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朱的种群总数量已突破100只,分布在洋县和北京动物园,其中包括野生种群40多只,野生朱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通过查阅朱研究和保护的有关文献,全面系统地综述了朱研究和保护的动态,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中国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分析了朱鹮的种群动态,如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最后叙述了朱鹮种群的保护管理现状,包括种群监测保护、栖息地管理和社区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3.
野生黄缘闭壳龟繁殖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野生黄缘闭壳龟雌雄性比的调查,龟卵受精率和种龟怀卵量的研究发现: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中,随着年龄,体重的增加和性成熟的出现,雌雄龟的性比发生明显变化,300克以下的个体,雌雄比例接近1:1;300-400克的个体,雌雄比为1:0.83;600克以上的个体,雌雄比例为1:0.11,雌龟占绝对优势,野生黄缘闭壳龟的产卵量低于怀卵量,且卵的受率低,这主要是因为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密度过稀,严重影响了黄缘闭壳龟的正常交配和卵受精,导致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1987 ̄1997年的11年里,采用鸟类环志的方法研究了野生朱Huan的存活和死亡状况编制了动态生命表;并对其繁殖地,繁殖情况及年龄组的存活数量等做了分析,发现洋县野生朱Huan种群中,当年幼鸟死亡率比较高,增加种群数量的关键是保护当年的幼鸟。  相似文献   

5.
目前,朱Huan的种群总数量已突破了100只,分布在洋县和北京动物园,其中包括野生种群40多只,野生朱Huan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通过查阅朱Huan研究和保护的有关文献,全面系统地综述了朱Huan研究和保护的动态,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熊猫种群的幼少组所有个体对种群数量的贡献要延迟到它们性成熟之后的“时滞”事实,建立“具时滞的离散时间增长模型”,描述大熊猫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对种群数量的预测.其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动是维持在一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波动.这种波动性更真实地反映了野生大熊猫种群动态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用标志重捕法和林可指数法对太行山龙泉关马氏钳蝎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同时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雌雄性比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4个面积各为2500m ̄2的样方内,马氏钳蝎的数量为192~285尾,平均为240尾;种群密度约为0.1尾/m ̄2;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雌雄性比为4:1。  相似文献   

8.
朱鹮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98 1~ 2 0 0 2年 6月 ,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生态观察、种群迁移等方面 ,对朱种群的发展状况 ,保护拯救对策 ,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集中阐述 .并为世界濒危物种的有效拯救 ,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统计 ,截止 2 0 0 2年 6月 ,世界朱种群直观数量 44 5只 .其中野生朱 2 0 1只 ,被视为当今世界上最珍贵的朱物种天然基因库 ,引起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 .随着朱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 ,一个集科学研究、专业监护、信息反馈、社会及群众自觉参与、政府指导于一体的保护管理新模式 ,为朱种群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相似文献   

9.
李夏 《科技资讯》2012,(26):248-248
文章对朱鹮现有野生种群、人工种群,特别是再引入种群的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陕西宁陕县寨沟相继放飞笼养个体40只,目前已经形成10个繁殖配对,共计产卵21窝66枚,成功繁殖后代28只。上述观察结果表明朱鹮的首次再引入前景看好,62.5%的成活率标志着朱鹮首次再引入初步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种群存活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秦岭野生大熊猫多年研究的资料,建立了一个机理性的随机模型,并用此模型对秦岭大熊猫种群进行了种群动态的模拟.分析了该种群的存活力,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种群具有正的增长潜力;在环境维持现状的情况下,秦岭大熊猫种群以小于5%的灭绝概率维持200年所需的最小种群规模为28~30只,低于此数值,由于种群统计学随机性,种群会有较高的灭绝概率;在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下,种群维持需要50~60只个体;在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下,每年由种群中减少的个体不应超过种群数量的1%.结合秦岭目前大熊猫种群的实际数量,秦岭的大熊猫种群由于种群统计学随机性而发生灭绝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能够在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并且能够逐步恢复的前提下,秦岭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可以维持的.  相似文献   

11.
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黑熊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依据黑熊种群的相关参数,借助旋涡软件(vortex 8.41),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黑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食物歉收和人类诱捕等灾害影响的情况下,九顶山黑熊种群数量100年内稳步增长:而在加人近亲繁殖和灾害等因素时,种群数量下降,其中人为诱捕是致黑熊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熊猫种群的幼少组所有个体对各群数量的贡献要延迟到它们性成熟之后的“时滞”事实,建立“具时滞的离散时间增长模型”,描述大熊猫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对这种群数量的预测,其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动是维持在一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波动,这各 动性更直实地同野生大熊猫种群动态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拯救华南虎的行动,努力增加人工种群数量,积极尝试重建野外种群,并且已经在恢复圈养个体野外生存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探讨拯救华南虎的有效途径,由中国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主办、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协办、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承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弥补黑叶猴种群数量的空白,掌握此保护区叶猴的生存现状,采用访问法和实地数量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弄岗、陇瑞和弄呼3个部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陇瑞片范围内,共有8群白头叶猴,种群大小在68只左右,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244只相比,数量下降相当惊人;在弄岗片内,共记录到黑叶猴群10群,最大的种群为11只个体,最小的种群是4只个体,共计约有75只黑叶猴(绝对数量统计);弄呼的黑叶猴种群已经于上个世纪的晚期消失.造成目前状况的因素主要是过度狩猎和其他形式的过度干扰.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叶猴种群数量已经接近可持续繁殖种群的最低水平,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个种群将很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相似文献   

15.
1994年3月-10月以及1995年4月-10月,在吕梁山南麓的山西省隰县,对花鼠(Eutamiassibiricus)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逐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鼠种群全年的数量高峰出现在8、9月份,经过越冬后数量下降。种群的数量季节消长主要是繁殖和死亡两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繁殖后新个体加入种群,可使数量达到原有的两倍多。种群夏、秋季死亡率为6.94%,冬、春季死亡率为49.80%。繁殖和死亡相互制约的结果使花鼠种群数量虽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年度间却相对稳定。研究还表明,新个体的死亡率低于成年(包括老年)个体。  相似文献   

16.
朱鹮的环志情况及其生命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环志的方法,对朱野外种群进行了6年研究,编制了生命表;并对其繁殖地点变动、繁殖情况及各年龄组的存活情况等现状做了分析,发现洋县朱种群中,当年幼鸟死亡率比较高。增加种群数量的关键是保护1龄幼鸟。  相似文献   

17.
胶东海岸野生玫瑰(Rosa rugosa)的濒危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玫瑰是具有重要种质和生态价值的濒危植物,胶东海岸是玫瑰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和种群特征分析,基本查清了该区域内现存的玫瑰野生分布区(点)及主要分布区的生境特征、玫瑰种群的数量、空间格局,揭示了人为导致的生境破坏、玫瑰种子传播受阻是导致野生玫瑰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有性繁殖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该区域的野生玫瑰种群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利用性保护相结合的多途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最优子种群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理论,通过从种群中选出适应值最高的若干数量的个体,组成该代最优子种群,将最优子种群中的个体与种群中其它个体进行交叉变异,最优子种群中的个体间也进行交叉变异,从而产生新的种群.该遗传算法对于示例中多极值的问题非常有效,收敛速度也非常快.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布氏田鼠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草原区典型的优势鼠种──布氏四鼠从生态学方面作了综述性论述.主要对布氏四鼠的年龄分布、性比、种群繁殖、种群波动和调节等种群生态学以及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内容,作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朱Huan的环志情况及其生命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环志的方法,对朱Huan野外种群进行了6年研究,编制了生命表;并对其繁殖地点变动、繁殖情况及各年龄组的存活情况等现状做了分析,发现洋县朱Huan种群中,当年幼鸟死亡率比较高。增加种群数量的关键是保护1龄幼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