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取物元分析法对小秦岭矿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开展评价工作,首先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并按照区域差异性原则,将小秦岭金矿区划分为87个评价单元,接着选取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秦岭金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小秦岭矿区整体地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西南部强烈的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是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重点.该方法对于今后的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级模糊识别模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克服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而且以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基础,使隶属度、隶属函数的计算更加容易.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可行、可靠.  相似文献   

3.
石拉沟石英石矿是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的原材料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了改造,出现滑坡、泥石流、地形地貌改变等地质环境问题,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特点,提出综合整治措施,为该矿山的地质环境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航卫片地质解译、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地面物探、样品测试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理论,详细研究了太原东山矿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矿活动、土地利用等方面,并提出了矿区地质环境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地质环境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进行区域地质环境合理开发的前提.本文系统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以及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基本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吕迎春 《科技资讯》2011,(12):127-128
对新疆沼和泉一号矿井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和综合评价,并针对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对其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评述,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依据珠江三角洲的地质环境及气候条件,结合地质环境质量及已知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组合和灾害的发育程度,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考虑环境质量及地质灾害分布的共同影响,对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地质进行分区评价,把珠江三角洲划分为Ⅰ.西部山地丘陵中灾害、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Ⅱ.东北部平原丘陵中灾害、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Ⅲ.中部三角洲平原弱灾害、地质环境质量差区和Ⅳ。南部丘陵重灾害、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四个区,并对每个分区的环境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为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和治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预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烟台市地质环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确定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的3个一级评价指标,14个二级评价指标,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224个2.5×2.5km2评价单元,利用神经网络的BP模型,对烟台市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区,对烟台市地质环境的优化利用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受频繁的人类活动和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山西汾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急剧恶化,对流域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土壤盐渍化、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质污染、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土壤沼泽化和沙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势头,促进山西经济、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建立汾河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将山西汾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3个大区,28个亚区,并系统分析了汾河流域28个亚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揭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探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地学等理论基础和方法,在分析了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关系、探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刻的分析系统安全与系统健康和胁迫的关系,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的基本模型,并以本文建立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基本模型为指导,突出地质环境系统因素的重要作用,构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地质特征、矿业活动、地质灾害这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店头古村落所在区域的基础地质环境问题,从而得出对其保护与开发整治的新见解:村前风峪沟雨季的洪水与以往矿业活动形成的弃渣极易形成泥石流等隐患。在开发整治中,一定要将风峪沟的防洪排洪功能放在第一位考虑,不宜搞造河工程;在景区古建文物的修复保护与开发整治前也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对本区景观整治应多搞生态开发,对露天采矿点挖矿遗留下的陡面,可采用固化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偏关九鑫煤矿的现场调查并收集整理其水文地质资料,论述了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煤炭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改善矿区水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良  张建亮 《山西科技》2007,(6):100-101,113
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中,以开采沉陷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文章就矿区开采沉陷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建筑群保护煤柱设计软件。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发耳煤矿尖山营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陡边坡地形条件进行煤层开采,极易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给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以贵州发耳煤矿三采区的尖山营边坡为研究对象,查明了采空区分布情况及斜坡裂缝体系发育规律,结合该矿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该滑坡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开采沉陷诱发山体滑坡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发生应力重分布,采空区边界形成拉应力集中区;上覆岩层产生以沉降为主的弯曲变形,而在坡肩和坡脚部位产生较明显水平向外位移;变形过程中先在采空区后边界部位产生裂缝,回采煤柱后,裂缝贯通,形成潜在滑面,该滑坡变形机制为塌落沉陷-拉裂-蠕滑。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环宇铁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开采等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阐述了矿山地质环境背景,评估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基于评估结果,指出采矿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严重,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造介质、构造形态、构造界面、构造应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同作用,为人类地下采矿活动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构造环境。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所引起的煤矿区地面沉陷、断陷、开裂的致灾程度有明显差异。与地下开采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虽然源于采动,但其形成与发展,本质上受控于该区域构造环境的内在结构和动态因素。构造环境是决定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采之前,根据煤矿区构造环境,结合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移动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的敏感度,科学评价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合理规划开采区域或开采强度提供科学依据,是建设"绿色矿区"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灰色聚类分析中,把太原市西山矿区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研究对象,运用灰色聚类法对矿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定量评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把整个太原市西山矿区进行单元划分,将全区划分为70个有效单元.经过筛选确定了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密度、地震强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差、矿层开采条件、多年平均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矿层开采状况、灾害分布密度和规模大小十一个评估因子.由于原始数据样木中的各个输入数据值大小和单位都不同,为了避免评价结果受到数据样本数据绝对值大小和单位的影响,木文采用平均标准化方法,在应用数据样本之前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根据危险性评估的分类标准,确定了灰类白化函数.由公式计算出了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根据太原西山矿区不同地质单元的地质要素实测值(聚类白化函数),计算出不同隶属关系的灰类的白化函数fj^k,然后计算出各加权聚类系数,即得不同隶属关系的聚类行向量,按照最大隶属关系确定该地质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文中以第26单元为例详细说明了灰色聚类法.按照该法依次求出其它单元所属地质灾害聚类类别,从而判断出各单元所属的危险性等级.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地形和岩性条件,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将太原市西山矿区划分为三个区.木文用灰色聚类法两种方法对太原市西山矿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所得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太原市西山矿区实际情况基木吻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岩石破裂与失稳分析系统(RFPA),对不同构造应力条件下煤矿区地表环境损害特征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煤矿区,煤层覆岩受到拉张构造应力作用,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运动、变形和对地表地质环境的损害相对比较强烈;而处于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的煤矿区,覆岩运动、变形及其对地表地质环境的损害相对较弱,或表现滞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地质填图、剖面测量及综合分析等工作,查明了矿区内的主要岩石类型、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内成矿的地质条件和成矿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