立的家训文学类属标准,将《歧路灯》视为"家训小说",更利于其主题阐释和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8.
清中期长篇小说《歧路灯》的108回中,有56回涉及戏曲描写,涉及演出剧目18种32出。《歧路灯》为我们全面展现了戏曲种类、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服饰道具及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戏曲的社会作用等方方面面。透过《歧路灯》,我们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明清之际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发展状况。于此同时,作者李绿园还通过戏曲活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之际理学影响下的典型戏曲观。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是清代李绿园的一部长篇小说.绿园,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以号行.生于康熙四十六年,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07——1790).绿园著《歧路灯》约在1749年到1779年间,历时三十年.成书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广传于世,直到二百多年后,经栾星历时十载的精细校勘,才得以使这颗文学史上独具异彩的明珠重现光辉.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写谭绍闻及其一家,以及多家,进而述及其所处"门第人家"圈子和与这个圈子相互渗透或作为外围的、当时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工商业者群体、市井社会。小说呈现了赌博现象和三教九流各类市井人物,堪称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是清中叶描写市井社会最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李绿园(1707─1790),生活于政治吹捧理学的时代,因浸淫日深,便奠定了其坚实的理学信仰,其生活方式及文学创作都显现出鲜明的理学取向。李绿园以理学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也作为教育后人的经典,《家训谆言》即是此种典型。同时,李绿园在《歧路灯》的创作中也通过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了他坚实的理学观念。李绿园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学观有别于"吃人"的理学教条,是生动鲜活的生命准则,对当下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2-107
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书中,有大量描述当时河南地区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南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状况。通过对《歧路灯》一书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归纳,分门别类地对清代中期河南地方的手工业如金属加工、建筑装潢、纺织与服饰加工和雕版印刷等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和必要地考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歧路灯》中带"叫"字的兼语结构,分析几种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4.
《歧路灯》叙事艺术在故事建构、框架布置、情节设计与节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诸如以人家之"根柢"为叙事原点,一人为"中心"与双线结构,"三复""六复""七复"情节,"五世叙事""二八定律"与"六回节奏"等,皆模拟而有创新或属独创,体现了李绿园高超的叙事艺术。其独具特色,自成高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堪称"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外第七大章回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中"把 名 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6.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作的一部长篇白话教育小说,作者通过对谭绍闻家兴衰荣辱的描绘,全面展示了作者以儒学为核心,以理学为基础的正统教育观念。在这一教育观念的艺术显现过程中,作者实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维护和对家庭教育警醒的目的。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成败荣辱,对今天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被誉为中国小说"教育题材的滥觞",是我国"世情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代著名学者冯友兰、朱自清等都曾给予很高评价。当前,尽管在小说专史研究领域大家已经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歧路灯》的价值所在,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严重缺位。《歧路灯》陷入如此尴尬的传播境地,值得学人进行深刻反思。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认为《歧路灯》的传播要想突出重围,可以尝试以下策略:及早推出一流校注版本,进一步扩大其海内外影响力;早日达成学界共识,进一步凸显其文学史价值;切实做好新媒体推介宣传,全方位扩大其影响力;重视影视艺术改编跟进,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中存在着大量的"戏曲因素介入"现象,此种现象虽然在学术界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大都停留在《歧路灯》"戏曲因素介入"本身的观照上,对"戏曲因素介入"所引发的叙事美学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却罕见提及,甚至尚未予以关注。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来解析《歧路灯》中"戏曲因素介入"的美学特色及审美价值。认为,"戏曲因素介入"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歧路灯》中表示协同类的介词结构进行考察,从中选取了"和"字结构、"同"字结构、"并"字结构以及"连"字结构进行讨论。这几个介词结构基本上都形成于唐代,有新产生的,如介词"和";也有从动词转化而来的,如介词"同""并""连"。这四个表示协同的介词结构的用法较多,有些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至今仍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对《歧路灯》中表示协同类的介词结构进行考察, 从中选取了"和"字结构、 "同"字结构、 "并"字结构以及"连"字结构进行讨论.这几个介词结构基本上都形成于唐代, 有新产生的, 如介词"和";也有从动词转化而来的, 如介词"同" "并" "连".这四个表示协同的介词结构的用法较多, 有些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至今仍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