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建国 《科技信息》2011,(13):449-450
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又有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就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刘澜 《广东科技》2012,(21):138+74-138,7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由此引发的地质性破坏逐渐增多。我国是一个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特殊的国家,由于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使得地质灾害的种类也非常繁杂,但是这些灾害却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危害性和破坏性。为了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认真研究引起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来加以解决。基于此点,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呈贡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一般,但在全县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灾害发育分布。通过区内地质灾害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依据、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性分区。将全区划分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并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同时,根据呈贡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各种因素,将呈贡县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战略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文中着重论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性质和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合理应用及其实施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其中关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步骤、防治途径、防治方案选择及防治工程布置等阐述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5.
于晓冬 《甘肃科技》2010,26(10):28-29,73
阐述了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沿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其发育程度和分布特征,并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地震活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并阐述了应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韩笑  王兴林  俞莉 《甘肃科技》2015,31(1):76-79
为防止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以某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特征,对场地进行综合分区与适宜性分区评估,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为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营、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提供地质灾害防治依据,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兰州城市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地矛盾突出,地质灾害发育,由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到致灾总数的90%以上.由于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平山造地、绿化灌溉、污水不合理排放、城市垃圾无序堆置,以及矿产资源开采等为主的人类工程活动,成为城市地质灾害频发的触发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各类人类工程活动对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影响,现状台塬坡脚建筑、平山造地等工程形成的黄土边坡,是城市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段,是防治的重点.充分认识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主控因素,科学合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有效预防和避险兰州城市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们大规模地开采矿产资源及进行不合理的工程活动,柳林县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区.本文总结了柳林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柳林县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及形成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柳林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飞  杨菲 《科技资讯》2012,(3):225-227
本文论述了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类型,说明了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法规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最后提出完善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0.
贺勇 《科技资讯》2023,(5):102-105
地质灾害是在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灾害形式,地质的明显差异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种类多种多样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不可阻挡,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发展,因此各个地区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就显得尤其重要。相关工作人员要采用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根据具体的地质环境,制订详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融合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从多个方面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及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降低了大规模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刘燕青 《科技资讯》2009,(1):114-114
工程滑坡是建设山区等工程活动中诱发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其工程整治耗资较大。介绍了滑坡的机理与产生的必要条件,分析了造成山区高速滑坡的原因,总结了滑坡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倩 《工程与建设》2023,(4):1126-1128
文章探讨工程建筑地质灾害防治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对环境方面的影响包括生态影响、环境健康和工程建设影响,对社会方面的影响包括公众安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改善及社会责任与公众教育增进。然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面临科技、政策、公众意识提升和全球合作等诸多方面的挑战。综合而言,地质灾害防治需平衡环境与社会效应,借助科技与政策,加强公众意识与国际合作。文章旨在提供相关信息,促进工程建筑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着重论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性质和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居住环境造成损失和破坏的地质作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等等。近年来,由于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急剧增加以及气候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地质灾害频发,损失惨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每年都要花很多人力物力治理地质灾害。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概述了滑坡、泥石流、地震以及崩塌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五指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两种.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数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削坡建房和道路交通建设.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铜川矿区的地质灾害是极为严重的,分布广、危害大,其中以滑坡最为突出,是陕西省的重灾区。由于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使矿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发展,从灾害群和灾害链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并对它们产生的地质背景做了分析,强调指出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直接影响。最后提出了开展监测、加强防治及规划人类活动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地质灾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强而越来越严重。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两种——自然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其中以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居多。本文以河南省修武县为例,着重阐述修武县重要城镇及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等情况,并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跨越我国第一、二地貌阶梯过渡带,流域内地质灾害频发。四川沿江高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项目,对凉山州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针对金沙江中游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这一特殊现象,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背景条件与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地质灾害差异性分布的成因机制,提出了研究区不同灾害类型的防治对策。研究表明:(1)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表现为年降雨量大的屏山县泥石流灾害发育的比例远远低于年降雨量小的雷波县和金阳县;(2)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是差异性分布的内部影响因素;(3)临界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差异性分布的外部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主导着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给出针对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社会生产领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工程建设活动的整体规模及数量也在不断加大,由于我国是一个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国家,频繁的资源开发及工程建设等活动为我国地质状况带来了巨大压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及影响程度正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预防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提出一些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已由“基础减灾阶段”进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康养减灾阶段”,阐述地质灾害康养减灾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地貌演进过程与生态景观研究方法,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新常态。【结果】从4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1) 充分发挥灾害体自愈能力,实施地质灾害物理演进模拟理论研究;2) 着眼于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研发环境友好型地质灾害减灾新技术;3) 遵循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原则,实施地质灾害治理与国土资源再造;4) 面对海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服役性能综合研究。【结论】融合治理工程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已成新常态,研究结果对广泛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