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演变特性发生变化,同时引起黄河下游河道的“小水大灾”、“横河”、“斜河”等问题。针对日趋严重的水灾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下游典型站点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对水沙过程变异的响应,得到初步认识:一方面,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致使黄河下游河槽持续淤积抬高、河槽变窄、河道过水断面变小,易引起“小水大灾”;另一方面,由于来水来沙量变异,黄河漫滩概率减小,使黄河下游河型发生缓慢的改变,引起河势变化,原有的部分工程措施因水流流路的改变被迫废弃,甚至产生负作用,形成水灾。  相似文献   

2.
黄河调水调沙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使其下游近1000km的河道成为"地上悬河",洪水威胁不断增大。要遏制其河道淤积增加趋势,现阶段可采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调水调沙,即改变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黄河中游干支流水库的修建为实施调水调沙提供了工程条件。实施调水调沙,必须突破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塑造水库异重流,二是确立河道水沙关系,三是遏制洪峰增值。实践证明,掌握了这三大关键技术,可以实现调水调沙的成功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赵经龙 《科技资讯》2010,(34):30-31
论文重点提出了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河道整治的经验,吸收其优秀的理轮,优化、组合河道整治中的各项技术,建立了包括河道断面的整治、河床的处置、护坡改造工程景观设计等相关技术,以建立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河道,为生态水工学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研究修建丹江口水库后汉江中游河床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导工程整治改造游荡河道的可能性.经概化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较恶劣的来水来沙情况下,此类工程群的适应性和整治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下泄流量与含沙量条件下三盛公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输移规律,统计了河道的含沙量、累计冲淤量和河段沿程冲淤量,并计算了河道单位长度冲淤量,定量分析了不同河段的冲淤特点。结果表明: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进口含沙量越大,河道沿程淤积量和累计淤积量越大,但水库下游100km后水体含沙量逐渐趋于一致,与进口含沙量无关;水库的下泄流量和含沙量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和淤积影响明显,下泄含沙量不大于3kg/m3时,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水库至三湖河口河段冲淤变化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影响明显,该河段冲淤平衡来沙系数在0.004kg·s/m6附近。  相似文献   

6.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第二松花江下游河段,距松原市20 km.一期为低坝开发方案,水库库区控制在二松河道内,利用现有的二松堤防加高加固措施来满足水库运行要求,便形成了哈达山防护区工程.因此对二松堤防的防渗成为防护区工程的关键部分.此防渗工程采用复合防渗体防渗,即上部采用深层搅拌法,下部采用高压喷射灌浆的综合式防渗墙.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使得水资源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我国本身就是一个贫水国家,人均用水量较低,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河道治理是改善水环境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使得河道水资源污染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河道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是实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将针对河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而加强水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人与水资源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与来水来沙条件具有复杂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汛期实测水沙过程及断面形态资料,采用河槽过水面积、来沙系数、同流量水位变化、河相系数变化描述河道萎缩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增大,同流量的水位进一步抬高,河道过水面积大大减少,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并且河道萎缩与来沙系数有一定的关系,当来沙系数大于某一值后,河道由冲刷转化为淤积,河道过流能力下降;随着河道的萎缩,河床形态会有一定的调整,二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顺直河道存在形态单一、生态退化等问题,修复河道的蜿蜒性是改善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针对多数顺直河道具有河宽受限、短期防洪为主等特点,提出在低水期通过设置生态修复建筑物以营造低水蜿蜒流动形态的理念;根据水动力和生态要求,提出蜿蜒河槽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布置合适的生态修复建筑物以构建低水蜿蜒流动形态;结合顺直河道特点与修复目标要求,对低水蜿蜒河槽构建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涵闸是涵洞、水闸的简称。涵洞是堤、坝内的泄、引水建筑物,用于水库放水、堤垸引泄水。水闸是修建在河道、堤防上的一种低水头挡水、泄水工程。汛期与河道堤防和排水蓄水工程配合,发挥控制水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启海  王雷 《科技信息》2007,(24):150-150,138
本文对安徽省怀远茨淮新河大桥工程挂篮悬浇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及施工注意事项作了具体阐述,为相关桥梁的施工提供有益的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雅姝 《科技信息》2007,(28):104-104
1.河道防洪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1.1历次河道治理及规划情况洋河为永定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属于山区河道,由于历史原因,洋河受洪水的冲刷而未得到治理。自1965年开始按照20年一遇标准,依据"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团结治水,堤、渠、林、田、路合理安排;科学确定治导线,在设计洪水正常下泄的情况下,大弯不变,小弯取直,缩窄河道,固定河槽,兼顾两岸利益;因地制宜守点顾线,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洋河进行了统一规划。截至1982年底已修筑堤防工程153km,对解除洪水对沿岸村镇的威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洋河初步治理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兰州境内有黄河干流150.7km,市区段全长47.5km。河段护岸多次连续发生垮塌,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和反思。针对兰州市黄河堤防、护岸建设、管理和防汛工作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做好河堤建设、河道综合治理、河道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应对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浩霖 《科技信息》2010,(10):I0293-I0293
治理和疏浚河道是现代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当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该区域的具体条件,选择既合理又经济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案是很关键的。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中总结的经验,针对不同情况的河道,简单总结了河道疏浚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该体系内河道砂体逐渐成为岩性勘探的热点。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须五段河道进行精细刻画,重点通过地震地貌分析识别出河道带、主河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等地貌单元。主河道和分流河道差异明显,主河道贯穿工区南北,宽度可达1.1 km,长度可达数十千米,具有形态完整、轮廓清晰、连续性强的特征;分流河道规模小,因后期改造具有断续分布特征,宽度一般小于100 m,延伸一般小于5.0 km。河道侧积和加积作用形成的各种砂坝是须五段骨架砂体,叠置砂坝厚度可大于30.0 m,宽度可大于5.0 km,是岩性勘探的理想对象。河道砂体的识别可为陆相薄层砂体的岩性勘探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华  张利杰  鲍岗林 《科技信息》2011,(31):I0345-I0345,I0389
东明县黄河位于黄河右岸山东黄河最上游.黄河大堤上接河南省兰考县堤防,下界与菏泽市牡丹区堤防相连。河道长度约76km。高村(桩号207+900)以上河道长约66km.属游荡型河段.两岸堤局距5—20km,河道纵比降1/6000,河道宽、浅、乱,主溜摆动不定;高村以下河道属游荡型向弯曲型过渡河段。河道纵比降1/8000。由于河道的不断淤积,逐渐形成了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的地上“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航道整治的成功经验。整治河段位于珠江西、北两江交汇区,不同类型浅滩多,水流条件复杂,而且是行洪干道之一,整治难度大。根据原型水文资料及河道地形资料,进行了水动力条件、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分析;结合模型试验,揭示了浅滩成因和形成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工程布局,并应用在实际治理工程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测资料对大清河航道的水动力及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水流连续性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建立了水动力泥沙二维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水沙条件下河道内水流、泥沙运动、航道选线及淤积预测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分析了工程整治后河道内流态、地形变化对航道冲淤的影响,对航道整治工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大清河泥沙运动主要受径流携带的泥沙,河道地形影响,航道工程整治后仍保持上冲下淤的态势,水流归槽效应是航道主槽淤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道长近800km, 为地上悬河, 是海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黄淮海平原受黄河防洪工程保护的土地面积有12万km2, 范围涉及冀、鲁、豫、皖、苏5省24个地(市)110个县(市), 人口8510万, 耕地1.1亿亩。  相似文献   

20.
苏州河道水污染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苏州河道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危及城市形象。本文认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河道自净能力的降低是造成苏州古城区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提出加强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